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部湾西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上游圆筒吻鮈群体线粒体Cyt b遗传多样性分析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坝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可能会对圆筒吻鮈资源造成的影响,采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序列对长江中上游宜宾、 泸州、 合江、 江津、 巴南、 涪陵和黄冈7个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获得的998 bp序列长度中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140尾样本定义1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25、0.00077,说明圆筒吻鮈种群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圆筒吻鮈地理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Network网络分析呈星型结构,邻接系统发育(NJ)树显示单倍型没有出现高支持率的分支,表明群体内部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 错配分布及BSP分析均表明圆筒吻鮈发生历史种群扩张事件,种群扩张发生在0.06 Ma(百万年前).综上表明,圆筒吻鮈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建议将圆筒吻鮈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就地保护,并在今后应加强长期监测.
关键词: 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线粒体Cytb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CmaZAP-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酪氨酸蛋白激酶ZAP-70 (70 k D zeta-associated-protein, ZAP-70)是启动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信号转导的关键因子,在T细胞增殖、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 ZAP-70 (CmaZAP-70)在抗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信号转导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获得CmaZAP-70基因(GenBank No. MK134563)的ORF,分析其对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和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的应答特性,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ZAP70,检测其过表达对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和活化蛋白1 (activating protein 1, AP-1)活性的影响.序列分析显示,CmaZAP-70基因的完整ORF为1 818 bp,编码605个氨基酸;CmaZAP-70含两个串联的SH2结构域和1个SH1激酶结构域;与哺乳动物ZAP-70某些磷酸化位点及催化基序具有极高的保守性;进化树中CmaZAP-70与其他鱼类ZAP-70聚为一支,并与欧洲鲈(Dicentrarchus labrax)亲缘性最近.qRT-PCR检测发现,CmaZAP-70在健康杂交鳢所检的10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于脾脏中表达最高,皮肤中表达最低(P<0.05).在杂交鳢分别感染两种病原菌后,CmaZAP-70在肝脏、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主要呈上调趋势;其中感染舒伯特气单胞菌后,CmaZAP-70在肝脏和脾脏于第1天,头肾在第2天达到表达峰值(P<0.05),而感染鰤鱼诺卡氏菌后,均在第3天出现表达上调峰值(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pEGFP-N1-ZAP70的过表达显著增强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活性.上述结果表明,CmaZAP-70在防御病原菌感染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鱼类TCR信号通路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杂交鳢 ZAP-70 基因表达 转染 T细胞受体(TCR)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匙吻鲟形态特征及其两种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n)的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特性,为其制定种质标准和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测定31尾匙吻鲟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匙吻鲟5种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脾脏和肝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进行了分析.[结果]匙吻鲟的主要形态特征:体表裸露无鳞、光滑,背部灰黑色,常有一些斑点夹杂于其中,两侧逐渐变灰,腹部灰白色.头部有一大而长、形如匙柄的吻,眼小.口大,位于吻末端腹面.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尾柄披有梗节状甲鳞.鳍式为背鳍D.37~46、胸鳍P.23~28、腹鳍V.27~34和臀鳍A.25~39.体内骨骼大部分由软骨组成,鳃耙长且排列细密.鳔为一室,呈梭形.2)匙吻鲟的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脾脏和肝脏中的LDH酶带条数分别为3~4、3~4、1~2、4~5和5条;EST酶带数分别为2、0、1~2、2和4~5条.[结论]匙吻鲟形态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其种质鉴定和制定种质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匙吻鲟的2种同工酶系统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脏组织EST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匙吻鲟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
关键词: 匙吻鲟 形态特征 乳酸脱氢酶 酯酶 组织特异性 生化遗传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2017年南海海域伏季休渔制度实施效果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2017年南海海域海洋捕捞生产结构调查数据,选取休渔前后渔船日均产量、日均产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拖网渔获率等指标,应用显著性检验与增长幅度综合分析休渔效果。结果表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休渔后渔船日均产量比休渔前分别增加19.21%、49.99%和114.64%;日均产值分别增加0.40%、16.06%和49.14%;CPUE分别增加7.12%、73.30%和110.90%。休渔制度对渔船日均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渔船日均产值、CPUE、渔获率与渔获结构影响有限(P>0.05)。总体评价,南海海域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对渔民增产效果显著,对改善资源群落结构效果有限,2017年休渔效果优于2015年和2016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鳇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双低菜粕添加对其表达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可通过逆催化谷氨酸脱氨参与氨基酸代谢,也可生产合成氨,参与氮代谢。实验克隆得到达氏鳇(Huso dauricus)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dh)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635 bp,编码5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显示达氏鳇GDH与其它脊椎动物的序列一致性较高。进一步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达氏鳇GDH与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类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达氏鳇gdh的mRNA在各组织中都有分布,并且在肠中转录水平最高。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饲料中添加双低菜粕对达氏鳇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gdh、氨肽酶N apN、小肽转运载体pepT1)及应激反应相关的热休克蛋白(hsp90)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肝脏中,不同饲料投喂组gdh和hsp90的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肠中,菜粕组gdh及apN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基础饲料组;菜粕组pepT1基因的转录水平也高于基础饲料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植物蛋白原料菜粕添加可引起达氏鳇肠道中蛋白质代谢水平上升,而不引起鱼体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鱼粉 菜粕 谷氨酸脱氢酶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上游三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
《动物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水体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不同饵料替代率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采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进行饵料替代,分别设置对照、10%饵料替代处理和20%饵料替代处理,研究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并利用Biolog-ECO微平板分析法探究不同饵料替代梯度(0、10%、20%)下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葡萄糖)调节碳氮比,利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可代替20%的饵料,既能够优化水质状况,降低饵料系数,又不会对罗非鱼的生长造成显著影响;随着饵料替代梯度的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代谢情况有所差异,不同处理间对糖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破碎方式对南极磷虾干燥特性和虾粉品质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适宜南极磷虾干燥且能较大限度保留南极磷虾虾粉营养成分的破碎方式。方法:本文分别采用搅拌方式、绞肉方式、斩拌方式对南极磷虾进行破碎,而后经干燥粉碎筛分制备虾粉,对比分析三种破碎方式和破碎时间对南极磷虾干燥特性和虾粉品质的影响。结果:颗粒度和干燥温度对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完整南极磷虾相比(5~7 cm),颗粒度为0.1~3 cm的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可提高30.6%~48.6%,干燥温度由90℃逐渐升高至140℃,干燥效率可提高43.71%~60.30%。斩拌机对南极磷虾的破碎度较差,均匀性较低,随着破碎时间的增加,54%的南极磷虾被破碎到4 mm及以下的粒度;搅拌机和绞肉机的破碎度和均匀性较好,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90%的南极磷虾被破碎到4 mm及以下的粒度。不同破碎设备适宜的破碎时间不同,搅拌机适宜的作用时间为15 s,绞肉机适宜作用时间是60 s,斩拌机适宜作用时间是90 s。斩拌机破碎90 s制备的虾粉三种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搅拌机和绞肉机破碎处理制备的虾粉。结论:综合考虑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和虾粉品质可得斩拌机破碎处理90 s是一种较好的南极磷虾破碎工艺,此时南极磷虾对应的粒径分布是1 mm及以下占25%,1~2 mm占15%,2~4 mm占14%,4~6 mm占14%,6~8 mm占7%,8~12.5 mm占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 I和Cytb 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 recurviceps)、尖头鲌(C. oxycephalus)、蒙古鲌(C. mongolicus)、拟尖头鲌(C. 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 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I基因片段中,A、T、G、C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