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光环境及光合特性的差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玉米叶片近轴面与远轴面光环境和光合特性的差异,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材料,测量了玉米植株不同叶位叶片近轴面、远轴面在灌浆期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近轴面的PPFD高于远轴面,对于直立上部叶,叶片远轴面也能接受到较高的PPFD,甚至高于中部叶近轴面;玉米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均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近轴面略高于远轴面;对于冠层中部叶,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PPFD差异最显著,光合能力差异也最大,达到10%左右;对于冠层的上部叶和下部叶,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PPFD差异较小,光合能力差异也相对较小。
关键词: 玉米 叶片 近轴面 远轴面 光量子通量密度 光响应曲线


西瓜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83份西瓜种质资源2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种质资源24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19%,其中种子覆纹颜色变异系数最大(70.90%),第一雌花节位最小(0.48%)。24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8,叶纵径(2.29)、叶横径(2.24)、果实皮厚(2.24)、果实横径(2.23)、果实生育期(2.19)、茎节间长度(2.09)、果实纵径(2.07)、种子百粒重(2.07)、单瓜种子数(2.04)多样性系数均较大,茎断面形状多样性指数最小(0.39)。基于24个表型性状,供试西瓜材料在欧氏距离为25时聚为2类:A类为普通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B类为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在欧氏距离为20时聚为3类:A1为Citrullus lanatus的普通西瓜亚种(sp.vulgaris),A2为Citrullus lanatus的毛西瓜亚种(sp.lanatus),B类为Citrullus colocynthis的淡味药西瓜亚种(sp.insipidus)。在欧氏距离为15时A11为sp.vulgaris的普通西瓜变种(var.vulgaris),A12为sp.vulgaris的籽瓜变种(var.megalaspermus),A2为sp.lanatus的开普西瓜变种(var.capensis)。西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欧氏距离25可作为西瓜属内划分物种的遗传距离,20可作为划分西瓜亚种的遗传距离,15可作为西瓜变种划分的遗传距离。


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时空格局及耦合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及耦合特征,该研究构建包括县域种植业生产、林果生产、畜禽产品生产和水产品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评价模型,并借助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呈现规律性分布,平原区种植业生产功能较强;市辖区周边县域的畜禽产品生产功能较强;低山丘陵区林果生产功能较强;水产品生产强功能区则分布于东部沿海一带。研究期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整体提升。22000-2013年间,县域种植业生产功能和畜禽产品生产功能集聚效应略有减弱,水产品生产功能的集聚效应基本不变,林果生产功能的集聚效应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功能同质集聚特征显著。3种植业生产功能呈现明显的正向时空相关性,且二元化结构显著;畜禽产品生产功能与种植业生产、林果生产功能呈现显著的正向耦合性,且耦合性在增强。建议各县域结合农产品生产功能现状及功能间的耦合性差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布局,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 模型 耦合 时空格局 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京津冀地区


日光温室光环境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日光温室光环境是评价温室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和评价不同温室结构的光环境,进行日光温室光环境厝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开发Windows平台下的日光温室三维光环境模拟系统。通过用户交互设计的方式设计或重建温室的三维结构,结合温室外部光环境与温室内部结构的光学属性参数,从直射光、散射光和多次反射散射光分布角度对温室光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结果】通过简单调整结构参数即可设计出不同温室三维结构并用于室内光分布计算,且所模拟的温室光环境与实际光环境基本一致。【结论】系统具有参数意义明确、交互操作便捷等特点,为日光温室光环境分析与温室结构优化等研究提供了实用的软件工具。


