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茄子(Solanum torvum)抗黄萎病相关基因StoVe1的克隆与分析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野生茄子中扩增克隆到一个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命名为StoVe1,其cDNA全长3400bp,含有3153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051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刚果野茄、类番茄和番茄Ve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1%和80%,且有很高的功能区段保守性。将该cDNA全长序列提交GenBank,登陆号为DQ020574。半定量PCR表明该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表达最多,叶中最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昆虫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在葡萄园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蝉在吐鲁番地区1年发生4代,1代高峰在5月中旬,其余各代世代重叠。其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在春季平均气温20~30℃之间,种群趋于分布在藤架的中、高部位,而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种群向中、低位较荫蔽的部位转移,并通过在遮蔽物下躲藏或在阴凉湿润的土壤表面停留降温等措施度过极端温度。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活动期为聚集分布,并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扩散-聚集-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和温度对网纹甜瓜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气候室和建立的作物群体光合作用测定分析体系,研究了CO2、温度等环境因子对网纹甜瓜群体总光合速率(Pgc)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群体的初始光合效率(αc)和最大光合速率,提高了甜瓜群体总光合速率,当CO2浓度由400μmol·mol-1增至700和1000μmol·mol-1时,Pgc分别提高了30.1%和44.6%,且强光照条件下,CO2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温度对甜瓜群体光合作用影响明显,高温降低了初始光化学效率,在低CO2浓度下提高了甜瓜群体的最大光合速率,但高CO2下受CO2-温度互作的影响,最大光合速率反而下降。初步确定了不同CO2浓度和光照条件下获得最大群体光合速率的适宜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和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