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世界油菜生物技术的研究和进展

华东科技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油菜是我国,也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之一。1995年世界油菜种植面积为2426万公顷,总产量为3469万吨,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为690万公顷,总产量为978万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油菜生产国纷纷开展了油菜生物技术研究。从早期的组织培养和染色体组分析,到现在的基因标记定位和基因克隆、转化等,研究技术日新月异,油菜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快了油菜育种研究的步伐。目前,油菜生物技术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小型黄羽肉鸡配套杂交组合研究(一)一级杂交组合繁殖性能的测试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矮小型种母鸡生产肉用仔鸡具有许多优点,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本次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具有较高繁殖性能和一定生长速度的矮小型杂交组合,供二级杂文测试作亲本。共有八个矮小型杂交组合和四个亲本参与了测试。结果表明;育雏期各杂文组合成活率较高,均在90%以上;各杂交组合66周龄入舍母鸡产蛋量达到较高水平(147.5~170.0枚),其中BC组最高,JH组最低,依次为BC、JC、JS、JR、BS、BR、BH、JH。0~61周龄耗料36.0~43.1千克,料蛋比233.2~329.0克/枚,种鸡保存率均达到89.1%以上。哪些组合可供配套使用,还要根据二级杂交商品肉鸡早期增重和饲料报酬等经济指标来确定。

关键词: 矮小型 杂交组合 产蛋量 耗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鸭勿忘防鸭瘟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7周龄肉鸭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研究

中国饲料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畜禽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由于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差异较大,以总氨基酸配合饲料不能真实反映畜禽的氨基酸摄入量,尤其在使用劣质蛋白饲料时更是如此.以可消化氨基酸配合饲料能更准确地满足畜禽需要,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杨胜,1989;吴桂林,1991;Tanksley,1984).目前国内外已对猪、鸡的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及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肉鸭的可消化氨基酸研究报道甚少.本试验目的是对4~7周龄肉鸭的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进行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补铁源与剂量对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丰”猪胴体品质和肉质评定测定报告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小型黄羽肉鸡配套杂交组合研究(二)二级杂交组合肉用性能测试(优质型)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二级杂交16个组合早期生长测试结果的综合评定,同时考虑到一、二级杂交中需相互兼顾的一些生产性状,再根据羽色、肤色、体型和肉质等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C·BC和C·BR为最佳配套组合。其父母代66周龄入会母鸡产蛋量分别为170.0、153.5枚,提供苗鸡1303、114.4羽;商品代肉鸡90日龄公母平均体重分别为1882.9、2046对克,饲料报酬2.941和2.89:1,成活率963%和950%。

关键词: 杂交组合 体重 饲料报酬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植桃园的主干形修剪栽培试验

果树科学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连续五年密植桃园的主干形修剪试验表明:主干形修剪技术用于密植栽培桃树早结果早丰产效果显著。‘春花’成苗定植后第二年产量达1300kg·666.7m-2,第三年为1500kg·666.7m-2,第四年为2250kg·666,7m-2,第五年为1750kg·666.7m-2;‘湖景蜜露’定植后第二年和第三年产量为1021kg·666.7m-2和1019kg·666.7m-2;‘锦绣’定植后第二年产量为120km·666.7m-2,第三年为1204km·666.7m-2,第四年为1876km·666.7m-2;‘沪463’定植后第三年产量为47.5kg·666.7m-2,第四年为2125kg·666.7m-2。主干形修剪夏季摘心可促进早期副梢的萌发,利用副梢坐果,均衡树势。主干形修剪对桃果实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使果实相对变小,单果重减轻,要注意疏花疏果,加强肥水管理。

关键词: 整形修剪 主干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鸡群非典型新城疫流行特点及防治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98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的抗霉能力、产量性状与不同胞外酶活的相关性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俗称黑木耳,古籍上又名木枞、木蛾、树鸡,屑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是我国人民比较喜爱的食用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现已位居世界六大主要食用菌之四.随着市场对黑木耳需求的增加和椴木资源的减少,代料栽培黑木耳的技术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但是,目前我国的黑木耳生产还是以段木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代料栽培黑木耳的过程中,因木耳抗霉能力较弱,制种和栽培时期易感染各种霉菌,从而影响了黑木耳代料栽培的范围和速度,使得它远没有香菇那样普遍和广泛.本文以3个通过单孢杂交获得的黑木耳菌株和沪耳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菌株之间的抗霉能力、产量以及胞外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漆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它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抗霉性与产量呈正比;不同的胞外酶的活性又与抗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黑木耳的抗病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木耳 抗霉能力 产量性状 胞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