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候模式中关键陆面植被参量遥感估算的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卫星遥感资料对于改善气候模式的强迫场,改进相关物理参数,提高数值模式模拟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已经积累了多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并且已有多种陆面参量遥感产品。然而,卫星遥感资料在气候模式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于提高气候模式模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地表反照率(Albedo)3个关键陆面参量的遥感估算方法进行评述,并分析了陆面参量真实性检验的尺度转换问题,还以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为例,阐述了遥感估算的陆面参量应用于模式的表达方式。最后讨论了关键陆面参量遥感估算的不确定性和遥感参量应用于气候模式的尺度匹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未来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几种增艳物质对血鹦鹉增艳效果的影响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色素根据其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色素,包括自然界含色素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如松针粉、玉米、红辣椒、虾蟹废弃物等;另一种是化学合成色素,如桔黄素、裸甲酮、类胡萝卜素等,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色素沉着效果。在国外,着色剂的使用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国已较为普遍,通过适当的添加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对此的


基于STM32的微型植物工厂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
《农机化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嵌入式技术研发了针对家庭用微型植物工厂的温湿度监测系统。该系统以STM32微处理器为核心,在μC/OS-Ⅱ操作系统环境下,实现了温湿度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显示,并采用分批估计数据融合算法提高了单传感器精度;同时,该系统还具备SD卡存储功能,可以随时查询微型植物工厂内部温湿度历史数据。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能准确、实时地对微型植物工厂内部的温湿度进行监测和显示,且方便通过触摸屏进行历史数据查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关键词: 微型植物工厂 STM32 μC/OS-Ⅱ 嵌入式平台 温湿度监测


不同株型小麦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特征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农作物生理生化参数的遥感反演结果和冠层结构信息提取,由多年地面观测的多角度数据结合半经验的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核驱动模型,利用红光(680 nm)和近红外波段(860 nm)的6个BRDF形状指示因子,分析了紧凑型小麦J411和披散型小麦Z9507的BRDF特征。研究表明:主平面上2种株型小麦的方向性反射率表现不同,拔节期披散型小麦的二向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大于紧凑型小麦;红光波段紧凑型小麦J411的几何光学核系数大于披散型小麦Z9507,紧凑型小麦几何光学效应更强;近红外波段披散型小麦体散射核系数大于紧凑型小麦,披散型小麦体散射效应更强。由此表明多角度观测数据更适于分析小麦冠层结构信息。该研究为多角度遥感在精准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遥感 光谱分析 反演 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 小麦株型


不同NO_3~-∶NH_4~+营养液对水培韭菜生长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791宽叶雪韭"为试材,在完全水培条件下,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水培系统进行水培试验,研究了NO3-∶NH4+为12∶0、8∶4、6∶6、4∶8、0∶12五个硝、铵配比营养液对水培韭菜生长生理指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探寻适用于水培韭菜生长的硝、铵配比。结果表明:以产量及生长发育为分析目标,NO3-∶NH4+为8∶4处理适用于水培韭菜生产;以营养品质作为分析目标,NO3-∶NH4+为6∶6和4∶8处理其维生素C含量较高且有较低的硝酸盐累积情况,但这2个处理生长量过低。综合分析,适用于水培韭菜的营养液NO3-∶NH4+为8∶4。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经济地理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 LMDI模型 京津冀地区


我国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水土保持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用地整治是提升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未来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应加强4个方面的研究:(1)应加强小尺度农用地整治类型分区和限制因素改造目标评价方法研究,为整治质量潜力评价提供基础;(2)应开展农用地整治对农用地利用水平提升潜力测度评价方法研究,为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全面评价提供理论依据;(3)应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发展整治潜力聚类分区方法,以便清晰表述各分区的整治功能目标和整治方向;(4)亟需研发基于GIS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结果和结论对促进我国农用地整治规划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 综述 农用地整治 潜力评价 自然质量潜力 利用水平提升潜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木犀属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展的影响因素探讨
《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于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行样带调查,以探讨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路旁有农田的地段中,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密度要显著大于有草地的地段(P<0.05)。距离则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从路基到路旁生境距离的增加,草木犀属的分布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公路的走向也影响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草木犀属在下风向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上风向的分布密度(P<0.05);公路两旁高大树木的遮阴同样影响草木犀属植物沿公路的分布,遮阴环境影响草木犀属一年生植物的密度(P<0.05),但对于二年生植株没有显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