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沉香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是来源于瑞香科沉香属或拟沉香属含有树脂的木材。其中,沉香精油(agarwood essential oil, AEO)是沉香主要的功能活性组分,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常被用来舒缓身心,缓解焦虑、抑郁和治疗失眠。大量研究表明,AEO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色酮类、倍半萜类、芳香族类、脂肪酸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其中2-(2-苯乙基)色酮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是其特征组分。然而,AEO尚无明确的规范分级及质量检测标准,品质参差不齐,极大影响沉香产业的发展。AEO功效与其化学成分组成有着密切关联。从不同的原料(品种、产地、造香方式及时间)和不同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有机溶剂萃取法)得到的AEO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立健全AEO规范分级和质量检测标准,揭示AEO的化学成分与原料和提取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由于人们对沉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沉香属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造成野生资源枯竭。但随着人工种植和人工诱导方法的推广,沉香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AEO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综述了不同来源AEO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分析了目前AEO研究存在的问题。


不同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粉理化特性和功能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香露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干燥(natural drying,N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F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WD)4种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进行干燥加工,并分析不同干燥方式获得香露兜叶粉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粉的复水比、堆积密度、休止角、滑动角、粒径分布均有明显影响;MWD、FD很好地保持香露兜叶原有的a*值,与鲜叶的a*值相比无显著差异;FD香露兜叶粉的表面微观结构最为平滑和完整,不同干燥处理后香露兜叶粉的表面微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FD、MWD香露兜叶粉的总酚含量较高。总体上来说,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香露兜叶粉在色泽、粉质特性及总酚含量方面整体上均存在明显差异。FD在色泽、粉质特性、表面微观结构及总酚含量方面均优于其他干燥方式,FD是最适宜用于香露兜叶粉的干燥加工技术。而FD干燥时间较长、耗能高,MWD香露兜叶粉的色泽、总酚等指标优于ND和HAD,也可将MWD作为香露兜叶粉干燥加工中一种较好的备选干燥方式。


CMV通过影响效应因子MpC002的表达干预桃蚜种群增长的机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桃蚜是CMV的重要传毒媒介,效应因子MpC002在桃蚜取食寄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CMV和MpC002均存在于蚜虫唾液中,但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利于病毒传播知之甚少。为探讨CMV影响MpC002表达干预桃蚜种群增长的机制。【方法】利用绝对定量的qPCR法建立CMV拷贝数检测的标准曲线方程y=-3.163 1x+39.763。【结果】桃蚜取食CMV感染辣椒10s体内CMV含量最高,然后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CMV含量不断降低,其获毒过程符合非持久性传毒特征。取食CMV感染辣椒5min-24 h的桃蚜MpC002表达量显著降低至取食前的37%-58%;取食CMV感染辣椒的3龄、4龄若蚜和1-4龄若蚜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8 d、2.07 d和6.47 d,显著长于取食未处理辣椒的1.25 d、1.47 d和5.33 d,但1龄和2龄若蚜发育历期在CMV感染辣椒和未处理辣椒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产蚜期、总产蚜量和单日平均产蚜量分别为10.03 d、16.87头和1.67头,显著短于取食未处理辣椒桃蚜的14.27 d,39.73头和2.82头;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6.87、0.21、1.24,均显著低于取食未处理辣椒桃蚜的39.73、0.31、1.36,平均世代周期(13.02 d)和种群加倍时间(3.26 d)均显著长于取食未处理辣椒桃蚜的12.00 d和2.30 d。【结论】CMV能显著抑制桃蚜MpC002的表达,从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和降低其繁殖,最终抑制其种群的增长。
关键词: CMV 辣椒 桃蚜 效应因子MpC002 种群增长


椰子GPAT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是催化TAG生物合成第一步反应的关键限速酶,决定了约三分之一的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直接影响植物油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椰子脂肪酸积累以中链脂肪酸为主,其椰子油用途广泛,供不应求.椰子独特的脂肪酸积累路径,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解脂肪酸积累路径上关键基因GPAT在椰子脂质合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拟南芥GPAT基因家族序列,在椰子基因组中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和Pfam结构域筛选,最终鉴定出14条椰子CnGPAT基因家族序列(CnGPAT1~CnGPAT14).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nGPAT基因分为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1、1、12个家族成员.亚族Ⅰ CnGPAT6定位于质体,在叶片中有大量表达,预测其参与叶绿体膜脂合成;亚族Ⅱ CnGPAT11定位于内质网,在胚乳中大量表达,预测其参与椰子胚乳TAG合成;亚族Ⅲ中各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CnGPAT4在胚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预测参与椰子组织损伤补位修复.根据蛋白理化性质与结构域预测结果,CnGPAT酶多为碱性亲水蛋白,均具有酰基转移酶活性结构域,部分CnGPAT还具有磷酸酶活性结构域.这些结果为椰子GPA T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椰子脂肪酸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椰子 基因家族 CnGPAT TAG 生物信息分析


