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褪黑素对火龙果果实采后保鲜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大红火龙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T(0.2、0.4、0.8 mmol/L)处理,在温度(7±1)℃、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贮藏,明确MT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2、0.8 mmol/L MT处理有效降低了火龙果果实腐烂率(DI),MT处理能有效降低呼吸速率(RR),抑制相对电导率(RC)的增加。0.2 mmol/L MT可有效延缓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抑制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及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的生成,提高抗氧化酶(SOD、CAT、APX)活力,有效促进活性氧(ROS)代谢,清除自由基,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同时,0.2 mmol/L MT可有效维持抗病相关酶(PAL、POD、PPO)活力,从而诱导提高火龙果果实抗病能力。此外,0.2 mmol/L MT能增加可溶性糖(SS)、类黄酮(flavonoids)含量,但CK和MT处理果实的失重率(WLR)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19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火龙果果实腐烂率与ROS代谢紊乱、膜质过氧化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0.2 mmol/L MT处理的火龙果各贮藏时期得分均高于CK,且其累计综合评分最高,表明其综合保鲜效果最好。综上,0.2mmol/LMT处理主要通过维持ROS代谢平衡及提高火龙果果实抗病性来延缓衰老并维持其品质。本研究为MT处理技术在火龙果低温贮藏保鲜中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油棕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为挖掘油棕优异种质提供参考,筛选30对SSR引物对605份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观察等位基因数(Na)平均值为11.93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值为4.1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11,表明SSR引物多态性较高,且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Structure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分为2个组群,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其中组群1的遗传多样性较组群2高,组群2的自交程度较组群1明显;个体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划分为3个组群,两两种质间遗传距离介于0.4~0.8的占94%,说明该群体的遗传组成简单;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个体内变异(85%)高于个体间变异(10%)和群体间变异(5%),与两组群间遗传分化系数(0.025)低和基因流(9.613)高的结果相一致。综上,参试油棕种质群体遗传结构简单,群体水平上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个体水平上遗传变异丰富,亟需重视对变异优株选择创制。


槟榔响应植原体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槟榔应答植原体侵染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对染病槟榔与健康槟榔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表达基因24 903个,其中355个为可能的抗病基因。染病槟榔与健康槟榔有1 816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539个DEGs在染病槟榔中上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NA结合、转录调节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13个功能为显著性富集,表明这些功能在槟榔应答植原体侵染过程中发挥特异性作用。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植物与病原互作信号通路,共富集了99个DEGs;其次为植物MAPK信号通路,共富集了76个DEGs;再次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信号通路,共富集了68个DEGs。说明上述3个信号通路在应答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病原与寄主互作的99个DEGs包含29个抗病基因,其中Acat00013480、Acat00031368和Acat00027434上调表达,未来这3个基因可作为潜在抗病基因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槟榔与植原体互作分子机理及挖掘槟榔黄化病抗病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转录组测序 植原体 植物与病原互作 抗病基因


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探明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于田间笼罩条件下观察橡副珠蜡蚧在‘IAN873’、‘热研7-33-97’、‘PR107’、‘热研7-20-59’、‘云研77-4’、‘GT1’、‘RRIM600’7个橡胶树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在‘RRIM600’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99.1 d),在‘PR107’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74.3 d)。7个品种上均出现1龄若虫大量死亡现象,1龄若虫存活率仅为27.9%~59.0%,世代存活率由高到低为‘PR107’>‘云研77-4’>‘热研7-33-97’>‘热研7-20-59’>‘IAN873’>‘RRIM600’>‘GT1’。产卵期、成虫寿命均以‘热研7-33-97’最长,分别为64.4、94.4 d;产卵量以‘热研7-33-97’最高(727.0粒),其次为‘PR107’(526.2粒),‘RRIM600’上的产卵量最低(303.5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为‘PR107’>‘热研7-33-97’>‘云研77-4’>‘GT1’>‘热研7-20-59’>‘IAN873’>‘RRIM600’。‘PR107’、‘热研7-33-97’是橡副珠蜡蚧的适宜寄主品种,‘GT1’和‘RRIM600’为不适宜寄主品种。
关键词: 橡副珠蜡蚧 橡胶树 品种 生命表 生长发育 存活率 繁殖


