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吸附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Fe3O4),溶胶凝胶法制得SiO2溶胶,利用二者间的静电作用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Fe3O4@SiO2)。借助XRD、SEM、VSM、FTIR等方法对Fe3O4@SiO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材料的粒径为20 nm左右,BET比表面积约为59 m2/g,平均孔径9.8 nm,具有超顺磁性(39.7 emu/g)。将该复合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的吸附剂,与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检测水样中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对于不同添加水平的所有分析物,测定的回收率在78.7%~102.9%之间,平行测定6次,检测的RSD值在1.6%~6.7%之间。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制备价格低廉、方便高效、绿色环保的复合材料,可实现对农药快速吸附、回收率高、重复性好,对环境水样中磺酰脲类农药的快速筛选具有潜在的价值。
关键词: 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制备 表征 吸附 磺酰脲


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金耳粗多糖性质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粗多糖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流变特性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分别以蒸馏水、0.1 mol·L-1 NaOH溶液、0.1mol·L-1 HCl溶液为溶剂提取子实体的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间羟基联苯法分别测定总糖、还原糖和糖醛酸的含量,采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仪(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multi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refractive index, HPSEC-MALLS—RI)联用系统测定分子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多糖的特征基团,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单糖组成,采用流变仪测定表观黏度和模量,通过细胞实验测定细胞毒性和细胞迁移率。结果表明:水提取金耳粗多糖(NAP-WE)的得率较高,碱提取金耳粗多糖(NAP-AlE)的多糖和糖醛酸含量较高,而酸提取金耳粗多糖(NAP-AcE)的蛋白质含量较高;NAP—WE重均分子量较大,为2.462×10~6g·mol-1,多分散系数为1.515;NAP-AlE重均分子量为1.187×10~6g·mol-1,多分散系数为1.530;NAP-AcE重均分子量为4.545×10~5g·mol-1,比NAP-WE和NAPAlE的低,多分散系数为2.501;3种粗多糖均具有多糖的羟基、羧基、α和β糖苷键特征吸收峰,均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葡萄糖组成,NAP-AlE的葡萄糖摩尔百分比和葡萄糖醛酸摩尔百分比较高,但木糖摩尔百分比较低;NAP-AlE和NAP-AcE的甘露糖摩尔百分比较高,而NAP-WE的较低;当质量浓度为40~60mg·mL-1时,表观黏度NAP-WE>NAP-AlE>NAP-AcE;当质量浓度为30~60 mg·mL-1时,NAP-WE能够形成缠结网络结构;当质量浓度为60 mg·mL-1时,NAP-AlE能够形成缠结网络结构;当质量浓度为20~60 mg·mL-1时,NAP-AcE为流体状态;当质量浓度为50~800μg·mL-1时,3种粗多糖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当质量浓度为200~800μg·mL-1时,3种粗多糖均可促进细胞迁移。该结果可为金耳多糖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次发酵培养料使用添加剂对双孢蘑菇产量及采后品质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没有使用添加剂的双孢蘑菇为对照(CK),对比了国产添加剂(N0)和进口添加剂(MC)的增产效果,重点从外观品质、营养成分、生理变化三方面比较分析了在3次发酵培养料中使用NO和MC后双孢蘑菇子实体的采后品质。使用NO后,双孢蘑菇一、二潮菇产量分别比CK增加39.19%和27.24%;总产量比CK增加35.45%,比MC增加8.60%。添加剂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二潮菇的蛋白质、葡萄糖和VC含量,与CK相比,N0和MC增加比例分别为53.83%、82.43%、16.75%和49.21%、74.32%、12.92%。在采后保鲜储存中,N0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潮菇:子实体的呼吸强度、失重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丙二醛(MDA)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储存8 d的白度L*值高于CK和MC,子实体能维持良好的商品性状;MC组则更容易衰老,采后第6天呼吸强度最高、硬度最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最高,MDA含量比N0和CK分别增加42.90%和64.15%。国产添加剂N0在提高双孢蘑菇产量、营养品质以及在采后储藏过程中延缓衰老的表现均优于进口添加剂。


一株野生香菇与'申香215'孢子单核体杂交后代表型多样性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将1个云南野生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孢子单核体菌株DH10分别与190个‘申香215’孢子单核体菌株进行两两杂交,构建杂交群体,测定11个分级农艺性状和10个数值农艺性状,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0个杂交子中148个可以正常出菇,分级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71~1.386(平均为0.627);与其他3种不同交配型菌株比较,交配型为A2B3A4B4菌株的出菇整齐度较高(多样性指数为0.210);交配型为A2B2A4B4、A3B2A4B4菌株的菌柄为上下等粗型(多样性指数为0);交配型为A2B2A4B4、A2B3A4B4菌株较易开伞(多样性指数为0)。数值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91~1.755,平均为1.548,菌柄长度的多样性指数(1.755)最大,菌柄直径的多样性指数(0.991)最小。所有数值农艺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55%~73.52%(平均为41.03%),子实体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3.52%;菌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6.55%。杂交群体的10个数值农艺性状中仅有单棒产量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交配型为A2B3A4B4菌株的单菇质量最大,菌盖质量较大,菌盖较厚;交配型为A3B2A4B4菌株的菌柄质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香菇野生种质资源利用及杂交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菇 野生种质 孢子单核体 交配型 多样性 农艺性状


