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烹饪方式对克氏原螯虾中恩诺沙星残留的影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0
摘要:为研究不同烹饪方式对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恩诺沙星残留的影响,实验采用浸泡给药方式,获得小龙虾实际阳性样品,并将其制备成2 g的虾丸.分别采用水煮、清蒸、油炸和微波4种方式对其进行烹饪加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HPLC-MS/MS)测定加工前、后虾丸中恩诺沙星的含量.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条件下,小龙虾中恩诺沙星含量分别下降了32.0%~38.2%、8.6%~22.0%、40.6%~55.4%和22.1%~74.9%.研究认为,水煮、清蒸、油炸和微波4种烹饪方式均能够减少小龙虾肌肉中恩诺沙星的残留量,其中,采用微波加工方式烹饪处理后小龙虾中恩诺沙星残留下降最为显著.本研究可为开展小龙虾中恩诺沙星残留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3):45-51]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恩诺沙星 烹饪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中摄食声学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很早就已利用主动声学的方法对鱼虾进行声诱捕捞.相对于主动声学检测,被动声学检测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光学技术和主动声探测的研究手段,其对于研究对象没有伤害性和破坏性.本研究通过被动声学检测鱼虾摄食声,对不同鱼虾的摄食声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种类鱼虾的摄食特点.根据不同鱼虾摄食特点开发声学投饲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投饲,在水产养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阐述了鱼虾发声的主要来源及摄食声发声机制,归纳了目前水下声信号的主要研究平台以及对声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方法,总结了摄食声学在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应用.目前检测到的摄食声信号通常是混合信号,难以将摄食声信号从混合信号中提取出来.后续研究中,可将摄食信号单独提取,从而对鱼的摄食声作定性、定量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获物冰浆保鲜流动传热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内渔船出海作业一般采用碎冰对渔获物进行保鲜,不但传热效果差,而且碎冰的尖角经常会刺破鱼体,保鲜效果较差.由于冰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较大的蓄冷密度,因此在渔获物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动力学理论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利用粒子流与传热传质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冰浆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在采用文献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后,对水平方管内冰浆与渔获物的流动传热进行了计算研究,对比分析了水平方管内的冰浆在不同入口体积分数、不同流动速度下与方形渔获物的传热情况.结果显示,冰颗粒的分布情况是影响其与渔获物表面传热的主要因素,随着冰颗粒入口体积分数的提高,渔获物上表面与侧面的热通量整体有所增大;随着入口冰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其在渔获物表面的分布趋于均匀.同时发现,适当提高流动速度可以增大渔获物表面冰颗粒的体积分数,从而增加表面热量交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4个盐度梯度0、8‰、16‰和24‰(分别记为CK、S1、S2和S3)养殖马苏大麻哈鱼,试验周期为42d,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测定消化酶活力,探究不同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加;总蛋白质量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各盐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CK和S3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最高的均为S1组;随盐度的升高,血清酶类中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下降,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血清代谢产物中尿素氮浓度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盐度的升高,肌酐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而尿酸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S2组幽门盲囊的胃蛋白酶活力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S3和CK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盐度组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整体变化不大.可见,不同盐度下,为调节自身机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盐度变化,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生化指标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则揭示其发挥功能时的复杂性和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市售豆腐乳中筛选并获得4株具有抑制常见食品致病菌的乳酸菌.经分子、生理生化鉴定,这4株乳酸菌分别为乳酸乳球菌(DH2002和DH2004)、粪肠球菌(DH2001)和肠系膜明串珠菌(DH2003).4株乳酸菌抑菌产物具有细菌素的一般特征(即耐高温和蛋白酶处理后失活),同时4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抑菌能力,主要可以抑制厚壁菌门的相关种属和常见的食品致病菌,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分析乳酸菌细菌素初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DH2001和DH2002可完全抑制/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而DH2003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出版与高校图书馆的应对 -对Springer Nature集团和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调查
《图书馆论坛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在新技术环境下,出版商和图书馆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研究数字出版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有助于出版商和图书馆适应变化,应对变革,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方法,获取Springer Nature集团和剑桥大学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分析Springer Nature集团在开放数据、开放图书和开放政策方面的研究和举措梳理剑桥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以及馆员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研究表明:出版机构与图书馆是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需要共同探寻新的业务布局与体系结构.