菠萝AcKNOX1影响叶缘发育的功能研究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菠萝‘台农16’为材料,克隆得到基因AcKNOX1。AcKNOX1是同源异型盒基因,属于3个氨基酸环延伸蛋白超家族。AcKNOX1的开放阅读框为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cKNOX1启动子区域除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包含许多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AcKNOX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茎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且有刺叶片显著高于无刺叶片中。AcKNOX1响应GA3、ABA和6-BA信号诱导其表达上调。异源表达拟南芥,叶缘裂刻加深。利用酵母单双杂进行互作蛋白筛选,发现AcKNOX1可以与AcCUC1和AcCUC2启动子区域结合激活其表达;与AcBLH1、AcBLH4可形成异源二聚体,在细胞核中互作,且荧光素酶互补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了其互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cKNOX1在菠萝叶缘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超微粉碎处理对椰粕营养与理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推动椰粕超微粉在食品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以椰粕为原料,系统分析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对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理化与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经超微粉碎处理后,椰粕中粗蛋白、脂肪、灰分、多酚、黄酮等组分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60.08%,125.83%,33.99%;50 min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粒径从324.25μm减小至14.78μm,比表面积增加了约34倍,但流动性变差;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颜色变得更白,水溶性显著提升,由粗粉的4.95%增加到12.04%,但持水性、持油性分别从6.89,1.84 g/g降至3.35,1.36 g/g;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表面变得更加粗糙,膳食纤维的晶体结构受到破坏,相对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下降。[结论]超微粉碎处理能够明显提升椰粕粉的营养特性和功能价值。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油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10个新引进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18对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87个等位基因(Na),平均Na为4.8。各SSR之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期望杂合度(He)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SR14的Ne值(4.437 4)和He值(1.054 8)最大,SSR18的Ne值(1.253 9)和He值(0.329 8)最小。平均Ne值为3.063 8,平均He值为0.712 1,该结果表明本次引进的油棕种质遗传多样性较好。He值>0.50的共有16个SSR (SSR5和SSR18除外),18个SSR引物的固定指数(Fis)均为正值,该结果说明本次新引入的油棕种质的变异度较大。Fst变化范围为0.163 5~0.734 6,Fst平均值为0.435 6,10个油棕种质的观测杂合度(Ho)和He分别为0.159 7~1.010 3和0.255 9~0.605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4 8和0.590 2。此外,YN07和YN09的遗传距离最近,YN07和YN06的遗传距离最远。10份油棕种质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研究为培育中国优异油棕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转录组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大力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药食同源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糖类。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糖类物质合成的规律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3年生(NG3)、7年生(NG7)、10年生(NG10)和15年生(NG15)4个生长年份的牛大力根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多糖、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并完成转录组测序,筛选分析不同年份间牛大力根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重点解析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的功能。糖类和淀粉物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长,总多糖与淀粉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生长至15年时的含量最高,而蔗糖含量在3年时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转录组测序发现,随着生长年份跨度增加,NG3vs NG7、NG3 vsNG10和NG3 vs NG15对比的DEGs总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26、1848和1937个。进一步挖掘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的DEGs,共有62个DEGs在3个比较组中差异表达,其中,蔗糖合成基因的表达量随年份增加而下降,淀粉合成基因随年份的增加较淀粉降解基因占主导,纤维素降解酶随年份增加表达量降低。最终筛选出5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在3~7年时处于生长活跃期,以蔗糖、纤维素和淀粉的合成为主,促进根部快速膨大发育。生长至7年时,以淀粉的积累、蔗糖的分解和纤维素的降解为特征,进入生长平稳期。本研究对于牛大力根膨大特性的研究、高成薯性牛大力种质创新和科学采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强化发酵对咖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酵母菌和乳酸菌对咖啡风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评判酿酒酵母(S.c)、植物乳杆菌(L.p)以及混菌(S.c+L.p)强化发酵对咖啡香气的影响,本研究以不接菌为空白(CK)对照组,将去皮咖啡豆在28℃下发酵72 h后,采用理化特性、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及香气活度值(OAV)对CK组、S.c组、L.p组和S.c+L.p组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发酵组咖啡烘焙豆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共鉴定出1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CK组68种、L.p组66种、S.c组79种和S.c+L.p组76种,含量分别为76.45、965.58、723.15和552.74 μg/kg.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在L.p组中含量最高达到400.19 μg/kg,该类化合物主要赋予咖啡坚果香及烘焙香.OAV分析表明,OAV值不小于1的物质在L.p组样品中有16种,其中以2-乙基-3-甲基吡嗪、3-甲基丁醛、二甲基三硫醚、芳樟醇、2,6-二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的OAV值较高,这些化合物对咖啡香气体系的贡献作用较大.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强化发酵组能够赋予咖啡特殊的风味特征,其中S.c组果香突出;L.p组的坚果香和烘烤香较为突出,而S.c+L.p组花香和烘焙香较为突出,且各种香气较为均衡.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更适合作为发酵咖啡的产香型发酵剂,且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强化发酵对于咖啡的风味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岛2种森林类型地下水微生物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森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环境驱动因素,为热带森林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南岛热带雨林和橡胶林2种森林的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热带雨林与橡胶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古菌群落方面,橡胶林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占比极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01),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则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5);细菌群落中,橡胶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略高于热带雨林,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则低于热带雨林(P<0.05);真菌群落中橡胶林子囊菌门(Ascomycota)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5),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极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01)。2)热带雨林的地下水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橡胶林,从热带雨林到橡胶林古菌群落的α多样性极显著降低(P<0.001),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升高(P<0.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揭示,海南岛橡胶林和热带雨林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古菌:R=0.666,P=0.001;细菌:R=0.519,P=0.001;真菌:R=0.384,P=0.001)。3)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海拔和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是影响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大气压、重碳酸盐和海拔对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