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棉铃着生位置对棉花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新品系895作试材进行了棉铃着生位置对其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铃在植株上的着生部位不同,其相应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物理性能指标也存在同株差异,如铃重、衣分、子指和绒长、强力、细度等,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果枝的第1节位结铃性最强,铃重最大,随着果枝从下到上,相同节位棉铃的铃重和衣分呈现出抛物曲线变化趋势,同一果枝上的棉铃,随着节位的外延,铃重和衣分分别表现出降低和增高的直线变化趋势,纤维物理性能的变化,随着果枝节位的上移,细度逐渐变粗再细,强力逐步增强再弱,断长比较平稳,在同一果枝上,随着节位的外延,纤维细度变细,强力降低,绒长增长。

关键词: 陆地棉,铃位,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同株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对出口鸟饲谷穗长度影响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试验了密度、追肥、多效唑对出口鸟饲品种谷穗长度的的影响.其结果为:(1)0.667km2留苗4、5、6、7、8万株,22.2cm以上大穗率依次为:82.8%、65.2%、58.0%、50.6%、47.4%.(2)以不追肥的为对照,拔节期追施10、20、30kg尿素,22.2cm以上的大穗率依次提高3.1%、9.3%、12.5%.(3)用多效唑拌种或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喷施,较对照22.2cm以上的大穗率依次提高24.5%、26.6%、22.5%、18.1%.浓度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22.2cm以上的大穗率依次提高10.1%、17.1%、28.3%、36.4%.

关键词: 密度,追肥,多效唑,谷穗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梨木虱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梨木虱喜在隐蔽处危害,造成梨树早期落叶。单叶最大允许虫口密度,叶柄基部为3头,叶片上10头。以不使全园出现早期落叶树为前提,梨木虱的防治虫口指标为全园平均每叶0.4头若虫。“严冬浇冻水、重点防治第一代若虫和以若虫虫口指标确定防治时期”是目前防治梨木虱经济、高效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中国梨木虱、梨树害虫、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锻炼对粒用苋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膜耐热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了粒用苋幼苗在高温锻炼过程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同功酶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叶片细胞膜耐热性的关系。发现叶片膜蛋白在高温下的高稳定性可能是粒用苋耐热的原因之一;SOD在热锻炼过程中对维持膜蛋白的稳定,提高膜的耐热性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粒用苋,超氧化物歧化酶,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富士苹果树新梢及叶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中国果树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红富士苹果树新梢及叶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张建军,马希满,杜纪壮,李云济,马继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050061)目前,红富士苹果生产中存在着重产量轻质量的偏向,果实品质低劣,严重阻碍红富士苹果的发展,急待解决。果实品质除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杂29高产抗逆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对杂交棉杂29一代、杂29二代及其亲本86—56系((?))、711—22((?))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29一代、二代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具有超亲优势,气孔导度在杂29一代为超亲优势,在杂29二代为中亲正优势。在杂29一代,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超亲优势,过氧化物酶活性为中亲正优势,丙二醛含量为中亲负优势。

关键词: 陆地棉 品种间杂交种 抗逆性 净光合速率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中药“原蚕蛾”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中药“原蚕蛾”考刘廷印,李冬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承德067000)关键词:原蚕蛾;化性;滞育激素;中药两千年来,在古医籍和古蚕书中沿袭传承着“原蚕”、“原蚕沙”、“原蚕蛾”术语。“原蚕”指何?不同学科有别,古今存异。先释“原”宇,《现代汉语...

关键词: 原蚕蛾;化性;滞育激素;中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津、冀、鲁、豫主要玉米种质基础及其演化利用钩沉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鲁、豫1978~1991年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依其系谱可归纳为四平头、旅大红骨、获嘉白马牙、金皇后、混选一号、华农二号、Lancaster、Reid YellowDent、Krug与其它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及其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含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四型25个系统。近年,形成四平头、旅大红骨、Reid Yellow Dent与Lancaster四主极结构网络。且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的自交系取代本元类自交系已居亲本自交系主体地位。现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自交系的创新利用率约计:二元复合型20%,三元复合型9.2%,四元复合型1.9%,五元复合型0.4%。理论推算,由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充分组合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1013个系统,种质创新利用余地颇大。文中还就涉及到的玉米杂优育种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 杂交育种 种质资源 种质类型 种质衍生型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Ⅰ.演化阶段与演进基本途径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冀鲁豫夏玉米区,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

华北农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在河北省无极县壤土地上连续五年的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土壤对氮素的积累以及氮素损失与施肥之间有密切关系。低水平施氮虽然氮的利用率高,但作物产量低,土壤养分被掠夺吸收;高水平施氮会造成作物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土壤氮积累增加,淋溶损失增加,氮素利用率降低。按常年最高产量施氮量施入氮素,既能保持作物的持续高产,又不会造成作物对氮素养分的奢侈吸收和作物对土壤氮素养分的掠夺吸收,而且不会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或损失。五年试验结果显示,氮肥(包括有机氮)总利用率达76%,尿素氮总利用率达72%,土壤积累率小于5%,氮损失率小于23%。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两熟制 土壤 作物系统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