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0
摘要:水稻田稗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难防除的恶性杂草之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二氯喹啉酸是最常用的水稻田除稗剂,然而由于使用年限过长,使得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磷酸的抗性增强.试验通过筛选配方,制备了几种二氯喹磷酸类化合物的可湿性粉剂,并测定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制备的三种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50%含量可湿性粉剂,通过玉米根长法测定了三种二氯喹啉酸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其中二氯喹啉酸异丙酯的生物活性最高.该试验结果能够为抗性稗草的防除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线粒体DNA黑龙江野猪进化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猪是我国重要野生资源,野猪系统进化研究对于阐述家猪起源和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黑龙江野猪系统进化,在黑龙江地区提取23个野猪样本,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D-loop高变区150~591 bp开展测序和进化分析.结果 表明,黑龙江野猪Cyt b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地区野猪亲缘关系符合地理分布;线粒体D-loop区目标序列包括27个SNP位点、21个单倍型,形成两个类群,类群Ⅰ为古老类群,黑龙江野猪有3个单倍型,包括内蒙古野猪和吉林野猪所有单倍型,黑龙江地区可能为野猪分化中心之一,研究为东北亚地区野猪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猪 细胞色素b基因 mtDNA D-loop 单倍型 系进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路径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随着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自身素质和农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黑龙江省粮食产区总产量实现十六连增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聚集,少接触,不添乱成为重要原则.但农时不能等,种植者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信息的渴望不能等.通过传统的科技下乡、现场指导和一对一帮扶等方式,进行面对面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的方法已行不通.创新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新方法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构建了"互联网+广电+农业科技服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集成专家在线服务、科普宣传、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农情发布以及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等元素于一体,实现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的多平台互动.


利用黄色诱虫板防治三江平原水稻潜叶蝇效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利用水稻潜叶蝇趋黄性,结合预测预报,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开展三江平原稻区水稻潜叶蝇黄色诱虫板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18年潜叶蝇中等偏重发生,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田间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达92.0%,黄色诱虫板防治效果为90.7%,黄板诱虫处理与化学防治处理防治效果相当.2019年低温多雨的极端天气导致潜叶蝇发生较轻,对照处理水稻受害穴率为0,化学防治处理和黄板诱杀防治效果不明显.因此,利用黄色诱虫板结合预测预报防治水稻潜叶蝇可以在水稻有机米生产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江平原草甸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管理判断准则.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质量随种稻时间延长的演变规律,以三江平原草甸土为调查对象,调查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草甸土种稻后,耕层和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还原物质总量在耕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均呈增加趋势;耕层土壤中Fe2+和Mn2+在种稻6~10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向下迁移,到40年在心土层达最高值;土壤固相比率和总孔隙在种稻初期变化不规律,种稻40年时,土壤固相比率在心土层增加,直径<0.000 2 mm孔隙增加明显;随种稻年限增加,耕层0.02~2 mm颗粒比率增加,<0.002 mm颗粒降低并向下淋溶至心土层,心土层<0.002 mm颗粒比率增加;草甸土种稻后,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具有水稻土发育的特征.


大豆灰斑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症状分析
《新农民 》 2020
摘要:大豆,其经济价值以及社会需求程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豆在种植过程中灰斑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症状,结合当前国内大豆的种植发展趋势,科学对待相关病虫害的发展,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从事大豆种植产业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