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MODIS和天地图遥感数据的区域作物秸秆产量估算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乡镇是秸秆焚烧最直接责任主体,开展镇(乡)区域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估算方法研究,可为镇(乡)区域秸秆资源规划和收储设施选址提供有效方法。该文以泗洪县车门乡为试验,研究利用MODIS卫星遥感影像时间序列数据和天地图免费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区域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估算方法。根据天地图选取样本田块,通过网站获取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确定作物类型-EVI参数判别准则;选取图像识别样本田块,以图像参数为判别变量做判别分析,确定作物类型-图像参数判别准则。基于以上方法,完成全乡秸秆资源面积和秸秆产生量估算。水稻秸秆资源量1.77万t,可收集水稻秸秆资源量1.27万t,小麦秸秆资源量2.78万t,可收集小麦秸秆资源量为1.51万t;通过实际调研得知,该地水稻秸秆实际资源发生量约为1.82万t,小麦秸秆实际资源发生量约为2.75万t,估算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误差仅为2.7%和1.1%,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较准确的估算实际值,而且方便易用,节约成本。
关键词: 秸秆 遥感 估算 地块数据 MODIS-EVI 天地图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菌肽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肠黏膜形态结构及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抗菌肽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肠黏膜结构及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108头35日龄、体重13 kg左右的苏钟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2头,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40 mg/kg杆菌肽锌+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抗生素组)和基础饲粮+300 mg/kg抗菌肽(抗菌肽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抗菌肽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抗生素组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抗菌肽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抗菌肽组和抗生素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抗菌肽组仔猪空肠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1(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4.83%、8.57%(P>0.05);抗菌肽组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抗生素组提高了32.52%,ZO-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抗生素组降低了5.00%,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抗菌肽能够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能够有效改善仔猪肠黏膜形态结构;提高仔猪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霉素对不同收获时间的稻草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GA)处理能有效延缓植株衰老,改善稻草饲用品质,但在对照组成熟时GA处理组还有贪青现象。为了研究GA处理后不同收获时间稻草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差异,本试验选用两优培九(杂交籼稻)、武育粳3号(迟熟中粳)、南粳44(早熟晚粳)和南粳46(中熟晚粳)等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设置3个GA喷施时间:开花后7d(GA-7),开花后15d(GA-15)和开花后21d(GA-21),设置两个收获时间:正常收获(对照组成熟后统一收获)和延迟收获(对照组成熟后推迟6d收获),测定稻草整株及叶片、茎秆和叶鞘中的NSC[包括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淀粉]含量,并利用倒3节茎秆进行徒手切片,观测其中的淀粉颗粒数量。结果表明适时收获的稻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NSC,其中粳稻品种高于籼稻品种;稻草中的NSC主要贮存在茎秆中,WSC含量显著高于淀粉含量。延迟收获时不同时间GA处理对改善不同品种稻草中NSC含量的效果出现差异:正常收获时,两优培九以GA-15处理组,武育粳3号以GA-21处理组,南粳44以GA-7处理组的稻草中NSC含量最高;延迟收获时,两优培九以GA-21处理组,武育粳3号以GA-15处理组,南粳44以GA-21处理组的稻草中NSC含量最高;南粳46两次收获均以GA-15处理组的稻草中NSC含量最高。喷施GA能显著增加籼稻品种两优培九和中熟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稻草中的NSC含量,而对晚熟粳稻品种南粳44和南粳46稻草中NSC含量的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蒙德氏棉DnaJ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及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棉花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 J蛋白是一类很大的蛋白家族,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与胁迫反应等相关的蛋白。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系统研究了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Dna J蛋白的数目、分类、染色体定位、亚细胞定位、进化以及在旱地棉(Gossypium aridum)和克劳茨基棉(G.klotzschianum)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有119个Dna J蛋白,长度从73个氨基酸到2574个氨基酸不等;在13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且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Dna J结构域大致被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与拟南芥同源的基因;盐胁迫下,鉴定到旱地棉和克劳茨基棉共同差异表达的Dna J基因3个,在旱地棉盐胁迫整个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2个。