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藜麦纤维含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快速测定完整藜麦籽粒纤维含量的方法。[方法]采集100个藜麦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在10 000~4 000 cm~(-1)波长范围内,运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光谱方法进行预处理,结合化学方法所得数据建立藜麦粗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校正和预测效果最佳,所得的粗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884 8,外部验证决定系数为0.876 1。[结论]以完整藜麦籽粒为样品所建立的纤维NITS模型可用于藜麦纤维含量的快速检测。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褐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及矿质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保肥能力。为探明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Biolog与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K(不施生物炭)和施用5 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表征土壤微生物活性的AWCD值呈下降趋势,表现为:5 g·kg~(-1)处理≈CK>10 g·kg~(-1)处理>30 g·kg~(-1)处理>60 g·kg~(-1)处理,其中CK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 g·kg~(-1)处理在整个培养期间的AWCD值显著低于CK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H′)、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相反趋势,5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各处理的H′较CK处理分别增加0.16%、-0.88%、-3.14%、-11.09%,S分别增加-2.82%、-11.27%、-18.31%、-47.89%,E分别增加1.14%、3.00%、3.73%和13.76%。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K处理比较,5 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影响显著(P<0.05)。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细菌OTU数目及丰富度指数(Chao1)呈增加趋势,5 g·kg~(-1)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而10 g·kg~(-1)、30 g·kg~(-1)、60 g·kg~(-1)处理的OTU数目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9%、5.26%、24.42%,Chao1分别增加5.73%、10.21%、37.68%。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CK处理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g·kg~(-1)、30 g·kg~(-1)、60 g·kg~(-1)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加32.3%、21.1%、16.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各处理较CK处理分别减少22.1%、55.3%、66.8%、50.5%。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降低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活性,减少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种类,使土壤原有微生物群落组分发生改变,生物炭也影响了土壤细菌各菌群在土壤中的丰度,使其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为了不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石灰性褐土上生物炭一次还田量不能超过5 g·kg~(-1)(干土)。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性褐土 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Biolog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鲜食大豆晋科4号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
《农技服务 》 2016
摘要:为了以鲜食大豆原种繁育基地为龙头,带动我国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晋科4号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力度,走鲜食大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农技人员牵头,联合多家龙头种业企业,共同承担了高蛋白鲜食大豆晋科4号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重点对优质鲜食大豆的原种扩繁、优质鲜食大豆的生产基地建设两大环节进行把控,建立完善的育种、繁种、供种体系,使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和熟化,使供种数量扩大的同时也提高了供种标准,实现了良种产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磷农药毒性降解研究
《农药市场信息 》 2016
摘要:有机磷作为一类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减轻有机磷农药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的研究异常紧迫……自1944年德国拜耳公司首先发现有机磷具有杀虫特性并制造出第一种杀虫剂"1605(对硫磷)"以来,有机磷作为一类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这一类农药品种多、药效高、用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抗白粉病性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 2016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讨小麦对白粉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15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在抗白粉病性鉴定和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的基础上,对抗白粉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白粉病病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7**),单穗粒重、千粒重与白粉病病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623*和R=-0.588*),而穗长、单穗粒数与白粉病病指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R=-0.276和R=-0.320),株高、有效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与白粉病病指相关系数较小,不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QM处理0~30 cm土壤含水率比LB和CK高3.6%和2.9%,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高27.8%和7.0%,能大幅优化耕层土壤水盐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成苗率;QM处理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低28.3%、36.3%,在收获前期比LB和CK低31.2%、30.5%;对比1 m土体脱盐率,QM处理脱盐作用最强,比LB和CK高16.9%、30.7%,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QM处理比LB、CK玉米提早成熟4 d,增产69.7%和125.3%。总之,采用QM处理可以优化土壤耕层水盐分布,提高出苗率,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大幅提高产量。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的技术模式。
关键词: 干旱 土壤水分 盐分 全膜双垄沟播 生育进程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化控剂作用下产量的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不同玉米品种寻找出其最适的化控剂,以6种不同的玉米杂交品种为主因素,以5种不同的玉米化控剂处理为次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化控剂处理下各小区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协玉5号’品种在化控剂处理下产量增加较其他品种显著,‘协玉3号’品种不适合化控处理;玉黄金、矮壮素化控剂以及喷水处理并不能显著提高产量,高玉金对产量增加有负效应;同时,‘协玉4号’、‘太玉339’品种喷矮壮素能提高产量,‘协玉5号’、‘先玉335’品种喷玉黄金能增产。化控剂对提高玉米产量作用不明显,不同的玉米品种适用不同的化控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新品种‘密龙’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密龙’(‘792’בX8-23’)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最新育成的优质、早熟有籽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87 d左右,果实发育期30 d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3;瓜瓤红色。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边部7.6%。平均单果质量3.7 kg左右。果皮厚度1.1 cm左右,果皮硬度强,耐贮运。适合山西晋南、晋中、长治、忻定盆地露地早熟栽培。2015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