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高产大豆品种的生理特征和产量性状研究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流量、根系体积和干重)、产量以及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低于对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单株粒重与R5期根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R6期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理调控鼓粒期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增产。

关键词: 高产大豆 叶面积指数 根系活力 根系伤流 农艺性状 典型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立全国绿色菜果基地的重要性与技术要点

农业与技术 2013

摘要:生存是第一硬道理。而农副产品的生产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们的生存与健康,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是从源头上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而绿色蔬菜的生产,是人们生存和健康必不可少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全国绿色蔬菜基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是生存需要,是健康需要,必须抓好和做好这项重要工作。金钱如山,不如健康百年。

关键词: 绿色蔬菜 生存第一 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野菜芭蒿的人工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与技术 2013

摘要:芭蒿是集药用与食用为一身的野生植物,中国各地广泛分布,现在很多地区已经进行人工栽培。本文详细讲述了芭蒿的人工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山野菜 芭蒿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种业 2013

摘要:阐述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作物种子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时,出现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安装与调试方法不正确、等离子种子处理机处理的种子要求不严格、等离子种子处理机处理种子技术不正确,严重影响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根据上述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对策,为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达到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技术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不同时期主推小麦品种的籽粒淀粉合成比较

植物生理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淀粉含量对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本实验对1949年以来山东省不同时期8个主要小麦推广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含量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表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籽粒产量的变化一致。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粒束缚淀粉合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单峰模式,在花后20 d达到顶峰;可溶性淀粉合酶(SSS)花后10 d以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AGPase和SSS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品种育成年代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近年选育的‘济南17’和‘济麦2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GBSS和SBE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GPase和SSS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的相关性高于GBSS和SBE酶,说明胚乳淀粉合成在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GPase和SSS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可能超过GBSS和SBE。

关键词: 冬小麦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大豆微核心种质化学品质性状分析

大豆科技 2013

摘要:化学品质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性状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东北大豆微核心种质化学品质性状的分析,明确其分布范围与规律并发掘具有优异化学品质特性的大豆新种质。试验以241份东北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测定其蛋白、脂肪、脂肪酸组分及16种氨基酸的含量,采用SSPS软件分析评价资源材料的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化学品质性状均有较大的变异幅度。蛋白含量变异范围为34.12%~51.27%,均值为42.61%,变异系数为4.71%;脂肪含量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初步定量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 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 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关键词: 白菜黑斑病 芸薹链格孢 生态学特性 病害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早粳不育系T12A的选育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摘要:粳稻不育系T12A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早熟优质BT型不育系,具有早熟、优质、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的特点和良好的配合力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 粳稻 不育系 T12A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豆落花落荚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吉林蔬菜 2013

摘要:菜豆花为碟形花,矮生品种在主枝的花数极少,85%~100%着生在侧枝上。蔓生品种主枝与侧枝的花数大体相同,以侧枝稍多一些。菜豆开花,以夜间2~3时开始,至次日10时左右结束,以5~7时最多。蔓生菜豆每植株能发生花序10~20个,每个花序有花4~10朵。菜豆开花较多,但成荚率仅占开花数的20%~35%,最多40%~50%,由此可见,菜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下节间与抗倒性相关的某些性状对增加密度的响应

土壤与作物 2013

摘要:密度增加使玉米倒伏抗性降低。玉米穗下节间某些性状与倒伏抗性之间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玉米穗下节间与倒伏抗性相关的性状对密度的响应,以春玉米为对象,考察了低密(4.50×104·hm-2)、中密(6.75×104·hm-2)和高密(9.00×104·hm-2)条件下玉米穗下节间(自茎节基部向上的伸长节间,依次为S1,S2,…)的直径、长度、茎粗系数、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以及茎节鲜密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密度的响应。结果显示,玉米穗下节间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S7-S9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长度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它茎节的长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差别各不相同。灌浆期茎粗系数变化趋势是随着茎节数增加而下降,除S3、S4和S10外,其余各茎节均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粗系数逐渐下降。从拔节期到完熟期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逐渐下降,从低密到高密其数值也下降。茎节鲜密度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其茎节鲜密度升高,从开花期到完熟期则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密度比较,随着密度升高而升高。

关键词: 玉米 穗下节间 密度 倒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