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溶液(9%、12%、15%、18%、21%)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总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总鲜重均随着PEG-6000质量分数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说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油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9%的PEG-6000胁迫下多个品种萌发7 d的幼苗的平均苗高高于对照,表明9%的PEG-6000胁迫对胚轴伸长有促进作用;而更高质量分数PEG-6000胁迫下的苗高逐渐下降。综合分析12个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4个指标,发现发芽率和总鲜重能更好地反映油菜品种的耐旱能力,其中‘72WA27’‘越优1203’‘纯湘油668’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次为‘宁杂50’和‘沣油737’,而‘中油155’和‘中油218’的耐旱能力较差。本研究可为耐旱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和耐旱基因的挖掘提供种质资源和基础研究材料。


不同成熟度黄桃非冷害温度下耐贮性及风味差异性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非冷害温度(12~15℃)条件下不同成熟度黄桃果实风味变化规律,确定品质劣变点和安全贮藏期。[方法]以七成熟、八成熟、九成熟‘锦绣’黄桃为试材,研究温度12~15℃、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果实失重率、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并对成熟度、贮藏时间及关键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七成熟果实第25天的腐烂率仅为5%,显著低于八成熟果实第15天的和九成熟果实第5天的(P<0.05);贮藏15~20 d的七成熟果实硬度相当于第10天的八成熟果实和第5天的九成熟果实。九成熟果实于第10天出现蔗糖含量峰值,较其他两个成熟度果实早5 d,贮藏15~25 d的八成熟果实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九成熟果实;贮藏0~20 d,七成熟和八成熟果实中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九成熟果实(P<0.05);整个贮藏期间,七成熟果实中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成熟度果实;贮藏第0,10,25天,3个成熟度果实的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均可被完全区分开,贮藏第10,25天为果实挥发性物质代谢的关键时间点。贮藏时间和采摘成熟度对果实腐烂率、带皮硬度、果肉组织硬度、糖酸含量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山梨醇与果实硬度、蔗糖、苹果酸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显著相关,硫化氢类挥发性物质易受贮藏时间、果实硬度和糖酸含量的影响。[结论]12~15℃下,七成熟、八成熟、九成熟果实的安全贮藏期分别为15~20,10~15,5 d。


硒、硅、锶对镉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羊肚菌镉(Cd)污染,本研究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为实验材料,利用PDA平板培养和PDB液体培养等方法,探究硒(Se)、硅(Si)和锶(Sr)对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及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生物量均受到显著抑制,且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证实Cd胁迫对羊肚菌菌丝造成了损伤作用。相较于单独Cd处理,不同浓度Se+Cd处理后,菌丝生物量提升了25.79%~35.71%,MDA含量降低了48.10%~219.68%;不同浓度Si+Cd处理后,菌丝生物量提升了25.79%~30.55%,MDA含量降低了65.08%~102.85%;不同浓度Sr+Cd处理后,菌落茂密程度与半径均增长且边缘变得整齐,菌丝生物量增加了3.57%~23.01%,MDA含量降低了13.03%~42.8%,对Cd吸收富集量降低了26.29%~32.15%。本研究表明Se、Si和Sr等有益元素对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添加Sr能够显著降低羊肚菌对Cd的富集吸收。本研究为羊肚菌Cd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奥绿缓释肥施用浓度对'紫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紫油菜’和奥绿缓释肥(slow-release fertilizer, SRFs)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紫油菜’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来研究奥绿缓释肥不同施用浓度下‘紫油菜’生长发育的特征,确定了适合‘紫油菜’生长发育的奥绿缓释肥的适宜施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奥绿缓释肥的5个处理均不同程度优于不施缓释肥的处理(CK),随着缓释肥施用浓度的提高,各指标分别表现为: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指标,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处理H3 (4 g/L)、H4 (8 g/L)和H5 (16 g/L)在上述2类指标上整体优于CK、H1 (1 g/L)和H2 (2 g/L),但是三者间的差异不具备显著性差异;H3 (4 g/L)的生理指标要整体优于CK及其他4个处理,但是与H4和H5比较,多数指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考虑到施肥的经济性及肥效表现,H3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浓度。此结果对其他十字花科植物的施肥策略有一定指导意义。


巴氏蘑菇蛋白质与氨基酸特征分析及营养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分析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为27.00—52.70 g∕(100 g),平均值为35.00 g∕(100 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2)氨基酸总量为16.80—30.30 g∕(100 g),平均值为22.40 g∕(100 g),不同产区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与蛋白质相似;(3) 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平均值为10.40 g∕(100 g),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之比为46.50%,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比值,属于优质蛋白;(4)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示氨基酸营养平衡性一般,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显示巴氏蘑菇的营养价值较高。