关键词: 剑桥大学图书馆 Springer Nature集团 数字出版 开放获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机理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H值、水分含量、蛋白质间化学作用力、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tion,TCA)-可溶性肽、蛋白质溶解度、蛋白质二级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等物理化学变化为指标,研究蛋白质在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海鲈鱼糜加工过程中,漂洗可调节鱼糜pH值使其接近中性,斩拌和低温加热使pH值降低,40℃和90℃加热对鱼糜含水量无显著影响.漂洗可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使TCA-可溶性肽下降83%;斩拌对TCA-可溶性肽、溶解度和巯基无显著影响(P>0.05);40℃加热,由于组织蛋白酶的作用,TCA-可溶性肽增大68%.离子键和氢键在整个过程中呈持续下降趋势,加热后显著减少(P<0.05);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呈上升趋势,均在90℃加热后含量最大;非二硫共价键在40℃加热时最大.漂洗后β-折叠结构含量下降13%,β-转角结构含量上升39%,无规卷曲和α-螺旋变化不显著(P>0.05);斩拌对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和α-螺旋均影响显著;40℃加热,α-螺旋解旋,β-折叠含量上升8%;90℃加热,β-转角含量上升36%(P<0.05),无规卷曲含量变化不显著.经相关性分析,蛋白质间化学键与α-螺旋和β-转角显著相关,与β-折叠和无规卷曲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鱼糜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3~15℃、盐度30条件下,将体质量(8.12±0.03)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5.0 m×5.0 m×0.6 m的水泥池中,每池3600尾,投喂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拌入0(对照)、100、200、400、800 mg大蒜素的饲料,饲养6周.养殖试验结束时,腹腔注射鳗弧菌,连续14 d感染攻毒;饥饿24 h后,全池称量质量,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添加量为2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在1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200 mg/kg及以上时保持稳定.血清补体C3含量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400 mg/kg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随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含量达400 mg/kg及以上时不再有显著变化.人工感染试验表明,400、800 mg/kg组的感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大蒜素有利于大菱鲆幼鱼生长,而400 mg/kg的大蒜素能更有效地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眼斑双锯鱼仔稚鱼发育异速生长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态学和传统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孵化后眼斑双锯(Amphiprion ocellaris)仔、稚鱼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眼斑双锯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以11日龄为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区分时期,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感觉、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眼间距、口宽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吻至鳃裂前缘长和眼径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体高、躯干长、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厚均为正异速生长,仅头长为负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眼斑双锯鱼尾鳍、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眼斑双锯鱼头部、躯干及游泳等各器官均为负异速生长.眼斑双锯鱼这些关键器官的异速发育,对适应环境因子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水坛紫菜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纯化与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酸性蛋白酶水解末水坛紫菜蛋白工艺,并测定不同水解时间的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当水解时间4 h、底物质量浓度2 g/100 mL、加酶量4 240 U/g、pH 3.7、温度54℃的条件下,水解度可高达11.40%.此外,通过调节水解时间以控制水解度,探讨了水解度与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发现当水解时间为4 h、水解度为11.40%时,酶解产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率质量浓度为0.68 mg/m L,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小分子肽占总量的73.46%.同时,采用凝胶色谱层析对末水坛紫菜酶解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末水坛紫菜抗氧化肽(Porphyra haitanensis antioxidant peptide,PHAP),其质量浓度为1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3.32%,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0.15%.最后通过建立H2O2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证实了PHAP对HepG2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肪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