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种培养方式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与开放式桶培养下,藻密度、pH、溶解氧及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的藻密度可达到1.33*107个·mL–1,明显高于开放式培养的藻密度(8.36*106个·mL–1).藻液中pH随藻密度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及开放式培养环境中pH最高值分别为10.3和9.3.溶解氧与pH变化趋势相反,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氧随藻密度增加而降低,最后稳定在6.5 mg·L–1,溶解氧的下降可能与玫瑰杆菌(Roseobacter)成为优势细菌有关.利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培养过程中藻际菌群的结构变化,发现菌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培养前期主要以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为优势细菌,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后期主要以蓝细菌(Cyanobacteria)与玫瑰杆菌为优势细菌,其菌落结构与开放式桶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培养方式 pH 溶解氧 菌落结构 负压光生物反应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结构与格局的分析研究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是我国海洋牧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海洋牧场休闲产业规模较小,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游钓和潜水休闲为主,其景观观赏性功能有待深入挖掘和开发.海洋牧场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针对海洋牧场景观资源的形成、分布及其在景观空间上排列和布局等方面,发现并了解其生态系统或空间属性变异程度表观现象.本研究以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案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景观要素特征指数及景观异质性指数进行计算,研究表明,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自然景观为景观基质,半自然景观斑块面积最多,故破碎度指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生境维护应加强;文化景观与整体景观分离度较大,导致整体景观连通性较差,影响景观效果;滨海景观斑块较少,丰富度不高,但根据调查显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因此缺乏与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结合开发利用.总之,本研究通过解析海洋牧场景观格局空间内不同景观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为下一步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开发和利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生态景观可持续化发展,综合提升海洋牧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提供支撑.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景观格局 景观要素特征 景观异质性 景观生态规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脂肪酸组成,为海水鱼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氯仿-甲醇法提取六种海水鱼肌肉的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六种鲈形目海水鱼肌肉粗脂肪含量为4.40%~8.72%,其中黄鳍鲷含量最高,总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包括6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和15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粗脂肪和脂肪酸总体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SFA含量为26.63%~33.97%,MUFA含量为23.07%~29.13%,PUFA含量为41.06%~44.35%.6种鲈形目海水鱼EPA和DHA占脂肪酸总量为21.17%~35.73%,除了黄鳍鲷,其他5种海水鱼占比均在30%以上,其中马拉巴笛鲷中占比最高,为35.73%.六种鲈形目海水鱼中MUFA/SFA总体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黒鲷最高(1.43),马拉巴笛鲷次之(1.36).6种鲈形目海水鱼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较丰富,其中马拉巴笛鲷的EPA+DHA含量较高,按照人们对于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马拉巴笛鲷的营养价值最高.
关键词: 鲈形目海水鱼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脂类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南极磷虾油具有抗炎功效,但功效成分类型和作用靶点并不明确。本研究精制获得磷虾油抗炎有效部位磷虾轻油乙酯,通过HPLC分析明确其中EPA+DHA乙酯含量>60%,体外抗炎活性结果显示磷虾轻油乙酯具有较强活性,且呈剂量相关,其抗炎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炎症因子NO、IL-6;磷虾极性脂磷脂平均含量达到65%,但抗炎活性微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S-SPME-GC-MS分析大蒜水提取物对罗非鱼肉腥味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大蒜水提取物对罗非鱼肉腥味的影响,以新鲜罗非鱼肉和贮藏罗非鱼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大蒜提取物(4、6、8和10 g/L)对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菌落总数、感官评价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相比,大蒜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TBARS的增加(P <0. 05);较高质量浓度的大蒜提取物(6~10 g/L)可以显著抑制菌落总数的增加(P <0. 05);随着大蒜提取液质量浓度的增大,感官评价值逐渐增高,质量浓度在6 g/L时,具有最好的感官评价,随后逐渐下降。与未处理罗非鱼相比,6 g/L蒜汁处理的罗非鱼肉在贮藏后腥味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小。蒜汁不仅具有掩盖罗非鱼肉腥味的作用,还能抑制腥味的产生,可为大蒜水提物在鱼肉制品的脱腥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AMH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别分化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克隆扩增了黄颡鱼AMH基因的全长序列(GenBank检索号MK310106),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MH基因的全长为3 588bp,其开放阅读序列为1 653bp,编码550个氨基酸,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19 371 164~19 374 761bp)。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已发布的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的相似性最高,可达99.6%;与低眼无齿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及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的相似性也很高,分别达75.8%与74.8%,而与哺乳动物相似性较低。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黄颡鱼AMH可与斑点叉尾、低眼无齿等鲶形目物种聚集成簇。