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C-IMS技术分析荞麦益生菌发酵乳的风味物质
《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益生菌发酵对荞麦乳产生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IMS技术对3种发酵乳制品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根据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阐明使用不同原料以及不同发酵剂的发酵乳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从3种发酵乳中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酮类、酯类、醛类、有机酸类等。益生菌发酵荞麦乳制品中,特征性风味物质为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戊基呋喃、6-甲基-5-庚烯-2-酮等;市售发酵乳中主要为2-戊酮、丁醛、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实验室自制发酵乳中风味物质种类较少;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清晰地显示了3种发酵乳风味物质的差异。GC-IMS联用技术实现了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可以为谷物发酵制品开发、发酵工艺优化及产品风味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荞麦 益生菌 发酵乳 风味物质


草莓新品种'石莓11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石莓11号’是由‘甜查理’ב天香’杂交选育而成的。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质量一级序果为34.5 g,二级序果为22.3 g;果面红色、光泽度好;果肉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2%~11.5%;果实硬度大(0.540 kg·cm-2),耐贮运;丰产,平均单株产量477.6 g。适宜露地栽培。


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敏感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四川省未使用过缬菌胺的地区采集分离的105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为明确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突变体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试验;为明确缬菌胺与常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测定了8个抗缬菌胺突变体及其6个亲本敏感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5株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EC50值范围为0.0594~0.159 mg/L,平均EC50值为(0.102 ± 0.024)mg/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缬菌胺对105株致病疫霉的平均EC50值作为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菌丝体获得了4个抗缬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3.1~14.9倍之间,突变频率为0.54%,通过紫外照射敏感菌株孢子囊悬浮液获得了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8.1倍和8.2倍的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33 × 10-7;通过在含缬菌胺的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敏感菌株11代,获得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3.1倍和9.4倍的抗性突变体.缬菌胺与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存在交互抗性,与氟吡菌胺、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初步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具有低到中等抗性风险,建议在生产上将缬菌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的产生.
关键词: 致病疫霉 缬菌胺 敏感基线 抗性突变体 交互抗药性 抗性风险


生防菌NCD-2菌株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棉花根际定植检测中的应用
《棉花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生防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的定量检测体系,明确生防菌在棉花根际土壤中的定植情况.[方法]根据NCD-2菌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构建NCD-2菌株的实时PCR检测体系,并检测NCD-2菌株在棉花根际的定植情况.[结果]所构建的NCD-2菌株实时PCR检测体系能够特异性地定量检测土壤中NCD-2菌株的数量.用有效活菌数109 mL-1的NCD-2菌液处理棉种,在灭菌土中播种后8d和16 d,用实时PCR检测其在棉花根际土壤中的定植数量分别为1.14×105g-1和9.5×104g-1,与传统计数法检测的结果(2.15×105g-1和2.45×105 g-1)高度相关,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在播种后8d时为0.99,在播种后16d时为0.95.而将NCD-2菌株处理后的棉种播种于含有立枯丝核菌的土壤中后16d,用实时PCR检测其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植数量为7.6×105g-1,此时NCD-2菌株对棉花立枯病防治效果达到67.9%.[结论]所构建的实时PCR检测体系能够准确检测NCD-2菌株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植情况,为高效使用NCD-2菌株防控病害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定量检测 根际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棉花


亚洲棉NCED3基因克隆及其抗旱功能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脱落酸(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被证实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为了挖掘、鉴定棉花抗旱相关的NCEDs基因,本研究克隆了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GaNCED3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干旱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并遗传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研究了该基因在干旱应答中的功能.结果显示,GaNCED3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794 bp,其编码的蛋白质包含597个氨基酸.该基因在干旱胁迫处理后上调表达,在处理3 h的根中表达量最高,是对照的27.6倍.在萌发期进行甘露醇模拟的干旱处理,超表达GaNCED3的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和绿苗率均高于野生型.在幼苗期进行自然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游离脯氨酸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本研究初步证明了外源超表达GaNCED3基因使植株抗旱能力增强,为进一步研究GaNCED3干旱应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抗旱育种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
关键词: 棉花 干旱 NCED3 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 基因功能


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究了冬小麦的穗部性状、生物量、产量及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穗长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结实小穗数在W3处理最大,不孕小穗数在W2处理最小;茎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叶和穗则随之增加,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衡4399;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灌溉制度影响显著,穗粒数在W3处理达到虽大,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千粒重在W3处理最大,衡4399在W4处理达到最大;W1、W2、W3和W4处理较CK处理籽粒产量增加68.15%、98.68%、120.76%和136.85%,衡麦28较衡4399、衡4444和石麦22籽粒产量增加12.53%、6.33%和6.55%;衡4399在W3处理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39 kg/m3,衡麦28、衡4444和石麦22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2.49、2.48和2.43 kg/m3.综上,衡麦28搭配W2灌水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品种 穗部性状 生物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限水灌溉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提出挑战.限水灌溉条件下调整优化灌水模式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试验在2018—2019年两个生长季,在自动防雨棚内(消除自然降雨的影响)设置不同灌水模式,分析其对夏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种灌水方式:畦灌(BI)和微喷灌(SI).根据灌水总额和灌水频次分成2组对比模式.等量不等次组(SI-225和BI-225):灌水总额相同[50% 耗水量(ET)],灌水频次不同,SI-225灌水频次为6次,分别在出苗(VE)、6展叶(V6)、10展叶(V10)、13展叶(V13)、吐丝期(VT)和灌浆期(R3);BI-225灌水频次为3次,分别在VE、V10和VT.等次不等量组(SI-225、SI-280、SI-352和BI-450):灌水频次相同(6次),灌水总额不同(分别为50%、60%、80% 和100%ET),其中SI-225和BI-450为定额灌溉,SI-280和SI-352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测墒补灌.结果表明,与BI-225相比,SI-225产量提高17.7%~20.2%,WUE提高9.2%~12.7%.进一步分析生理指标发现,SI-225通过小定额多次灌溉改善了上层土壤水分状况(0~40 cm),提高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和WUE.在相同的灌水频次下,与BI-450相比,SI-225和SI-280产量降低21.2% 和12.0%,但由于SI-225和SI-280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导致生育期总耗水量降低,进而提高WUE.与BI-450相比,SI-35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SI-352通过优化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ET降低9.8%,灌水量降低21.8%,进而WUE提高5.1%.因此,在限水灌溉条件下(50%of ET),通过提高灌水频次(小定额多次灌溉)可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WUE;在适度限水灌溉(80%of ET)下,采用微喷测墒补灌可实现稳产量、高水效.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缺水地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文献分析的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淋溶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土壤硝态氮通过淋溶进入水体会造成人体中毒和水体富营养化,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为探明我国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施氮量、作物种类和监测方法等因素对硝态氮淋溶量的影响,利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英文数据库(WoS),收集1980—2020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硝态氮淋溶领域的相关文献,采用回归方程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作物种类和监测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化肥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硝态氮淋溶量均呈指数增长趋势.小麦季和玉米季平均施氮量差异不显著,但小麦季硝态氮淋溶量和淋溶率显著低于玉米季(P<0.01).在施氮量接近的条件下,采用渗漏计法和溶液提取器法测得的硝态氮淋溶量和淋溶率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方法均可作为监测硝态氮淋溶的可靠方法在田间应用.回归方程对施氮量和硝态氮淋溶量的拟合在施氮量低于300 kg?hm-2时较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拟合精确度降低.玉米季硝态氮淋溶风险大于小麦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季的硝态氮淋溶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硝态氮淋溶;施氮量;渗漏计;溶液提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