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12和2013两年度采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小麦冠层内、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田间空气中分生孢子的浓度逐渐升高,到小麦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度田间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均符合ARIMA(1,1,0)模型且与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回归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田间白粉病病情与空气中病菌分生孢子和关键气象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空气中分生孢子浓度,以及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田间白粉病病情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分生孢子浓度的预测模型普适性要优于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热带砖红壤Cd-PAHs复合污染对小白菜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Cd-PAHs复合污染对热带砖红壤栽培的小白菜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小白菜地上部干重随土壤Cd-PAHs复合处理浓度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根部则表现不同的特征,根部干重不同处理间无明显规律,但与对照差异显著;小白菜中K、Ca和Mg3种大量营养元素受高浓度Cd影响较大,而受PAHs的影响不明显;小白菜中Fe、Mn、Cu和Zn4种微量营养元素受高浓度Cd影响较大,而受PA-Hs的影响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小白菜中干物质量及营养元素主要受Cd影响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套袋前后喷施吡虫啉·噻嗪酮农药的消解动态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喷施清水的对照、套袋前喷药、套袋后喷药、不套袋喷药4种处理方法,喷施38%吡虫啉和噻嗪酮混合悬浮剂,建立芒果中吡虫啉、噻嗪酮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吡虫啉和噻嗪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6%~93.8%、101.4%~104.2%,相对偏差(RSD)分别为1.9%~4.5%、9.3%~15.6%。芒果中吡虫啉、噻嗪酮的最小检出量均为0.01 mg/kg。吡虫啉套袋前施药、套袋后施药、不套袋施药3种处理方式下的半衰期分别是16.74、6.38、8.10 d。噻嗪酮在套袋前施药、不套袋施药2种处理方式下的半衰期分别是9.72、9.23 d。套袋后施药的噻嗪酮的残留量低,第3天已经低于检出限。套袋处理降低了2种农药在芒果上的消解速率,吡虫啉在芒果上有较强的内吸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槟榔幼苗根系生长的土壤水含量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槟榔幼苗根系生长的土壤水含量,为制定槟榔幼苗水分灌溉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盆栽槟榔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土壤相对水含量(30±5)%(T1)、(45±5)%(T2)、(60±5)%(T3)、(75±5)%(T4)和(90±5)%(T5)处理,持续控制60 d,分别测定各处理幼苗的鲜重、干重、干物质分配情况及根系形态和活力。【结果】T5处理槟榔整株幼苗、根、茎及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最重,其中,整株幼苗鲜重极显著重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T4和T5处理槟榔整株幼苗的干重、根鲜重及根干重均显著重于T1、T2和T3处理(P<0.05)。T1、T2和T3处理槟榔幼苗的干物质多数向茎和叶分配,其中T1处理槟榔幼苗叶片干物质占整株的百分比增加11.32%,茎的百分比增加5.00%,根的百分比下降8.63%。土壤水含量与幼苗根系活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45。T4和T5处理槟榔幼苗根系的总鲜重、总干重、总长度、总表面积及总体积均极显著高于T1、T2和T3处理。【结论】槟榔育苗的土壤相对水含量以(75±5)%为宜,此条件下最有利于槟榔幼苗根系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橡胶林林下物种组成及灌草物种多样性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橡胶林林下物种组成及灌草物种多样性,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橡胶林林区设立30个400 m~2样方进行调查,运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方法,分析橡胶林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灌草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广东省橡胶林林下维管束植物共65科157属211种,其中最常见的植物为阔叶丰花草(Borreria latifolia)、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和热带鳞盖蕨(Microlepia speluncae)等。广东省橡胶林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随坡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5°≤坡度<25°最丰富,在平地最差;随林龄和郁闭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橡胶林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在北坡表现最丰富,但与其他坡向的差异不显著。【结论】广东省橡胶林林下灌草的物种多样性虽较丰富,但对橡胶林的管理应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干扰,才能更好地恢复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艾纳香遗传多样性的SRAP和AFLP对比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艾纳香的遗传多样性,为制定其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分子标记中常用的SRAP和AFLP分子标记对35份艾纳香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估。