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枯草芽孢杆菌滴灌棉田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
《农村科技 》 2015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繁殖速度快(4小时增殖10万倍,标准菌4小时仅可繁殖6倍)、生命力强(无湿状态可耐低温-60℃、耐高温280℃),耐强酸、耐强碱、抗菌消毒、耐高氧(嗜氧繁殖)、耐低氧(厌氧繁殖),体积大(体积比一般病源菌分子大4倍),占据空间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灭害力强,可在棉田用于防治枯、黄萎病。2015年,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新疆农科院植保所、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共同对枯草芽孢杆菌棉田防治枯、黄萎病效果进行了大田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谷农采用化控间苗技术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
《科技管理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运用Logistic模型对半干旱区谷农是否采用化控间苗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谷子化控间苗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谷子人工间苗难题,谷农的受教育程度、谷子种植面积比重以及技术认知效果对谷农是否采用化控间苗技术有显著的影响。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农民科技文化和技术培训,加大半干旱区土地流转力度和培育谷子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谷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几点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冀花13号的选育研究
《花生学报 》 2015
摘要:冀花13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9813(冀花6号)作母本,开选01-6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在国家北方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冀花13号平均荚果产量分别达4149.4kg/hm2和3904.5kg/hm2,较对照花育20号分别增产13.6%和12.1%,油酸含量79.6%,油酸/亚油酸比值19.4。国家长江流域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冀花13号平均荚果产量分别达4806.0kg/hm2和4215.5kg/hm2,较对照中花15分别增产5.86%和10.32%,油酸含量77.8%,油酸/亚油酸比值18.9。2014年2月、2015年1月冀花13号先后通过国家鉴定和国家扩区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吸收与平衡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在作物生产中氮磷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氮磷配合措施,在几年水氮(水磷)定位试验基础上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试验为小麦-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水氮和水磷试验,水分为主区,施氮(磷)量为副区,裂区试验设计。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2个处理,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 kg/hm2;3个施磷水平,小麦季磷肥用量分别为75,150,225 kg/hm2,玉米季不施磷。结果表明,施氮(磷)可提高作物地上部分吸氮(磷)量,小麦和玉米全年施氮量240 kg/hm2即可达到较高的地上部总吸氮量,限水和适水下施氮量分别为218.7,243.5 kg/hm2才能保证氮素盈余量为零。小麦和玉米全年施磷量75~150 kg/hm2可达到较高的地上部总吸磷量,但限水和适水下施磷量分别为49.4,69.9 kg/hm2才能保证磷素盈余量为零。冬小麦对氮和磷的生产效率低于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小麦分别为2.4,2.3 kg,平均为夏玉米的1.42倍;百千克籽粒吸磷量小麦均为0.61 kg,平均为夏玉米的1.23倍。当限水和适水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达0.102%和0.097%、全磷含量分别达0.213%和0.209%时土壤即可保持养分盈余量为零。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使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量也较高,但百千克籽粒吸氮(磷)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华北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施氮量218.7~243.5 kg/hm2、施磷量49.4~69.9 kg/hm2可实现氮磷盈余量为零。
关键词: 氮 磷 盈余(亏)量 百千克籽粒吸氮(磷)量 吸氮(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芝麻新品种冀航芝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冀航芝3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11~2012年连续2 a参加全国(北方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 072.80 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17.88%,增产点次率为66.67%;2013年参加全国芝麻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71.05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5.57%,增产点次率为66.67%。该品种粗脂肪和粗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53.45%和22.90%;茎点枯病平均发病率为57.79%,在全国(北方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中发病率最低。