光周期对反刍动物激素分泌、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它与不同类型和颜色的光线共同作用后,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命活动规律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光照时长差异明显,将这些光周期差异与现代养殖技术和气候变化等相结合应用于生产,对促进家畜养殖节本增效和高品质畜产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光周期对反刍动物的影响,主要针对光周期变化对反刍动物体内激素分泌、生产性能(生长性能、肉品质和泌乳性能)、繁殖性能和行为等的影响进行综述,并通过对比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解析光周期对反刍动物的综合影响,以期为光周期在反刍动物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生根粉浸种对木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探索木薯的抗逆增产技术,设置5个生根粉浸种浓度(0、10.0、20.0、40.0、60.0mg·L-1)、2个浸种时间(6、12 h)、以不浸种处理为对照(CK),研究其对木薯农艺性状、薯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浸种比较,20.0、60.0 mg·L-1浸种6 h和20.0~60.0mg·L-1浸种12 h显著增粗茎径,20.0 mg·L-1浸种6 h显著提高薯长和薯径,0、10.0、60.0mg·L-1浸种12 h显著增长薯长,0、40.0、60.0 mg·L-1浸种6 h及40.0、60.0 mg·L-1浸种12 h显著增粗薯径,20.0 mg·L-1浸种6 h鲜薯产量显著增加42.3%、淀粉产量显著提高49.9%、收获指数显著提高10.5%。综上,推荐20.0 mg·L-1生根粉溶液浸泡木薯种茎6 h的增产技术。


浸种方式和浸种时间对木薯种茎吸水及茎段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选用木薯品种华南205的长种茎(1.8 m长),采用平浸(平放完全浸泡)和竖浸(浸基部10.0 cm)2种清水浸种方式,分别设置0、6、12、18、24 h共5个浸种时间,以不浸种(0 h)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浸种处理后种茎的含水量变化及其基部、中部和顶部3类部位短茎段(15.0 cm长)栽植后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长种茎的吸水率均显著提高,而吸水速率显著降低;平浸处理的种茎含水量增加量、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分别比竖浸处理显著提高了0.53、3.65、0.29个百分点;竖浸处理的短茎段的出苗率、株高、茎径、根径、茎叶鲜重及茎叶干重均显著高于平浸处理的;浸种12 h处理和不浸种对照的短茎段的幼苗株高、茎径、根数、茎叶鲜重及茎叶干重均优于其他浸种时间处理的;基部和中部茎段栽植的幼苗株高、茎径、单株叶片数、根数、根径、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及芽数占比均显著高于顶部茎段栽植的.推荐木薯长种茎以竖浸方式浸种12 h,并采用经浸种处理的长种茎的基部和中部短茎段进行栽植.


基于Gaofen-2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椰子林分类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子是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海南椰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快速获取椰子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对热带作物产业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国产Gaofen-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文昌市东郊镇为试验区,开展椰子林遥感分类研究。基于最优分割尺度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选取4个光谱特征、5个植被指数和32个纹理特征为辅助参量,构建了4种不同的面向对象分类组合(光谱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组合、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组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组合)进行椰子林分类提取,并与基于像元的椰子林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仅采用基于像元分类方法,椰子林的总体分类精度(overall accuracy, OA)和用户精度(user’s accuracy, UA)分别达到87.05%和85.21%。(2)相比基于像元分类,4种面向对象分类组合的OA值提高了5.51%~8.72%。(3)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组合提取椰子林分类结果最优,OA值和UA值分别达到95.77%和97.15%;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的组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分类结果,OA值和UA值分别为94.88%和94.42%;所有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全部参与分类得到的OA值和UA值分别为94.67%和94.17%,低于仅使用光谱特征或者植被指数的组合。综上,国产高分辨率Gaofen-2影像在椰子林遥感精准识别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结合纹理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提取椰子林分类信息,研究结果可为多云多雨地区大尺度椰子林遥感识别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椰子林 面向对象分类 分割尺度 Gaofen-2影像


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的经验、挑战和对策研究-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合作为例
《中国热带农业 》 2024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农业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建设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是开展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ATAS-CIAT)合作为例,对该合作平台的建设历程、建设经验以及合作成效等进行概述,分析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 平台建设 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省(市、区)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的区域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以及10余年的稳定支持、快速发展和经验积累,有效推动了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借鉴国家和地方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同学科间融合,跨地域跨单位资源有效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探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形势下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建设思路、有效承接、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探索构建海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新路径,以期为推动海南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