科研产出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方法。【结果】通过对17尾雄性和17尾雌性圆斑星鲽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359条W染色体和Z染色体同源且W染色体特异性插入的差异DNA片段。根据差异DNA片段两翼保守序列设计雌雄共享引物对,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出一个插入片段为69 bp的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使用该标记可在雌鱼中扩增出2条DNA条带,在雄鱼中扩增出1条DNA条带。进一步利用该DNA分子标记和PCR扩增方法对另一个养殖群体的117尾圆斑星鲽进行了遗传性别鉴定,鉴定结果与性腺组织切片结果一致。【结论】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不仅为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而且有助于加快圆斑星鲽性别控制育种和全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和建立。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 遗传性别鉴定 基因组重测序


印太交汇区八种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太交汇区是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的中心,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逐渐呈现破碎化,此背景下,海洋鱼类在连通破碎化的生态系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探究印太交汇区代表鱼类的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明确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扩散路径,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在印太交汇区5个代表区域(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和菲律宾)收集了八种珊瑚礁栖鱼类(日本刺尾鱼Acanthurus japonicus、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栉齿刺尾鲷Ctenochaetus striatus、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黑边角鳞鲀Melichthys vidua和多带副绯鲤Parupeneusmultifasciatus)共309个样本,最终获得515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基因和16S rDNA序列;为使研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在GenBank下载了以上八种鱼类在中国台湾岛、南沙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海域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86条。基于此,研究分析了以上7个代表区域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八种鱼类在研究区域整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其中多带副绯鲤和波纹钩鳞鲀最为明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岛和南海诸岛群体同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一步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探究了不同种群间的连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共收集了八种鱼类133047条分布信息,使用最大熵算法(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预测当前气候下物种适宜分布的区域,并利用ArcGis 10.2软件SDMtoolbox v2.5工具计算不同种群间的连通性。种群连通性揭示了菲律宾东岸—苏拉威西岛是以上八种鱼类在印太交汇区的重要扩散路径,南海诸岛(南沙、中沙和西沙群岛)连接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不同群体,起到了物种扩散的连通枢纽作用。综上所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岛和南海诸岛应成为维持遗传多样性和保护连通性的优先保护区。本研究强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种群连通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结果,以期实现更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 印太交汇区 遗传多样性 扩散 种群连通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江流域9个鲢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江流域不同主养地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9个鲢群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的不同形态特征间均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变异系数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聚类分析显示,湖北武汉和江西瑞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小,重庆长寿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9个鲢群体的前5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92%,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是头部和体高性状,对9个群体形态差异的贡献度最大。逐步判别分析显示,9个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8%,其中浙江嘉兴和重庆永川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0%,而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准确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遗传背景和养殖环境有关。这些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鲢养殖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免漂洗罗非鱼鱼糜凝胶品质改良及机理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漂洗鱼糜因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风味较好,但凝胶特性不足。以罗非鱼免漂洗鱼糜为原料,探究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对其鱼糜凝胶质构特性、流变学特性、色泽、持水性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并从鱼糜水分分布、分子间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等角度多维分析免漂洗鱼糜凝胶品质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均能改善免漂洗鱼糜的质构特性和凝胶强度,提高其持水性且降低蒸煮损失率;在淀粉、亲水胶体及膳食纤维等作用下,免漂洗鱼糜中自由水转换为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且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α-螺旋转变为有序β-折叠;形成十分致密、稳定的免漂洗鱼糜凝胶网络结构,明显改善了免漂洗鱼糜的凝胶品质。优化复配添加物(1.5%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3%聚丙烯酸钠、12%玉米淀粉和1.5%海藻膳食纤维)对免漂洗鱼糜凝胶的改善效果最显著。