【结果】8对AFLP引物组合和27对SRA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获得1360条AFLP多样性条带(多样性比率为99.48%)和265条SRAP多样性条带(多样性比率为97.78%);SRAP分子标记的有效信息位点指数(PIC)、有效多样性指数(EMR)和标记指数(MI)分别为0.4381、8.1000和4.3141,AFLP分子标记的PIC、EMR和MI分别为0.1773、198.0000和301.1348;基于AFLP多样性条带和SRAP多样性条带的遗传相似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5份艾纳香样品的遗传相似度为0.4450~0.9179,两种分子标记的相关系数r=0.47;基于SRAP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35份艾纳香样品可分为五大类群;而基于AELP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35份艾纳香样品可分为四大类群。【结论】AFLP和SRAP分子标记均可用于艾纳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但AFLP分子标记分析的多样性位点多、分子标记特征指数高,更适合用于艾纳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对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抗氧化酶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温(25℃)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1)高温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12 h后达最大值(P<0.05),相比初始含量升高了37.9%。(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温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在48 h时达最大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高温组海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胁迫48 h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38.5%(P<0.05)。(4)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48 h时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47.2%,呈显著性差异(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波动趋势,处理8 h后,SOD活性达最小值;40 h后,SOD活性达最大值,与初始值相比上升了36%(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处理36 h后,海带幼苗的CAT活性略有升高;处理48 h后,CAT活性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75.8%(P<0.05)。(5)高温条件下,海带幼苗的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量(Fv/Fm)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处理48 h后,高温组的Fv/Fm达最小值,与初始条件相比下降了56.8%,呈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海带的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HbMlo1-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Mlo基因在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中的功能,利用橡胶树‘热研7-33-97’的叶片转录组文库,扩增得到橡胶树Mlo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该基因推导的蛋白质大小为57.76 k D,由510个氨基酸编码组成。蛋白结构分析发现其具有一个Mlo蛋白特征性的Mlo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无核定位信号,定位在内质网膜上。这与HbMlo1和At Mlo1的结构相似性很高,被命名为HbMlo1-1。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橡胶树的树皮中表达,其表达量在机械伤害、白粉菌作用下显著上调。干旱诱导HbMlo1-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IAA、ETH、JA、H2O2均能诱导HbMlo1-1基因上调表达。说明HbMlo1-1参与橡胶树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和抗逆响应机制,但不具有抗白粉病的功能。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HbMlo1-1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逆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的制备工艺参数与吸附性能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主要受生物质炭的原材料和制备条件如温度、热解时间的影响。在预备性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对生物质炭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工艺研究。根据生物质炭的特性,分析了稻壳,油茶内壳,鸡粪3种原料在不同热解时间和热解温度的组合上对制得生物质炭液相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取值范围内,原料种类对生物质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较显著,其次热解温度,最后是热解时间。因此在此实验条件下,就生物质炭的液相吸附性能而言,较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原材料为鸡粪,热解温度为700℃,热解时间为2 h。研究结果对提高生物质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importin和exportin基因的克隆及其乙烯响应规律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importin和exportin基因的功能,采用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了他们的c DNA全长,分别命名为Hb IMP和Hb XPO。结果表明,Hb IMP全长4170 bp,编码1115个氨基酸;Hb XPO全长4108 bp,编码1081个氨基酸。Hb IMP和Hb XPO分别与importin5和exportin1A亚家族的同源性最高。Hb IMP包含18个外显子,17个内含子,而Hb XPO包含30个外显子,29个内含子,且在上游调控序列中都存在乙烯响应元件ERELEE4和LECPLEACS2。在无乙烯刺激情况下,Hb IMP和Hb XPO在根、茎、叶、皮中有表达,但在胶乳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乙烯处理后Hb IMP和Hb XPO在胶乳中被明显诱导表达。因此,推测Hb IMP和Hb XPO参与了乙烯诱导蛋白出入细胞核的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