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中国板栗主产区果实后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板栗后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的变化特征,为明确不同品种的最佳食用期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10个板栗主产区的150个品种(系)为对象,对采收后后熟期的果实SSC相关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各品种指标差异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1)板栗SSC变化在后熟期可分为2个阶段,其一是迅速增长阶段(采收后0~20 d),平均上升速率为51.52%,是SSC积累高峰期;其二是缓慢增长阶段(采收后21~60 d),平均上升速率为10.98%。(2)板栗SSC峰值范围为18.35%~31.59%,成熟时北方板栗品种SSC略低于南方品种,但北方板栗品种SSC在后熟期增长速率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峰值含量也普遍高于南方品种,尤以河北燕山板栗表现最为明显。(3)筛选获得高甜、早甜的板栗品种资源15份,可作为优良育种亲本或优异种质在板栗糖类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板栗后熟过程中SSC的变化特点,为板栗风味、货架期和食用期的科学评价提供了参考,并筛选出早甜、高甜的板栗资源作为优良育种材料。

关键词: 板栗 后熟期 可溶性固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抗、感白发病谷子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品种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揭示与白发病抗性相关的关键物种,为利用内生细菌防治谷子白发病提供理论依据。对3种抗白发病和3种感白发病谷子植株的第一节茎与最高节茎组织进行DNA提取和样品中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对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各分类水平下,从第一节茎到最高节茎内生细菌种类在抗病、感病谷子样品中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与明显下降的2种不同趋势,且抗病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均较感病谷子丰富。得到重要内生细菌门19种:对普遍存在于抗病、感病谷子样品第一节茎中的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2种;对抗病、感病谷子样品各自全部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16种以及抗病谷子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类群2种。可见,不同谷子品种以及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具有差异,抗病较感病谷子内生细菌种类丰富,其中抗病谷子特有的内生细菌门以及相对丰度大的优势细菌门对谷子白发病可能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谷子 白发病 内生细菌 Miseq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河北夏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北地区由于受光热资源限制,夏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成为阻碍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虽然通过延迟收获可降低籽粒水分,但茎秆倒伏问题将进一步增加粒收难度.基于此,本试验于2019年选择迪卡517(DK517)、京农科728(JNK728)和豫单9953(YD9953)3个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为材料,以郑单958(ZD958)为对照,2020年新增张单258(ZD258)、张粒178(ZL178)和郑原玉432(ZYY432)3个品种,并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104(D1)、7.5×104(D2)和9×104株·hm-2(D3),研究品种间及种植密度对生理成熟期倒伏率、茎秆形态特征、解剖特征、力学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选品种除了对照ZD958,其他品种均于吐丝后67 d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达到了GB/T 21962-2008标准中机械粒收对籽粒含水率的要求,其中YD9953和ZL178在吐丝后67 d的籽粒含水率比吐丝后25 d平均降低了35.1和42.0个百分点.在生理成熟期,相同密度下YD9953、ZL178、ZYY432的总倒伏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其中在D1和D2密度下的总倒伏率均低于5%,符合机械粒收对倒伏率的要求.分析倒伏相关性状发现,株高和穗位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各品种茎秆基部第3节间单位体积干重和抗折力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3密度下,ZL178的节间单位体积干重与D1相比,降幅最小(7.9%).D2密度下,YD9953、ZL178和ZYY432的抗折力比均值分别提高28.7%、21.5%和28.4%;相同密度下ZL178、JNK728、YD9953的维管束数目和木质化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倒伏率和纤维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0、0.51),可作为评定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关键指标.D2密度下ZL178和YD9953的产量与对照ZD958差异不显著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品种脱水特性、产量和站秆期间抗倒伏能力,ZL178和YD9953在密度7.5×104株·hm-2下能够兼顾高产和抗倒.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北夏玉米光热资源限制区推广机械粒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 机械粒收 种植密度 抗倒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生育期增温对冬小麦物侯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冬小麦品种藁优5218为材料,于2017-2018和2018-2019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旱棚内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模拟气候变暖趋势,分析了 FATI的增温效果及全生育期增温对冬小麦物候期、茎秆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条件(CK)相比,增温后冬小麦穗分化进程加快,整个生育期缩短4~6 d,主要表现为越冬—拔节期的生育进程缩短,而灌浆期的持续时间延长;增温导致冬小麦茎秆基部变细薄,降低节间横截面维管束数目及木质化程度,增加倒伏风险;增温降低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两个生长季分别减产10.4%和5.3%,WUE分别下降16.1%和12.7%.因此,气候变暖不利于该区域小麦产量和WUE的提高,可通过栽培管理措施或品种改良来使冬小麦生产系统适应增温趋势,实现稳产提效.

