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江苏流刺网不同马力渔船作业的时空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全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不同马力渔船生产习惯,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马力渔船生产时间有一定差别,多数渔船主要生产时间均在伏季休渔结束后;小马力渔船不仅伏休后出航率较高,年底出航也保持较高水平。江苏刺网渔业整体生产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年初1—3月出航船数处于全年最低水平;清明节后、伏休前4—5月,出现一个生产小高潮;休渔结束后出航船数为全年最高水平。不同马力渔船空间分布不同,小马力渔船外海水域分布相对较少,随着马力增大渔船生产水域往外海和往北方向水域生产的可能性更大。不同月份渔船空间分布不同,1—3月生产处于偏北、偏近海水域; 4—5月生产偏向外海,相对前期南北方向变化不大、仍处于偏北水域; 8―9月偏近海和北部水域; 10—12月向南和外海移动进行生产。另外分析渔船的生产能力与马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渔船马力大小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CPUE=5.3428e~((0.0062′Power)),该结果可以为江苏刺网渔船捕捞强度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刺网渔船时间和空间上的生产特征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

关键词: 江苏 刺网 不同马力 时空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蜈蚣藻属生物学与养殖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蚣藻属(Grateloupia)种类多(中国已报道42种),可食用、药用(具有清热解毒、驱虫、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并可作为提取卡拉胶的工业原料,是有待于养殖和加工开发的经济红藻。文章综述了蜈蚣藻属分类变动、繁殖生物学、生理生态和养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蜈蚣藻属增养殖及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蜈蚣藻属 分类 繁殖生物学 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海域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渔业生物学比较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片测定耳石生长纹数。结果显示,中型群胴长范围79~266 mm,优势胴长为111~14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微型群胴长范围56~118 mm,优势胴长为66~9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升高略呈上升趋势。中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17.47~957.20 g,优势体质量为45.01~120.00 g;微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5.81~76.56 g,优势体质量为5.01~50.00 g;中型群和微型群平均体质量随纬度的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群体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均适合幂函数。中型群雌雄比例为0.80∶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1.12∶1;微型群雌雄比例为3∶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0.83∶1。中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1.71,雄性为3.31;微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4.07,雄性为4.11。中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5.07,雄性为3.54;微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1.89,雄性为2.75。中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30~135 d,微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44~81 d。根据样本捕捞日期,推测微型群和中型群的产卵高峰分别为7月和8月。南海海域鸢乌贼秋季样本中型群个体规格大于微型群个体,2个群体的性成熟和孵化存在错峰现象,微型群雌性性成熟和产卵略早于中型群的雌性。推断7°、14°和16°N海域是鸢乌贼群体在南海的摄食场。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日龄 孵化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锶水体处理对大黄鱼耳石和肌体中锶含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 <0. 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关键词: 大黄鱼 标志放流 元素分析 耳石 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藻弧菌ZJ-T小RNA srvg17985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该小RNA功能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ZJ-T小RNA srvg17985的缺失突变株,并比较研究了野生株和srvg17985突变株在LBS中的生长特性、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对铁的吸收利用、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生长代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小RNA srvg17985缺失后不影响溶藻弧菌在LBS中的生长、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对铁的吸收利用、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对测定的多数碳源、氮源的代谢;但srvg17985突变株对昆布多糖(laminarin)、果胶(pectin)以及二羟基丙酮(dihydroxyacetone)的利用增强,并转变为可利用丙氨酸-天冬氨酸(Ala-Asp)作为单一氮源。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小RNA srvg17985 缺失突变株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生物 来源与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联网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物联网技术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不断应用,有利于养殖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控制的智能化、养殖过程管理的科学化.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地调研数据,从通信技术、设备和智能化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物联网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物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当前发展趋势为NB-IoT无线通信技术、低成本免维护传感技术、基于模型预测的设备控制、全系统架构的低功耗发展模式、高集成度的养殖管理系统,并从国家政策、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建立、应用系统性能、人才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物联网技术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联网 工厂化水产养殖 应用 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密度的概率分布型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是中国南海北部近海主要渔获物之一,其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性。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两个周期(2014—2015年为第1周期, 2016—2017年为第2周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表征资源密度,采用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 test)探索了11种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竹荚鱼不具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而北部湾海域竹荚鱼资源密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且第二周期较第一周期更为显著。同时,采用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法(对数正态模型与Delta模型)与调查设计法(均值法)对该海域进行资源密度估值比较,发现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更切合竹荚鱼资源密度结构分布特征,而在对数正态理论模型中Delta模型法更适用于该物种资源密度估值。

关键词: 竹荚鱼 资源密度 概率分布型 南海北部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转录组测序及SSR新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翘嘴鳜转录组测序及SSR位点的分布和序列特征,为翘嘴鳜的SSR新标记开发及遗传研究提供便利,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对翘嘴鳜(Sinipreca chuatsi)肌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和分析,并对获得的Unigenes进行SSR检索和分析。研究共获得41 533 736条高质量Reads,组装为138 728条平均长度为808.94 bp的非冗余Unigenes,其中57 009条(41.09%) Unigenes至少于4个蛋白数据库(Nr, Swissprot, KEGG和COG)中的一个库内获得注释,7 125条(5.14%) Unigenes在4个数据库中均获得注释。采用Misa、mreps和trf软件对上述138 728条Unigenes进行检索,3个软件均能检索到的SSR位点共4 692个,分布于4 662条Unigenes,出现频率为3.36%。其优势重复基元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转录组总SSR的62.66%、24.87%、10.83%。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又以AC (CA)/GT (TG)为优势重复基元,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则以AGG (GGA, GAG)/CCT (CTC, TCC)为主。使用Primer 5.0对这4 962条SSR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随机选取80对进行扩增有效性和产物多态性检验。结果显示41对引物可以扩增得到清晰稳定的目标条带,有效扩增率为51.25%;其中23对可扩增得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产物。利用此23个SSR位点对24份翘嘴鳜材料进行遗传参数分析,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I)分别为0.198~0.888和0.175~0.857。本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鳜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s信息既可实现批量功能基因的挖掘,也可作为SSR标记开发的有效来源;新开发的翘嘴鳜SSR位点可应用于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保护以及遗传育种等研究。

关键词: 翘嘴鳜 转录组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isin、ε-聚赖氨酸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失活动力学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源自熟制对虾虾仁的优势腐败菌枯草芽孢杆菌为对象,对温度(25、37和45℃)、Nisin和ε-聚赖氨酸在酸性环境(p H=5)作用下其失活效应进行分析,并采用线性模型、Weibull模型、Log-logistic模型对不同处理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的失活动力学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表明:25~45℃时,枯草芽孢杆菌失活量随Nisin和ε-聚赖氨酸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温度由25℃升高至45℃,Nisin和ε-聚赖氨酸作用下枯草芽孢杆菌失活量呈先升后降趋势,37℃时失活效果最佳,25℃和45℃时,ε-聚赖氨酸作用下的失活效果优于Nisin,37℃时,两者差异不显著.处理180 min终点枯草芽孢杆菌数均降至0.Log-logistic模型与Weibull模型均能很好拟合其失活过程,而线性模型难以描述失活动力学,Log-logistic模型拟合优度优于Weibull模型.通过构建虾源枯草芽孢杆菌在温度、Nisin和ε-聚赖氨酸作用下失活模型,为优化靶向生物杀菌和延长水产品货架期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Nisin ε-聚赖氨酸 温度 失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