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木薯叶粉对鹅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索木薯叶粉对鹅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8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南本地杂交鹅108只,随机分成3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Ⅲ组饲粮中分别添加5%、10%木薯叶粉。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Ⅱ组、Ⅲ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Ⅲ组(P<0.05)。2)Ⅱ组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其他血液生理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Ⅲ组血液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Ⅰ组(P<0.05),Ⅰ组、Ⅱ组血液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木薯叶粉能提高鹅生长性能,不会影响鹅的健康,木薯叶粉添加量为5%时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质联用法测定辣椒中噻虫嗪残留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辣椒中的噻虫嗪残留,选取乙腈为提取剂,采用匀浆、超声波两种方法进行提取,采用SPE(NH2)柱、PSA管两种净化方法进行样品净化,分别比较不同提取及净化方法的基质效应及准确度。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的基质效应都较小,且无明显差异,超声波法虽然方便、高效,但加标回收率较低,准确性较差无法满足要求;虽然SPE柱净化较PSA管净化基质效应稍小,但二者没有明显差异,且PSA管净化回收率略高,因此选取操作简便、高效率的PSA净化方法。标准曲线在0.005~0.5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该方法检出限为0.008μg/g,能够准确进行实际样品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兰茎段丛生芽快繁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茎段诱导丛生芽途径的树兰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树兰种苗生产及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方法】以树兰当年生分蘖苗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6-BA、NAA和IBA组合对树兰茎段丛生芽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不同质量浓度6-BA和NAA组合对树兰茎段丛生芽的诱导与增殖均有显著影响,树兰茎段丛生芽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MS+1.0mg/L 6-BA+0.5mg/L NAA,诱导率最高达到73.13%;增殖最适宜培养基为MS+3.0mg/L 6-BA+1.0mg/L NAA,增殖系数最高达到5.2。不同质量浓度NAA和IBA组合对树兰组培苗生根有显著影响,生根最适宜培养基为MS+1.0mg/L NAA+1.5mg/L IBA,生根率可达100%,平均根数7.78条/株,株高7.44cm,茎粗2.82mm。【结论】建立了树兰茎段诱导丛生芽的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在该体系下丛生芽的诱导率和增殖率均较高,生根状况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光合突变体bsd2(bundle sheath defective II)的转录组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典型的C_4植物,具有独特的花环结构和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因而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BSD2(bundle sheath defective II)基因主要在花环结构的维管束鞘细胞表达,其缺失会造成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发育异常,从而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本研究对高光和低光下的野生型和bsd2突变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进行RNA-seq测序。结果表明,BSD2基因缺失对叶片非光合部位影响较小;对叶片光合部位影响较大。其中,光合作用、淀粉和糖代谢、四吡咯生物合成等相关基因在bsd2突变体中显著下调,而蛋白质合成与折叠、RNA加工与转录调节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
关键词: 玉米 C_4光合 维管束鞘细胞缺失突变体II(bsd2) RNA-se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rwin杧果果皮着色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Irwin杧果为试材,研究外黄内黑复合纸双层果袋对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变化影响及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果实发育成熟,花青苷含量在果实发育中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套外黄内黑双层袋显著降低了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PAL活性在果实发育60d就达到最高,随后降低,完熟时降至最低;CHI活性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有所降低,DFR活性前期变化平缓,在完熟时升至最高;UFGT随果实发育成熟降至最低;外黄内黑复合纸袋显著抑制了PAL、CHI、DFR和UFGT活性。果皮花青苷、类黄酮与CHI呈极显著正相关,类黄酮与UFGT呈显著正相关。说明Irwin杧果皮着色可能是各种色素与CHI和UFGT等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海雀稗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海雀稗的耐镉生理基础,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0 mg/kg、1 mg/kg、10 mg/kg、50mg/kg、100 mg/kg、200 mg/kg)胁迫下,海雀稗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及氮、磷、钾含量的变化。在镉浓度为100mg/kg时海雀稗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明显,氮、磷积累量减少明显,而钾含量无明显减少。说明,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海雀稗受镉胁迫的重要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含量和钾积累量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增强海雀稗的耐镉性;在利用海雀稗进行镉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时应该适当增加氮肥、磷肥的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不同品种(系)生物积累量特性及其与淀粉积累关键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木薯品种(系)(SC205、SC5、SC8、Arg7、Rayong9、KU50、9I、R3、17Q、FB-1、FB-4)为材料,采用田间统计分析,实时定量PCR和皮尔森相关分析,对不同木薯品种(系)的生物积累量特性、淀粉积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率及相关途径重要基因表达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块根产量高的品种或品系FB-1、SC5、SC8、KU50、SC205、Rayong9在块根成熟期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而对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SC205保持最高,品种(系)间存在差异(P<0.05),但与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块根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且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表达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形成期MeAGPS1的表达量及块根形成期和膨大期MeGBSS1的表达量与块根膨大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块根成熟期MeSBE2.2的表达量与块根成熟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木薯 生物量积累 淀粉积累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EMS进行茄子种质资源创新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EMS诱变进行茄子种质资源创新,为茄子新品种选育及其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材料。【方法】在25℃下利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的EMS溶液诱变处理茄子种子,筛选出适宜的EMS诱变浓度;然后以适宜浓度的EMS诱变液处理茄子种子,经过催芽后播种、定植,在植株的整个生育期进行相关性状调查。【结果】以1.0%EMS诱变处理18 h后,茄子种子的发芽率可达80%,适宜构建茄子突变体库。20 g茄子种子经1.0%EMS诱变处理18 h后催芽播种,最终获得984份M1代突变材料,且这些突变材料在长势、叶片形状、叶片颜色、分枝数、果实长度、果实颜色及雄性不育等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结论】经EMS诱变处理获得的M1代茄子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可为其新品种选育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草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评价
《植物生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是一种重要的产胶作物。为了筛选出橡胶草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本研究从已公布的橡胶草转录组数据中选取18S rRNA、EIF4α、tubulin、β-actin、GAPDH和40S ribosomal protein(40SRP)作为候选基因,通过qRT-PCR检测,并利用geNorm、Norm Finder、Best Keeper等软件对这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橡胶草种质、不同组织以及机械伤害和乙烯利处理后不同时间下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各异,GAPDH和β-actin基因是不同种质及其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处理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橡胶草基因表达分析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抗癌植物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中国药房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海南岛药用植物的抗癌活性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岛""化学成分""开发利用""Anticancer activities""Anti-tumor"等为关键词,再加上不同植物拉丁名,组合查询2006年1月-2016年6月在Pub 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具有抗癌活性的海南岛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活性物质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5篇,其中有效文献66篇。海南岛抗癌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整理的抗癌植物达135种,隶属于57个科,大部分分布在菊科(14种)、豆科(14种)、姜科(9种)、茜草科(8种)等科属植物中;抗癌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以及挥发油类等。针对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开发利用效率低、缺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等主要问题,建议加强抗癌植物资源保护、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药材种植规范和标准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