水稻氮高效基因NRT1.1B的KASP标记开发与利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中的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B可以调节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提升NRT1.1B基因型鉴定和育种应用效率,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可以高通量鉴定NRT1.1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NRT1.1B-KASP。利用NRT1.1B-KASP对籼稻‘9311’和粳稻‘繁14’的回交BC4F2群体进行NRT1.1B基因的分型,发现在BC4F2群体的65个单株的DNA样品中,有14份样品与供体亲本‘9311’同为NRT1.1B-indica基因型,17份样品与‘繁14’同为NRT1.1B-japonica基因型,34份样品显示杂合基因型。对这65份DNA样品的NRT1.1B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KASP标记分型的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说明NRT1.1B-KASP标记可以高效、准确地对NRT1.1B进行基因分型,可以应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氮高效 NRT1.1B KASP


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对桃采后病害及贮藏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在桃采后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以硬溶质沪油桃018、硬溶质锦绣黄桃、软溶质湖景蜜露水蜜桃为试材,探讨枯草芽孢杆菌A9、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和地衣芽孢杆菌W10对桃粉红聚端胞霉、青霉菌、镰刀菌、褐腐菌、灰霉菌、交链格胞霉、根霉菌7种采后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对接种病原菌后3种类型桃果实病斑直径、挥发性物质及防腐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D44对桃采后褐腐菌、根霉菌、灰霉菌、青霉菌、镰刀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温条件下,可使接种褐腐菌的沪油桃018和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的发病时间均较对照组果实延缓2 d,抑制率高达85%~99%;可使接种根霉菌的沪油桃018和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的发病时间较对照组果实分别推迟3 d,抑病率高达87.61%~99.82%;可显著抑制采后腐烂导致的挥发性物质变化。D44处理的沪油桃018果实常温安全贮藏期可达6~8 d,较对照组果实延长4~6 d,腐烂率低于5%,失重率低于4.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下降率控制在8%以内;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常温安全贮藏期可达4~6 d,较对照组延长2~4 d,腐烂率低于8%,失重率低于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下降率控制在4%以内,商品和食用价值高。[结论]D44可显著延缓褐腐菌和根霉菌的发病速率,并较好地保持果实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油桃 水蜜桃 黃桃 采后病害 贮藏特性 挥发性物质


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降低PAL酶活及菌丝色素分泌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1(F. filiformis PAL gene1,Fvpal1)的RNAi载体,以黄色的单核体菌株0990-(5)为受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单核转化子(RNAi-Fvpal1 1–5)。5个单核转化子再分别与白色的单核体菌株Dan3进行杂交,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双核转化子(ZRNAi-Fvpal1 1–5)。考察并分析了单核转化子和双核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的PAL酶活、菌丝在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及Fvpal1基因表达量情况,以验证Fvpal1基因具有调控金针菇颜色的功能。结果显示,10个转化子的Fvpal1基因表达较野生菌株相比都显著下调(P<0.05),其中转化子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3.41%、75.92%、79.69%、66.49%和43.22%,转化子Z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0.26%、45.24%、34.09%、84.05%和79.62%;除转化子ZRNAi-Fvpal1 4外的9个转化子的PAL酶活力都显著低于出发菌株(P<0.05)。10个转化子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都比出发菌株浅,双核转化子的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中的颜色也显著变浅,以及双核转化子的子实体颜色也比出发菌株浅。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体系,发现该基因对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颜色具有正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金针菇Fvpal1基因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空心病是近年来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新发的细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与草莓角斑病明显不同。本研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草莓种苗上分离的草莓空心病病原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的16S rRNA、gyrB、rpoD、dnaK、fyuA等5个核心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多基因联合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上海、山东、四川、浙江和河南的草莓空心病菌菌株与国内已报道的空心病菌菌株YL19聚成一簇,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聚为另外一簇,表明国内空心病病原菌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和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在进化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选取其代表性菌株SHQP01,开展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该病原菌能利用D-海藻糖、蔗糖、α-D-葡糖等碳源。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47℃。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试剂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申嗪霉素、碱式硫酸铜、氯溴异氰尿酸、王铜、噻唑锌、春雷霉素、噻森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噻菌铜、氢氧化铜和井冈霉素A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其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137.465 2、210.961 0μg/mL和585.350 3μg/mL。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前5个药剂进行草莓苗期药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对草莓空心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0.78%;碱式硫酸铜和络氨铜次之,分别为74.71%和62.27%,但是碱式硫酸铜存在药害风险;申嗪霉素和溴菌腈防效较差,仅有18.52%和3.08%。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害的防治化学药剂登记推荐和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关键词: 草莓空心病 Xanthomonas fragariae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