2014年3月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芝麻20140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量与水肥耦合对秋闲田饲用谷子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研究不同播量与水肥(N、P、K)耦合效应对秋闲田饲用谷子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分、磷肥等对水分利用率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氮肥、钾肥、播量等没有明显影响;播量与水肥耦合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钾肥+播量>氮肥+磷肥>水分+磷肥>水分+播量>水分+钾肥,其他各项无明显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y=44.26-1.311x_1-2.298x_2-3.682x_3-6.401x_4- 34.540x_5+0.273x_1x_3+0.118x_1x_4+0.843x_1x_5-1.948x_2x_3+6.631x_4x_5,明确了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的最优方案:土壤含水量保持10%、饲用谷子播量15 kg/hm~2。该方案水分利用率为26.24 g/kg,干草产量折合13980.90 kg/hm~2,经济效益为13830.90元/hm2,较产草量最高的优化组合增收3063.73元/hm~2,增幅22.15%,较水分利用率最高的优化组合增收6215.15元/hm~2,增幅44.94%,为秋闲田饲用谷子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体制剂中多糖含量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研究
《药物分析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固体制剂中多糖含量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消除辅料对多糖测定的干扰。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用糖化酶水解麦芽糊精,测定酶解最适宜条件下辅料充分水解酶用量及反应时间;用热孵育改变乳糖的构型,并对孵育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用筛选的方法测定黄芪多糖片剂、枸杞多糖片剂及蛹虫草多糖片剂中多糖的含量。结果:糖化酶不能水解多糖,但可水解麦芽糊精,消除对多糖测定的干扰,最佳反应条件为:酶与底物比例为2∶5、反应时间30 min可将麦芽糊精充分水解;乳糖经60℃孵育30 min后旋光度由4.119±0.095降低为2.629±0.005,在80%乙醇中溶解度提高为孵育前的3.2倍,可消除乳糖对多糖含量测定无干扰。采用酶水解恒温热孵育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黄芪多糖片剂、枸杞多糖片剂及蛹虫草多糖片剂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加入量无差异(P>0.05)。结论:糖化酶水解法可以排除糊精对多糖测定的干扰,热孵育法可以消除乳糖的干扰。
关键词: 中药多糖测定方法 苯酚-硫酸法 样品预处理 糖化酶水解法 热孵育法 黄芪多糖 枸杞多糖 蛹虫草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草胺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大豆田长期施用乙草胺的土壤为基质,经过富集、驯化,分离到细菌13株;同时,通过平板初筛实验从实验室保藏的160株细菌中筛选到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15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8株菌对乙草胺的降解能力,共筛选到16株对乙草胺有降解效果的菌株,7 d对50 mg/L乙草胺降解率为1.11%~58.62%,其中菌株L201-4和DD20-1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8.62%和48.07%。进一步研究了这2株菌在不同乙草胺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 H值及外加碳源量情况下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乙草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科学依据。
适宜施氮量保证滴灌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产量降低土壤盐分及氮残留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民传统过量肥水供应可能导致土壤氮素和盐分积累,滴灌施肥能在根区精确供应肥水以满足作物需求。为明确膜下滴灌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轮作体系氮素供应对土壤氮残留、电导率及作物产量和根干质量的影响,该研究设计空白(NN)、有机肥对照(MN)、优化供氮(RN)、高量供氮(HN)、传统供氮(CN)5个处理,进行了2008-2010年6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素供应量的增加,根层土壤硝态氮和电导率显著增加,CN处理加快并加剧了土壤硝态氮和盐分积累。3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氮素供应RN、HN、CN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分别为176.9、346.6、500.8 kg/hm2,CN处理是RN处理的2.83倍(P<0.05)。3a黄瓜季RN、HN、CN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平均分别为-1.87、-49.61、-3.52 kg/hm2、番茄季分别为74.89、225.23、343.15 kg/hm2,CN处理积累量是RN处理的4.58倍(P<0.05)。3个轮作周期后,RN、HN、CN处理比试验前的土壤硝态氮残留增加了219.1、526.9、1 018.9 kg/hm2,平均每个轮作周期增加73.0、175.6、339.6 kg/hm2,CN处理是RN处理的4.65倍(P<0.05)。3个轮作季后,NN、MN、RN、HN、CN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别为433.8、681.5、824.5、927.5、1 120.0μS/cm,RN、HN、CN处理显著高于MN、NN处理(P<0.05)。2008年番茄季、2009黄瓜季、2009番茄季、2010番茄季拉秧后的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CN处理是RN处理的1.15、1.29、1.40、1.36倍(P<0.05),表明RN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每个轮作周期的土壤硝态氮、电导率动态变化均存在2个积累时期,分别在7月初-8月初的夏季休闲和9月初-11月中旬的番茄结果期。总之,优化供氮比传统供氮减施氮肥66.7%,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电导率,保证黄瓜番茄产量不减,将为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轮作体系滴灌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