北京东南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均匀布点、重点加密、充分考虑农田种植类型的原则,采集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58份土壤表层样品,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和SPSS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北京东南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及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5g/kg、1.13g/kg、82.1mg/kg、129.1mg/kg和8.16。以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方法为评价标准,土壤全氮含量为中等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偏下水平,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Ⅴ级,约占87.9%;土壤有效磷含量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Ⅰ~Ⅲ级,约占87.9%,且有效磷的变异系数为113.73%,属于强变异,呈明显的区域不均匀分布;土壤速效钾含量为中等偏上水平。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5种养分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农田类型间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均表现为设施菜田>露地菜田>粮田>果园,速效钾的含量表现为设施菜田>果园>露地菜田>粮田。采用ArcGIS中的无偏最佳估值的普通克立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长子营镇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北部含量高于南部,尤其以中部地区含量最高。


基于土地消纳粪便能力的畜禽养殖承载力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北京市平谷区畜禽养殖承载潜力及其污染潜势,该文针对生态涵养区果园占农用地比例大这一特点,参考欧洲标准和相关文献设定了耕地和果园的氮(磷)限量标准,并分析平谷区及其各乡镇耕地和果园对畜禽养殖的承载潜力。结果表明:1)全区农用地平均粪便负荷为16.7 t/hm2,低于30 t/hm2的国家标准,果园对粪便的负荷占农用地总负荷量的66.42%,是最主要的消纳畜禽粪便的载体;2)全区尚有一定的畜禽承载潜力,以氮、磷计分别为6.25万头猪当量和9.48万头猪当量,但各乡镇承载潜力差异显著,兴谷等8个乡镇属于过量承载,具有很高的污染风险,而大华山等9个乡镇仍有较大的承载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平谷区养殖业布局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 畜禽粪便 污染 氮 磷 生态涵养区 畜禽养殖 承载潜力


小麦“BS20×Fu3”DH群体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不育基因的QTL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20×Fu3双单倍体(DH)群体的289个系为材料,从1112对SSR和EST-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243对,利用其中128个SSR和6个EST-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长度为2749.2 c M,分布在小麦的19个连锁群(除4D、6A),不同连锁群标记数为2~15个,长度在15.3~244.4 c M之间,平均长度为144.7 c M,标记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7.4 c M。同时构建3个DNA池(包括恢复池、北京不育池和阜阳不育池),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育性进行分析,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为Wmc264、Wmc73、Xgwm350,分布在3A、5B、2A/7D染色体上。同时用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对育性进行QTL分析,当F>7.5时,检测到6个主效QTL,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育性进行QTL分析,当LOD值>2.5时,共检测到13个主效QTL,两种方法检测到一致的QTL有3个,分别为1BL的Wmc365-cfa2129、2BS的Wmc602-Xgwm148和3AL的Wmc264a-cfa2262区间的QTL。综合BSA和QTL的结果,位于1BL、2BS和3AL上的小麦光温敏不育基因是真实的。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遗传连锁图谱 MCIM法 CIM法 QTL


高温加热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分析及理化指标变化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离检测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高温加热异构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TFA)种类及含量,并比较分析TFA与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等油脂理化指标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大豆油经220℃高温加热后形成了大量的TFA,加热12 h时TFA含量由对照组的0.075 g/100 g增加至5.691 g/100 g,其种类主要为反式亚油酸和反式亚麻酸。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等理化指标在220℃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且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48 h以上)才能超过限量值。TFA的含量在加热时间12 h内积累到推荐限量(2 g/100g)的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温烹调来源的食用油中TFA限量指标及其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前期研究可追溯系统追溯粒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加权求和模型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可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模型.选择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粮油等不同品类的46家主体进行追溯粒度评价,并根据农产品品类,供应链类型,产值规模等不同进行了追溯粒度分值分析.果品类,畜类和粮油类的追溯粒度高分值所占比例较高,而由于蔬菜存在种植模式较为粗放,单品价值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追溯粒度的分值;供销一体型的主体由于其供应链协作方面的优势,其追溯粒度分值高于供应链某一环节上主体的追溯粒度分值;年产值较高的企业其追溯粒度分值一般高于年产值较低的企业.进一步,以追溯粒度分值较高的主体——面粉产供销一体型企业集团为例,综合探究了分值高的原因.评价结果可为追溯系统前期构建设计和后期实施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