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农业科研单位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几个战略性问题的思考
《科学管理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企业不仅是经营生产的主体,而且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科技成果的最终用户是企业,企业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科技型企业将成为科技成果物化的“孵化器”,不仅为农业科技单位的投资保值增值创造最大的利润,而且返哺农业科技单位,促进其更快的发展。本文试图对农业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的几个战略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新疆喀什棉铃虫敏感性基因保护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从新疆喀什采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在室内建立实验种群,以点滴法测定了该种群对3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毒力数据,对所测得的毒力基线进行了排队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喀什棉区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部分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如久效磷、丙溴磷、辛硫磷、甲胺磷、蔬果磷和甲基对硫磷等表现敏感;对氨基甲酸酯类的灭多威敏感度接近敏感毒力基线。而对有机磷酸酯类的另一些品种如亚胺硫磷、氧乐果、倍硫磷、敌百虫及其他品种如硫双灭多威、异丙威和硫丹等却表现高度耐性。最后,就新疆棉区棉铃虫对杀虫剂敏感性基因保护进行了讨论。
农杆菌介导法将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初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克隆的烟草 β-1 ,3 -葡聚糖酶基因插入双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 p Bin4 3 8中 ,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 p BLG。利用农杆菌介导法 ,将此抗真菌基因导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 H1 65中 ,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 ,并探讨了影响油菜分化的几个要素。结果表明 :乙酰丁香酮及硝酸银等物质对油菜分化及绿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油菜对卡那霉素十分敏感 ,提高卡那霉素浓度有可能将一部分转化体淘汰。对 8株再生植株进行了 PCR检测 ,其中 4株表现为阳性。进一步的点杂交分析表明 ,有 3株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信号 ,初步说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关键词: β-1,3-葡聚糖酶基因 转基因油菜 农杆菌介导 抗真菌病


灌溉决策中的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
《灌溉排水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灌区田间原状土样进行室内测试 ,并对测得的土壤水分特性值进行经典统计分析 ,得出土壤水分参数的统计特征值 ,这些参数近似为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并对土壤水分参数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 ,绘出各参数值的半方差图和等值线图。根据研究分析结果 ,确定采用田间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作为评价分析参数。在灌溉决策系统中 ,根据半方差图确定观测点间距 ,从评价参数等值线图确定观测点在田间的位置。该研究方法对灌溉决策使用中子水分仪 (或 TDR)确定田间观测点的间距和位置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996~ 1998年 ,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 4 0 0余株病株样 ,共分离获得 10 8株棉花枯萎病菌 ,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 7号生理小种 ,但其致病性较强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 2种致病型 ,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 ,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 2 5℃培养 7d后 ,菌丝为白色 ,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 ,大分生孢子为 10 .4~ 4 4 .2 μm× 2 .0~ 6.1μm,多为马特型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除供试 6个菌系能在 35℃缓慢生长外 ,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 30℃以上不易生长 ,吐鲁番菌系 HAI- 17在 4 0℃仍能缓慢生长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 ,在 4 0、4 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 ,尚未发现 3号生理小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