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生物光谱技术的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光谱技术能够有效反映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等样本中生物化学的综合信息,能够精确检测和评价生物分子成分或构象的微观变化,具有快速、客观、无损、重现性好等优点。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光谱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常用的2种技术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单一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纳米材料等)以及复合污染对细胞、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质、DNA/RNA、多糖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之中;拉曼光谱技术包括常规拉曼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二者均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研究之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具有信噪比高、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等特点,并提供丰富的细胞生物化学指纹图谱信息。数据处理是生物光谱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光谱数据分析大致分为光谱数据预处理、提取光谱信息特征、以及信息分类和光谱特征峰解析3个部分。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系统地开展生物光谱技术在污染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葡萄霜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测定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葡萄霜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更为快捷、方便、可靠的鉴定方法,并对32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进行了鉴定,为葡萄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以田间混合的霜霉病菌为接种体采用叶盘法鉴定葡萄品种的抗病性更加快捷、方便。供试的32个葡萄品种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免疫品种有‘康拜尔早生';高抗的有‘阳光玫瑰'、‘美乐'、‘Ms27-31'等5个品种;中抗的有‘贝达'、‘小芒森'、‘2E-16-2'等6个品种;低抗的有‘瑞都红玉'、‘早黑宝'、‘摩尔多瓦'等10个品种;感病的有‘里扎马特'、‘玫瑰香'、‘香妃'等10个品种。


草地早熟禾PpGA2ox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GA2-氧化酶基因(PpGA2ox)的启动子,利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从草地早熟禾中克隆得到1109bp的PpGA2ox基因启动子序列。Plant CARE在线预测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序列中存在CAAT-box、TATA-box等启动子基本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响应干旱胁迫和茉莉酸甲酯诱导的调控元件。构建PpGA2ox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阳性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pGA2ox基因启动子可以驱动GUS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并且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与对照相比,激素处理及非生物胁迫下GUS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推测PpGA2ox基因的表达可受到激素及非生物胁迫调控。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GA2-氧化酶基因 启动子 GUS染色


油用牡丹‘凤丹’在北京引种栽培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研究‘凤丹’品种引种栽培开花晚、结实性不高的问题,以3年生‘凤丹’品种为材料,对生长期群体中分化变异出的不同植株类型进行分类,从叶型、分支数、株高、斑病、保绿度、叶片干重、开花结实性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分支数、株高与叶长、宽,分支数和叶片干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引种栽培次年叶片小而窄、叶片干重低、分支数多的株系易于早开花结实。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分支数、叶片干物重关系密切,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445**和0.4078**);分支数与叶片宽窄呈负相关(r=-0.5135**),叶片窄的株系分支数多;而叶片干物重高的,分支数不一定多,分支数与叶片干物重关系不密切(r=0.0815)。研究表明‘凤丹’3年生苗能否先开花结实可能与光合产物的物质分配有关。


基于三维点云的灌浆后期玉米植株形态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准确地获取玉米三维数据是玉米形态结构和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然而,玉米单株和群体原位数据获取存在田间气流稳定性差、器官交叉遮挡严重、高温高湿环境不利于仪器连续工作等问题。因此,采用破坏性取样的方法研究玉米植株的形态变化过程,对玉米植株形态结构数据获取方式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扫描仪对灌浆后期的两个氮肥处理玉米植株进行不同扫描时间的三维点云数据获取,并通过点云数据分析各叶片的形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从田间原位到室内可控环境下,在取样后2 h以内,玉米植株的形态变化最小,与田间原位的形态结构最为接近。上述结果为玉米植株破坏性取样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玉米结构功能模型研究提供数据获取技术支持。


北京通州不同树种滞纳大气颗粒物的能力
《北京农学院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树种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10、PM2.5等颗粒物的吸滞量,可为挑选出更利于吸滞大气颗粒物的树种,降低大气污染程度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内7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下的PM10、PM2.5的吸滞量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试验树种中,对PM2.5的吸滞量均小于对PM10的吸滞量,且单位叶面积吸滞量较小的是毛白杨、榆叶梅,较大的是桧柏、油松。【结论】叶表较粗糙、气孔较多、开度较大的植物吸附颗粒物能力较强。而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或有特殊疏水结构的叶片,颗粒物不易附着,因而吸滞颗粒物的能力较弱。


米蛾人工饲养技术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天敌昆虫如赤眼蜂、草蛉等的广泛应用,天敌寄主的繁育作为天敌生产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米蛾Corcya cephalonica Stainton因其饲料容易获得,且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可以终年在室内繁殖,是替代常规用大卵如柞蚕卵的理想寄主.但环境条件和饲料配方制约米蛾繁育效率.其生长发育的温湿度阈值分别为17~35℃和15%~80%;工厂化繁育时采用的基础饲料配方为玉米粉70%+大豆粉20%+麦麸10%.本试验围绕4个因素(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饲料配方)进行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72%~82%、饲养密度为8000~10000(粒/kg饲料)时米蛾的发育历期最短,出蛾相对较集中,繁殖倍数较高,且单雌产卵量较高,此时最有利于米蛾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