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打洞沉香中1个新的倍半萜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人工打洞沉香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相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selina-3,11-dien-9,15-diol(1)、aquilarone D(2)、5α,6β,7α,8β-tetrahydroxy-2-[2-(2-hydroxyphenyl)ethyl]-5,6,7,8-tetrahydro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syringin(5)、顺式对羟基肉桂酸甲酯(6)和4'-甲氧基肉桂酸(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7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7对全齿复活线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活性,化合物4,6,7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CR和蛋白检测分析多基因转化甘蔗的遗传稳定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由于复杂的遗传背景、较低的可育性和缺乏优异种质资源等因素给甘蔗品种改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转基因技术为甘蔗品种改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是植物转基因育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同时将四个目的基因导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中。通过PCR检测,对转基因甘蔗T_0、T_1和T_2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外源蛋白快速试纸条检测,对转基因植株四个外源基因中的基因(bar抗除草剂基因和cry1Ab抗虫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证明一次四基因遗传转化的甘蔗转基因株系,在T_0代出现了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且T_0代甘蔗的主茎和分蘖可能为不同的转基因事件。但如果是四个基因均能完整整合到基因组中的株系,则四个基因可以在T_0、T_1和T_2代中得到稳定遗传,也可以稳定的检测得到外源基因蛋白的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樱桃番茄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中国植保导刊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PDA培养基和PD培养基,对樱桃番茄病株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认其致病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6种杀菌剂对多主棒孢的室内毒力和EC_(50)。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樱桃番茄多主棒孢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24 mg/L;氟菌.肟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4.18 mg/L和5.46 mg/L;春雷霉素抑制效果居中,EC_(50)为29.01mg/L;嘧菌酯和多菌灵的EC_(50)分别为161.35 mg/L和649.05 mg/L,其抑制效果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园龄对可可苗期生长及其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可是世界最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揭示不同园龄可可园土壤演变规律,为其可持续生产提供依据。以休耕地为对照(CK),研究低龄(4 a)、中龄(12 a)和老龄(32 a)3种不同园龄土壤培育可可苗期生长及其与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等关系。结果表明,32 a园龄土壤培育可可苗生物量显著高于4 a、12 a和CK,分别增加了89.15%、29.24%和28.03%;32 a和12 a园龄处理根际SOC含量显著高于4 a园龄,老龄园有利于SOC的积累;随着园龄增加,脲酶活性增加,且与S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12 a和32 a园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CK显著增加了44.36%和43.11%;12 a园龄处理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则显著增加,12 a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分别是4 a、32 a和CK的3.04、1.46和3.23倍,园龄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综上所述,随着土壤园龄增加,可可苗生物量、根际SOC含量和脲酶活性均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SOC含量、脲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可可根际SOC含量是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皮荛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构皮荛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和反相柱等多种层析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纯化,利用NMR与MS等波谱学方法简单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瑞香科构皮荛花枝条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isochamaejasmin B(1)、chamaejasmenin A(2)、长春藤皂苷元(3)、(+)-epipinoresinol-4’-β-D-glucoside(4)、(7’S)-parabenzlactone(5)、异荜澄茄素(6)、(-)-马台数酯醇(7)、(+)-(2S,3S)-2-(3",4"-methylenedioxybenzyl)-3-(3’,4’-methylenedioxyaceto-phenone)-butyrolactone(8)、3,4',5,7-四羟基黄酮(9)、ergasterol peroxide(10)、松柏醛(11)、1-(3,4-dimethoxyphenyl)-ethane-1,2-diol(12)、谷甾醇(13)、3,4-二羟基苯乙醇(14)、3β-羟基-7,22E-二烯-麦角甾(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西瓜叶片中克隆瓜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CT)基因。OCT基因由1 137个碱基组成,编码37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41.8 k D,等电点为8.61。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西瓜OCT与香瓜和黄瓜等物种的OCT基因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3%和92%;进化树分析发现,西瓜与黄瓜亲缘关系最近,而与狭刀豆亲缘关系最远。构建p ET-30a-OCT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表达的融合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相符合。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酶学特性和瓜氨酸合成代谢中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与Fusarium mangiferae在转录水平上的互作机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健康与感病杧果顶芽的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BLAST软件将获得的Unigene与NCBI-nr、Swiss-Prot、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后分析杧果病健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品共获得119 815条Unigene,N50为1 546 bp,平均片段长度为880 bp;鉴定了29 878个DEGs,对随机挑选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一致。以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2条,其中大多数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抗逆响应密切相关;153个DEGs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主要是编码糖类异构酶、水解酶和转移酶等,参与葡萄糖水解、细胞碳水化合物、丙酮酸盐和核苷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抗氧化生物过程中,编码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且log_2Ratio>10或<-10以上的DEGs有20个,14个属上调表达,表明活性氧代谢在杧果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解作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以log_2Ratio>10或<-10为筛选条件,共获得酚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3个,其中40个DEGs上调表达,推测杧果可能是通过合成加固细胞壁的木质素或生成抑菌作用的酚类化合物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杧果与F.mangiferae互作过程中,钙信号传导、SA信号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造成了下游植物抗病基因RPM1的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杧果畸形病的主要成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新基因ShHXT4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特征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蔗中分离出ShHXT4基因,以GADPH基因为内参,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该基因在甘蔗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洋葱表皮的方法对ShHXT4编码的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分析发现该基因CDS序列长度为1 632 bp,编码540个氨基酸,蛋白的等电点(p I)为9.16,理论分子量为56.64 k D,命名为ShHXT4,基因编码多肽链中包含信号肽和12次跨膜结构域,且亚细胞定位于质膜,编码一种转运蛋白。洋葱表皮瞬时表达该基因GFP融合载体表明,ShHXT4定位于细胞膜,组织表达分析显示ShHXT4基因在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暗示ShHXT4基因可能在甘蔗叶片糖分转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hHXT4基因的功能及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 基因定位 实时荧光定量 ShHXT4 基因克隆 甘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