雷蒙德氏棉Dna J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Dna J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Dna J蛋白 雷蒙德氏棉 旱地棉 克劳茨基棉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合Stv-b~i和Wx-mq基因改良武育粳3号条纹叶枯病抗性和食味品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供体,采用回交育种的策略,改良武育粳3号的抗性和食味品质。在连续回交和自交的过程中,利用与Stv-bi和Wx-mq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系统选择,在BC3F4世代中筛选到10个具有Stv-bi Stv-bi WxmqWx-mq纯合基因型的改良系。性状分析表明,这些品系保留了受体亲本武育粳3号农艺性状,条纹叶枯病抗性得到明显改良,同时,食味、外观品质也大幅提升。综合分析,最终筛选出K01和K04两个优异品系。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 食味品质 Stv-bi基因 Wx-mq基因 聚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添加对酸化土壤中小白菜氮素利用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菜地土壤酸化趋势显著、氮肥利用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以小白菜为供试作物,设置了前3季连续施用化肥氮及后2季不施化肥氮的5季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对酸化土壤上连续多季种植小白菜的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添加化肥氮的条件下,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小白菜的产量及氮素累积量,有效降低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并提高了土壤速效氮中NO3--N含量比例,缓解了土壤酸化趋势,降低了小白菜中硝酸盐含量,增加了氨基酸含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停止施用化肥后,生物炭添加处理仍能保持较高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提高土壤固持氮素的有效性,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从而使产量维持在施氮条件下的高水平。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氮素具有"削峰填谷"的调节功能,能够有效促进氮素的吸收转化,从而有利于维持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维生素E(VE)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作用,从大豆中提取的VE安全性更高。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大豆BIEX群体(Essex×ZDD2315)维生素E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应用QTLNetwork 2.1软件分别检测到8个和12对控制大豆维生素E及组分含量的加性和互作QTL。α-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8.68%(2个)和15.57%(4对),γ-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8.59%(2个)和11.57%(2对),δ-生育酚含量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5.44%(1个)和17.61%(3对),维生素E总含量的加性和互作QTL累计贡献值分别为11.39%(3个)和9.48%(3对)。未检测到维生素E及组分含量和环境互作的QTL。未定位到的微效QTL累计贡献值为66.16%~75.32%,说明未定位到的微效基因的变异占2/3以上。各性状的遗传构成中,未检测出的微效QTL份额最大,加性QTL和互作QTL贡献相差不大。在育种中应考虑常规方法聚合微效QTL与标记辅助方法聚合主要QTL相结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利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的方法,对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系统筛选。结果显示,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籼粳亚种间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在籼亚种内存在较大变异,在粳亚种内较为保守,籼稻品种9311和明恢63的基因型更接近于粳稻品种;在28个粳稻亲本中检测到6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存在着2种或3种等位基因型。利用在关东194和武粳13之间具有多态性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a和SSIIIa的分子标记,在其杂交后代88份粳稻品系中检测到2个基因的4种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新制苗菌株FS0307的毒力和OMP P5基因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副猪嗜血杆菌FS0307株的特性,本研究对该菌株的外膜蛋白P5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其对豚鼠的致病力研究。结果显示,Hps FS0307株的序列与相同血清型的国际标准株SW124的同源性为98.3%,与多数国内分离株的同源性在98%以上,与美国分离株2170B的同源性为95.6%,而与3株其他血清型国际标准株的同源性在89.5%~95.1%之间;遗传系统进化树显示与4型国内分离株SC085(HM747106)在同一分支上。且能引起豚鼠100%发病,100%死亡。说明Hps FS0307株与国内流行菌株更相似,是1株优良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的制苗菌株。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FS0307株 外膜蛋白P5基因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