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荞脆片挤压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即食膨化苦荞脆片为研究对象,选取喂料速度、套筒温度、螺杆转速、物料含水率为影响因素,以膨化度、密度、硬度、酥脆性、色差、黄酮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综合评分回归方程,优化后得到挤压工艺参数优化范围:喂料速度为10.4~11.3 kg/h,套筒温度为115 ~118℃,螺杆转速344~ 358 r/min,物料含水率为23.8% ~25.3%,在此范围内选取喂料速度为11 kg/h,套筒温度为116℃,螺杆转速为350r/min,物料含水率为25%,该条件下生产苦荞脆片的综合评分理论预测值为0.89,验证实验得出综合评分的实际值为0.86,实测结果与预测值吻合良好.通过各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得出,苦荞脆片黄酮保留率越高,其膨化度和酥脆性越低,密度和硬度越高.
关键词: 苦荞脆片;挤压工艺;因子分析;品质特性


不同覆膜材料对李园土壤温湿度及李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矮甜李"二年生幼苗和十年生中龄树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黑色园艺地布、黑色塑料膜、透明塑料膜3种不同材料覆膜处理,以清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膜材料对李园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影响,以及各处理对幼苗成活率、中龄树坐果率、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甜李"二年生幼苗栽植区,透明塑料膜对0~25 cm各土层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最大,显著提高了二年生幼苗的栽植成活率。十年生李树区,在李生长前期(6月10日前),园艺地布的增温效果低于黑色、透明塑料膜,但随着日期的增加,园艺地布的增温效果逐渐提高,最终与黑色、透明塑料膜基本持平。园艺地布、透明塑料膜处理李坐果率分别高出对照组29.32%和14.51%,3个处理对李树枝条、叶片、果实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覆膜材料处理提高了果实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其中,园艺地布处理总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高出对照组13.04%、1.63%和8.39%。综合各性状表现,透明塑料膜对提高幼苗栽植成活率效果最佳,黑色园艺地布和透明塑料膜均能有效提高李坐果率、生长量,改善果实品质。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 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 豆麦轮作 麦秸长期还田 暗棕壤 产量 物理性质 孔隙组成 持水特性


拟南芥ABI5基因对BR胁迫响应及其对下胚轴生长的调节作用
《遗传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脱落酸不敏感蛋白5(abscisic acid-insensitive 5,ABI5)是种子中大量表达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类型(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转录因子,在调节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信号中起着核心作用.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等诸多生理功能.近期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胁迫条件下,BR信号通路中BIN2(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2)和BES1(BRI1-EMS-SUPPRESSOR 1)通过抑制ABI5表达,促进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子萌发.为进一步探究BR胁迫下ABI5功能,本研究分析了种子萌发期ABI5表达特性,鉴定出拟南芥ABI5基因缺失突变体abi5-1并对BR胁迫下其功能进行解析.结果表明:ABI5在拟南芥干种子中大量表达并响应萌发期BR胁迫;正常条件下,abi5-1与野生型幼苗下胚轴无明显差异;BR胁迫下,abi5-1幼苗下胚轴明显长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ABI5调控BR胁迫下拟南芥下胚轴生长,为深入了解ABI5调节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ABI5;油菜素内酯;拟南芥;下胚轴


黄色粘虫板对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诱杀效果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有效防治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并监测其发生规律,本试验根据双斑萤叶甲具有趋光驱色的特性,在玉米田设置不同高度悬挂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处理,试验设计距地面1.0m和高于玉米穗位两种悬挂高度,行内、行间均每隔5m放置一块黄板,每处理重复3次,7-9月每隔7d调查黄板上双斑萤叶甲的诱杀情况以及对天敌的黏着情况。结果表明:使用黄板能准确预测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整个试验时期悬挂高于穗位的黄板处理诱集双斑萤叶甲平均679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2 528头·625m-2,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平均诱集双斑萤叶甲295头·625m-2,诱杀数量高峰为985头·625m-2,悬挂穗位以上的黄板处理对双斑萤叶甲诱集总数量是距地面1.0m放置黄板处理的2.1倍。黄板对天敌中瓢虫的诱杀效果明显,整个试验期平均诱杀瓢虫139头·625 m-2,食蚜蝇5.5头·625 m-2,草蛉15.5头·625 m-2,盲蝽9.7头·625 m-2,蜘蛛5.5头·625m-2,因此使用黄板时应该注意对天敌昆虫的影响,避免造成田间害虫群落环境改变。


籽粒大麻的机械收获与常用机型特点
《农机使用与维修 》 2021
摘要:随着政策的鼓励,以及种植业结构转变的推动,大麻种植业开始复苏和发展,不同用途的大麻,其收获方式有一定的区别,而在收获方面缺少专用大麻收获机械,导致部分环节仍由人工完成,人工劳动不仅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劳动力缺乏,用工费用逐年增加,使大麻种植投入成本逐渐增大,严重影响了大麻产业的发展,研发及应用适合大麻收获专用机械迫在眉睫.主要阐述籽粒大麻收获的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外收获方式及收获设备.


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明确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触角及其感器的外部特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的整体形态及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与分布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4个亚节组成。触角上分布着6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器,分别是板型感器(placoid sensillum,ps)、腔锥形感器(coeloconic peg,cp)、毛形感器Ⅰ型(trichoid sensillum typeⅠ,tsⅠ)、毛形感器Ⅱ型(trichoid sensillum typeⅡ,tsⅡ)、钟形感器(campaniform sensillum,cs)及周边具橛感器(peripheral scolopidia,psc)。并进一步对大豆蚜有翅成蚜触角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十个沙棘品种(系)的抗寒性测定与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评价不同沙棘品种(系)间抗寒性差异,以201307、201308、201319、晚黄、无刺丰、芬兰、T F2-31、杂54、巨人、深秋红10个不同沙棘亚种的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首先通过田间寒害症状调查观测不同材料间抗寒性大致顺序,再通过实验室模拟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检测,印证田间寒害症状的表现顺序,最后通过植株相对电导率换算半致死温度(LT50)及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研究不同沙棘品种(系)间抗寒性差异.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与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MDA)浓度随温度降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不同生理指标与沙棘抗寒性测定结果一致,结合半致死温度(LT50)及田间抗寒性调查结果综合评价,得出10个沙棘不同品种(系)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芬兰品种抗寒性最好,其次为杂54,抗寒性最差的为俄罗斯大果沙棘品种201307和201308,其抗寒性顺序为芬兰>杂54>无刺丰>晚黄>2012-11>201319>巨人>深秋红>201307>20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