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体长-体质量关系及相对体质量研究
《海洋学报 》 2025 CSCD
摘要:大眼裸颌鲈(Brachydeuterus auritus)是西非塞拉利昂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为深入了解其体长-体质量关系及健康状况,本文根据2019-2021年6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和相对体质量的方法,按性别分别拟合了大眼裸颌鲈的体长-体质量关系(WLR),并计算了其相对体质量(Wr)指数,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因子的作用。结果显示,月份和性别极显著影响体长和体质量分布(P <0.01);WLR中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盐度显著影响b(P <0.05);lg a与b的比值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可能与自身体型及鱼体密度有关;雌雄群体间b差异极显著(P <0.01);9月、10月和12月呈负向异速生长,1月、4月和5月呈正向异速生长。Wr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性别和体长对其影响极显著(P <0.01),随体长增加,Wr表现出两种变化类型-连续增加和先增后降。盐度和b显著影响其变化类型(P <0.05),深度对其影响极显著(P <0.01)。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生长特征,雌雄个体间生长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认为,盐度可能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其繁殖旺期可能发生于旱季,始于12月,结束于翌年4月之前。本研究对西非塞拉利昂近海大眼裸颌鲈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见解,可为当前该海域大眼裸颌鲈的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眼裸颌鲈 体长-体质量关系 相对体质量 环境因子 塞拉利昂


陆海转运应激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生理功能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在陆海转运应激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特征及响应机制。【方法】通过分析血浆皮质醇(Cor)和葡萄糖(Glu)浓度、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数目、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肝细胞凋亡率,比较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RAS)和深水网箱(OSCS)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对陆海转运应激的生理反应差异及响应机制。【结果】陆海接力运输前,OSCS养殖斑石鲷的RBC数目、Hb含量和Hct显著高于RAS养殖斑石鲷,其他指标间则无显著差异。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Hb含量、血浆Cor和Glu浓度、血浆和肝脏ALT、AST活性、肝脏CAT和GSH-Px活性、MDA含量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上升,肌糖原含量和肝脏SOD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OSCS养殖斑石鲷RBC数目、Hb含量、肝脏MDA和肝糖原含量、Glu浓度、血浆和肝脏中ALT和AST、CAT和GSH-Px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比例均显著低于RAS养殖斑石鲷。上述显著变化指标占全部指标的70.59%,且在差异性变化生理指标中,OSCS养殖斑石鲷运输结束后48 h,恢复正常状态,而RAS养殖斑石鲷则需要72 h。【结论】在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OSCS养殖斑石鲷具有更强的抗应激能力和更佳的生理状态。相关数据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高效转运和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斑石鲷 工厂化循环水 深水网箱 运输应激 血液生理生化 肝脏功能


淮河安徽干流刀鲚的摄食习性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是淮河流域的优势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展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对于深入解析其生活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在淮河安徽干流采集的474尾刀鲚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安徽干流刀鲚主要以十足类、桡足类、枝角类等14个类群的饵料生物为食,其中秀丽白虾和真剑水蚤是其优势饵料生物。刀鲚的个体重量、栖息地的水温、浊度、透明度及水深对其摄食习性均有极显著影响,溶解氧对食物组成也有显著影响。不同体长组刀鲚间的空胃率差异极显著,而平均胃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间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但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刀鲚是偏动物性饵料的广食性鱼类,个体间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体长模型和集成模型的山东近海黄鲫资源评估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结果】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模型估计。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趋势,因此,建议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结论】本研究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的渔业种群评估中,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青岛典型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岛沿岸潮间带贝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资源状况,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5月(春季)和2022年10月(秋季)对青岛沿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及砂质和基岩混合海岸类型的8个典型站位的潮间带贝类资源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各站位贝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结构参数,并采用相似性系数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方法进行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岛沿海潮间带共鉴定出贝类40种,沧口发现的贝类物种数最多,达到18种,金口最少,仅发现6种;各调查站位的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同一站位贝类优势种的种类和优势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季优势种主要是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砂海螂(Myaarenaria)和矮拟帽贝(Patelloidapygmaea)等,秋季优势种主要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春季和秋季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0.85~1.84和0.66~2.00,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6~1.97和0.62~2.96,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0.84和0.31~0.98,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3个站位为前桃园、鳌山卫和沧口;春秋两季各站位群落聚类结果有所不同,红石崖和金口始终分别为单独一支,沧口和王哥庄始终聚为一类,前桃园和鳌山卫始终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底质类型对青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查明了青岛不同底质潮间带的贝类资源状况,为青岛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机遇、困难与挑战
《海洋与湖沼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这一重大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是支撑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如何建立支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海洋综合观测方案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与健康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重大科学考察航次方案,选取中国近海重点区域和断面,基于历史观测资料整合研究,提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关键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和模式,确定明晰近海生态特征所需观测的空间范围、典型断面和时间频率,在中国近海选定的固定断面观测,精准获取相关资料并开展验证;评估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