鹿茸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生物活性及结构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菌来源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开发利用食用菌中的SDF,本研究以不同种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酶解法水解不同食用菌并测定其中的SDF含量,筛选出高SDF含量的食用菌,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亚硝酸盐吸附、体外降糖(葡萄糖吸附能力、α-淀粉酶抑制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降脂活性(胆固醇酯酶抑制活性、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吸附能力),最终选出综合生物活性最好的鹿茸菇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单糖分析结果表明,鹿茸菇SDF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鹿茸菇SDF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鹿茸菇SDF具有明显的孔隙结构。本研究结果表明鹿茸菇SDF是一种可开发降脂或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
关键词: 可溶性膳食纤维 鹿茸菇 降糖活性 降脂活性 抗氧化活性 结构特征


香菇菌落角变菌丝生长情况及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PDA培养基继代培养香菇菌株L943,当发生菌落角变时,分别分离非角变区和角变区菌丝获得菌株L943Ctr和L943Sec,考察两个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情况,检测菌丝中羧甲基纤维素酶、酸性木聚糖酶、漆酶活性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并利用重测序技术检测两个菌株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与菌株L943Ctr相比,菌株L943Sec菌丝生长速度较慢,气生菌丝较多,易产色素,羧甲基纤维素酶、酸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降低,漆酶活性和ROS含量显著升高;通过与香菇菌株L808-1参考基因组比对,两个菌株具有16个变异位点,其中14个为基因间序列变异,2个为受体激活型钙离子渗透通道基因内序列变异。研究结果可为香菇菌种退化和菌种质量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菇 菌落角变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ROS 基因组重测序


上海市常见蔬菜中真菌毒素污染调查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中真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给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分析了上海市常见蔬菜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2020年从上海本地蔬菜种植基地或农贸市场抽样采集常见蔬菜391份,包括101份生菜、90份番茄、100份黄瓜和100份茼蒿。蔬菜样品粉碎后用含1%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水溶液(80∶20,体积比)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C18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rimary secondary amine, PSA)净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蔬菜中35种真菌毒素的含量。4种蔬菜基质中35种真菌毒素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0.990,检出限为0.05~5μg/kg,定量限为0.1~10μg/kg,平均回收率为70.83%~119.0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06%~17.9%和0.46%~19.8%。调查结果发现,在391份蔬菜样品中检测出玉米赤霉烯酮、白僵毒素、链格孢毒素、单端孢霉烯类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11种真菌毒素,总检出率为47.06%,平均含量为0.49~65.17μg/kg;生菜、番茄、黄瓜、茼蒿4种蔬菜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4.35%、34.44%、50.00%和38.00%,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蔬菜中毒素的污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上海地区生菜、番茄、黄瓜和茼蒿等常见蔬菜中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普遍,污染水平总体较低,但部分毒素含量相对较高,值得引起关注。
关键词: 蔬菜 真菌毒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污染水平 食品安全


利用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栽培草菇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在草菇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将不同比例的鹿茸菇菌渣与稻秸秆进行复配,测定草菇不同生长时期栽培复配培养料的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灰分含量、pH、电导率、含水量以及草菇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培养料配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草菇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机制。结果表明:配方1、2、3的草菇总产量分别为1.75 kg∕m2、1.24 kg∕m2、0.29 kg∕m2,其中配方3的总产量显著低于配方1和2。在栽培周期内,3个配方培养料的全氮和灰分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碳氮比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有机碳、pH和电导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PLS-DA分析和VIP值的计算结果,发现在整个栽培周期内,含水量和p H均是影响配方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碳氮比在建堆阶段贡献率较大,之后逐渐降低;电导率在栽培初期贡献率较低,在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贡献率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草菇产量与建堆时期的p H,灭菌后的p H、电导率,满菌时期的碳氮比、pH,原基形成时期的灰分含量、电导率、pH以及采收时期的p H均显著相关。利用配方1栽培草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草菇的循环菌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栽培基质对银耳子实体分级醇沉粗多糖结构特征及活性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本草(BC)基质、棉籽壳(MZK)基质栽培的福建古田银耳及段木(DM)基质栽培的四川通江银耳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50%、70%乙醇分级醇沉,得到BC-50、BC-70、MZK-50、MZK-70、DM-50、DM-70共6个粗多糖组分。对不同基质来源的粗多糖组分中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70组分的多糖含量最高为(80.68±0.23)%,BC-70组分的得率最高为14.27%,BC-50组分糖醛酸含量最高为(21.04±0.35)%;本草银耳7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较小为8.098×104 Da,段木银耳5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最大为2.184×106 Da。5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7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表明,在作用浓度为2 mg/mL时本草银耳50%醇沉多糖组分对DPPH和ABTS的自由基清除率较高,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实验表明,本草银耳粗多糖组分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最强。体外对UVB损伤HSF细胞的修复活性试验表明,BC-70组分对HSF细胞免受UVB的损伤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银耳加工原料的选择及根据目标活性组分选择合适栽培基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栽培基质 分级醇沉 结构特性 抗氧化活性 体外免疫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