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AMH的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性极大,在性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脑;1龄精巢的表达量最高,2龄次之,而1、2龄雌鱼的表达量基本相近。AMH对黄颡鱼性腺的分化及生长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海水氮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机氮去除特性初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海水养殖环境中的无机氮污染问题,从河鲀(Takifugu rubripes)养殖池塘的水体和底泥中筛选出2株可有效去除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菌株——盐单胞菌(Halomonas sp.DN3)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C),并初步探讨了2株菌在不同无机氮源中的氮去除特性。研究表明,2株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无机氮去除效果。在初始无机氮浓度为42 mg·L~(-1)的单一氮源基础降解液中,菌株DN3对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4.1%、62.1%和98.8%;菌株HC对三者的去除率分别为81.2%、49.0%和90.3%。在氨态氮去除过程中,虽未检测到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但从系统的氮收支分析,总氮浓度均显著下降,推测可能存在硝化过程;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去除过程中,菌株DN3还原硝态氮时具有亚硝态氮的积累,菌株HC氧化亚硝态氮时具有硝态氮的积累。而从总氮浓度均有下降推测,可能存在好氧反硝化过程。在初始无机氮浓度为42 mg·L~(-1)的混合氮源基础降解液中,2株菌均具有良好的同步去除无机氮能力。以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为氮源时,菌株DN3和HC的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5.4%和66.6%;以氨态氮和硝态氮为氮源时,菌株DN3和HC的总无机氮去除率为69.5%和75.6%,2株菌在2种混合氮源中的氨态氮去除率均在90.0%以上。综合分析,菌株DN3和HC对无机氮去除机制主要以菌体的同化作用为主,同时推测具有一定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DN3和HC均可高效去除无机氮,其在海水养殖水环境调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盐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硝化 好氧反硝化 氮去除特性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海水与人工海水养殖下眼斑双锯鱼 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眼斑双锯鱼幼鱼在自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养殖环境下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眼斑双锯鱼进行自然海水、人工海水养殖试验,分别在放养6、24、48、96 h时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个体胃蛋白酶、肠淀粉酶以及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主要包括肾、脾、肝脏、鳃丝及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结果]不同养殖环境对胃蛋白酶影响显著(人工海水养殖条件下胃蛋白酶活性较高),而对淀粉酶影响不显著;不同养殖环境下,幼鱼抗氧化酶活性均存在组织差异性;人工海水养殖环境下,抗氧化酶活性虽然随时间呈波动变化,但其变化无明显规律.其中,人工海水养殖幼鱼胃蛋白酶活性仅于6 h低于自然海水处理,其他各时间点高于自然海水处理,而淀粉酶活性情况相反,即仅于6 h时高于自然海水处理;SOD活性最大值(36.70±3.55 U/mgprot)来源于人工海水养殖48 h后取样的肌肉组织;鳃和肌肉POD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96 h时,其他各组织POD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脾组织CAT活性最大值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24 h时,其他各组织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脾和鳃GSH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自然海水养殖96 h时,其他各组织GSH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人工海水养殖处理.[结论]眼斑双锯鱼幼鱼在人工海水养殖下存在一定应激,而个体亦对该应激存在一定调节作用,且不同组织所具调节功能不同.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自然海水 人工海水 酶活性 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沙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和水产养殖活动关系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沙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以及区域内水产养殖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依据2016年夏季采集的样品数据,分析底栖群落结构、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典型群落参数在不同类型水域(鱼类网箱、海带吊绳、鲍鱼筏式养殖水域和自然水域)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三沙湾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门75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71.34个·m~(-2)和21.82 g·m~(-2)。其中,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索沙蚕属一种(Lumbrineris sp.)和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等多毛纲动物为数量优势物种,常在鲍鱼筏式和鱼类网箱养殖水域形成较高种群数量。物种数(N)、丰度(S)、生物量(B)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等群落参数在不同水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群落空间异质性较高,空间差异未反映出水域类型的差别。水深、底层水体温度和盐度、沉积物含水率、粉砂-黏粒比例、总氮含量以及总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因子和群落相关性较强。综上,三沙湾底栖群落在群落参数方面与我国沿海温带水域相似,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较为独特;物种组成可表征网箱养殖活动的底栖生态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沂沭断裂带中段南小尧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沂沭断裂带中段南小尧金矿为研究对象,利用成矿期含金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南小尧金矿矿床成因。黄铁矿S/Fe、Fe/(S+As)、Au/Ag比值显示南小尧金矿形成于中深部的中低温环境;黄铁矿Co-Ni与CoNi-As图解表明南小尧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后期可能经历了结晶后热液改造,成矿热液主要为火山与次火山热液;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值介于-3.2‰~2.9‰,显示硫的深源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中生代熔融的岩浆以及火山与次火山热液沿沂沭断裂带上涌,为金矿的形成带来了大量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在中深部的成矿环境中随成矿条件的改变使Au在适宜的构造位置富集并沉淀成矿。
关键词: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金矿床 沂沭断裂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