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油料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分析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收集到153份油料种质资源,系统介绍其分布、保护和利用状况,并就贵州省油料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黄壤有机碳库演变及固存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及其特征,对于提升和维持土壤质量、增加作物产量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贵阳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21 a)不同施肥处理下黄壤碳库容量变化、源汇关系、产量效应及黄壤碳库提升和维持的方法。【结果】(1)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化肥处理明显提升,且年增加速率明显高于化肥处理;(2)施有机肥处理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各处理比CK高13%~19%;(3)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渐进相关性,在目前较高的有机碳投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已接近饱和;(4)21 a黄壤累积碳投入量分界拐点值为54.29 t/hm2,当小于此值时,土壤固碳效率较高,为26.62%;当累积碳投入量大于此值时,固碳效率仅1.72%;(5)黄壤累积碳投入量与玉米产量亦有极显著相关性,但随着碳投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明显变缓;(6)为避免有机碳库容提前达到饱和,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1/4M+3/4NPK施肥方案较合理。【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黄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固碳速率等提升有显著作用,但生产实践中,有机肥施用量不可过高,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宜作物增产、土壤培肥和土壤碳库容量保持稳定变化的节点是农田生态系统固碳的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黔引百里香的形态特征和蒸馏法提取精油的化学型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生长在贵州的5种百里香资源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提取分析精油成分。结果表明:5种百里香的茎、叶和花的形态色泽差异明显,大致分为直立型(黔引1#和2#)和匍匐型(黔引3#、4#和5#)2种。精油含量介于0.17%~0.67%,以1#百里香的精油含量最高。5种百里香精油中含有16~34种挥发性物质,占到各自总挥发性成分的93.00%~99.41%。根据精油含有的主要化学物质可以将5种百里香分为3类,第一类为百里香酚型,包括2#、3#和4#百里香,其主要成分百里香酚含量依次为46.10%、29.80%和40.00%;第二类为α-乙酸松油酯型,包含1#百里香,主要成分α-乙酸松油酯含量为42.24%;第三类为香叶醇型,包含5#百里香,主要成分香叶醇含量为45.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茶树黑刺粉虱的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茶树黑刺粉虱类群的种类,采用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和形态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茶区茶树黑刺粉虱类群进行鉴定。根据mt 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采自贵州省12个不同茶园的黑刺粉虱与现已明确鉴定的茶树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以较高的支持率聚类在一起,且明显区分于日本柑橘的黑刺粉虱A.spiniferus。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成虫前翅有9个不规则白色斑纹;一、二、三和四龄若虫体背刺毛数量分别3对,10对,14对和14对;三龄和四龄若虫背部的三角形蜕皮壳数量分别为1个和2个;蛹的体背有刺毛19对;雌、雄蛹体边缘刺毛数量分别为11对和10对。结合分子鉴定和形态观察结果,首次明确贵州茶区茶树黑刺粉虱种名为A.camelliae Kanmiya&Kas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建立研究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 、不同激素组合对藜麦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形成再生植株的影响,以台湾红藜(Chenop-odium quinoa Wild.)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诱导 、分化增殖 、生根 、炼苗移栽等研究,建立了藜麦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6-BA 1.5 mg/L+NAA 0.2 mg/L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84.33%,MS+6-BA 2.0 mg/L+NAA 0.6 mg/L+2-IP 2 mg/L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类型中蜂异地饲养观察——以华南、阿坝、云贵高原、华中型中蜂及双色王为例
《蜜蜂杂志 》 2018
摘要:于2017年下半年自外地引入华南、阿坝、云贵高原型中蜂及双色王,在贵州省贵阳地区与本地华中型中蜂进行异地饲养试验。经观察,试验期间先后在盐肤木和枇杷花期共取蜜4次,华中型中蜂群均产蜜21.035 kg,列第一;云贵高原型中蜂群均产蜜18.22 kg,次之;阿坝中蜂产蜜11.735 kg,列第三。华南中蜂、双色王仅分别为3.985和1.1 kg。不同的生态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华中型、云贵高原型、阿坝中蜂耐寒性好,能维持大群,产蜜量高,但抗病性稍差。双色王、华南中蜂耐热性好,抗病力较强,但维持群势小,产蜜量低。其中双色王产卵无节制,子圈大、繁殖性能和护子性好,但耗糖量大,易招胡蜂攻击。华南型中蜂盗性较弱。试验表明,不同的生态类型引入到其他地区饲养,其生物学特性也具有遗传的保守性。建议各地在引入不同地区的蜂种时,一定要认真加以试验和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叶片发育及形态建成的研究进展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叶片的形态特征与产量及逆境胁迫应答密切相关,植物叶片发育及形态建成基本过程为叶原基的起始、极性建立、叶片的延展,本文主要阐述3个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同时论述了microRNA在植物叶片发育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壤性稻田稗草发生特征及其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性稻田稗草发生特征,明确稗草发生与长期不同施肥水稻产量和土壤性质变异的响应关系.基于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的一项连续23年不同施肥管理水稻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磷钾肥(PK)、氮磷肥(NP)、氮钾肥(NK)、常量化肥(NPK)、1/4有机肥替代化肥(1/4MNP)、1/2有机肥替代化肥(1/2MNP)、单施有机肥(M)和常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 10个处理,采用田间调查法调查各处理稗草发生密度、单株穗数、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植物学参数;采用方差分析明确不同处理稗草发生差异,采用直线拟合、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明确杂草发生特征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导致黄壤性稻田稗草发生特征显著变异,稗草的密度、单株穗数和总穗数均以MNPK处理最高,其次是1/4MNP处理.相较常量化肥处理,长期不施肥(CK)和不平衡施肥(N、PK、NK、NP)各处理稗草发生的密度显著降低,施用有机肥各处理(1/4MNP、1/2MNP、M、MNPK)稗草的单株穗数显著增加.稗草的发生密度和总穗数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拟合直线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22和0.624.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稗草发生参数之间存在显著至极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对稗草单株穗数发生有直接正效应,全磷含量是影响稗草密度和总穗数的主要因素,速效钾含量对穗粒数和穗粒重影响最大.长期不同施肥导致黄壤性稻田稗草发生特征变异,施用有机肥提高了稗草的发生密度、单株穗数和总穗数.土壤全磷含量是黄壤性稻田稗草密度和总穗数发生变异的直接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