关键词: 开放式增温系统;冬小麦;物候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河北省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于2018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对该地区昆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6 888头,隶属于11目94科255种,按照营养和取食习性分为吸收式害虫、咀嚼式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4个功能团;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参数比较分析了各功能团的结构特征与动态.结果表明:各功能团的相对丰盛度由大到小为咀嚼式害虫、吸收式害虫、天敌昆虫、中性昆虫,且不同功能团的优势类群相对丰盛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该地区主要有5种吸收式害虫和1种咀嚼式害虫,优势天敌有8种.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仅极少数吸收式害虫早期大发生的可能性大,需要提前做好预防.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昆虫功能团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平原基于麦玉轮作的粮薯、粮豆轮作模式碳足迹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1年2熟长期复种连作导致的低效益、高碳排问题,以及面临保障口粮安全的艰巨任务,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加入甘薯和大豆形成粮薯、粮豆2年轮作模式,以期构建适宜该区域的稳粮、高效、生态种植制度。试验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宁晋基地进行,以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麦玉模式)为对照,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闲-春甘薯(粮薯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粮豆模式)2种轮作模式,同时进行年际内重复,即冬闲-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分析各轮作模式周年当量产量、碳排放和碳足迹差异。结果表明:与麦玉模式相比,粮薯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增加了29.10%,而粮豆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降低了6.03%。粮薯和粮豆模式显著降低了由农资生产、运输等过程导致的间接排放,主要降低了由化学氮肥和灌溉耗电导致的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0.5%和14.9%。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由氮肥施用导致的N2O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32.4%,氨挥发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29.6%,氮淋洗间接排放分别降低50.0%和26.4%。麦玉模式、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分别为13 361.4,7 468.2,10 315.0 kg/hm~2。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4.1%和22.8%。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降低了44.1%和22.8%,单位生物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9.4%。综上,将甘薯和大豆加入基于麦玉模式的轮作系统中可降低系统周年碳足迹。因此,从农田系统减排角度,粮薯和粮豆轮作模式可作为华北地区部分替代传统麦玉轮作的理论推荐模式。

关键词: 粮薯轮作 粮豆轮作 碳足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落叶果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60年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 落叶果树 害虫演变 综合治理 绿色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实表面蜡质合成及乙烯和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蜡质在保持果实良好外观、品质和营养成分,延缓果实衰老和延长果实货架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乙烯作为重要的果实激素,参与胁迫信号响应并调控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进程。目前,果实蜡质合成与转运途径被逐步阐明,同时参与该途径的蜡质合成酶和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也在逐步被鉴定并完成功能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乙烯和乙烯信号系统的调控。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果实蜡质的合成和调控,乙烯调控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s,AP2/ERFs)调控模式植物、农作物和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果实蜡质合成的结构基因和AP2/ERFs转录因子的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果实蜡质 合成途径 乙烯 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转录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樱桃番茄风味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分胁迫对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var.cerasiforme Alef)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樱桃5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含盐量[T1:0.05 g·kg-1(CK)、T2:1.5 g·kg-1、T3:3 g·kg-1、T4:4.5 g·kg-1、T5:6 g·kg-1]土壤条件下果实糖、酸、氨基酸、芳香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占糖类物质总量的94.88%~95.97%;盐胁迫能促进果实中糖类物质的积累,其中果糖在T5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8.34%,葡萄糖在T3含量最高,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9.06%.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占总量的88.30%~91.60%,随着盐分的增加有机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均在T3最高,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61.40%和129.90%,且有机酸总含量是对照的1.71倍.盐胁迫对樱桃番茄的氨基酸含量也有一定影响,盐胁迫处理果实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除蛋氨酸外,各氨基酸含量均以T3最高.各处理果实中共检出47种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2种、酮类5种、醇类14种、酯类3种;盐胁迫处理番茄果实中芳香物质的种类较多,且相对含量高,其中2-已烯醛、香叶基丙酮、2-异丁基噻唑含量与对照有明显差异,是盐胁迫下影响番茄风味的重要芳香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盐胁迫提升樱桃番茄风味品质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樱桃番茄 盐胁迫 糖酸组分 氨基酸 芳香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禾草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评价

草原与草坪 2022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张家口坝上地区种植的禾草,揭示不同禾草的生产潜力,以丰富人工草地建植,提升草地生产力,通过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不同禾草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营养成分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及粗饲料分级指数(G rading Index)对不同禾草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禾草的各性状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扁穗冰草(A gropyron cristatum)、细茎冰草(A gropyron trachycaulum)(牧丰)、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干草产量能达到2400 kg/hm2以上,相对较高;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原野)粗饲料分级指数在21.50以上,营养品质优良;综合评价表明,老芒麦和披碱草(Elymus)(垂穗二级)的草产量及品质较好,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可优先利用.

关键词: 禾草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