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适合度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了解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22年采集分离自海南省的144株稻瘟病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根据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建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选取敏感基线建立过程中测得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较低的敏感菌株15个,在连续选择压下进行抗药性驯化,对驯化出的菌株进行抗性水平划分,并测定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戊唑醇与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以及适合度。结果表明,供试144株菌株的EC50值在0.176 9~0.998 0μg/mL,其中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5.64倍,EC50平均值为(0.476 3±0.174 5)μg/mL。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分布,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476 3μg/mL。通过对15株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共获得2株抗性菌株,其EC50值分别为1.289 5μg/mL和1.868 4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5.38倍和6.65倍,均属低抗性水平。将上述2株抗性菌连续转接8代后,其始终保持低水平抗性。通过测定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对戊唑醇抗性菌株及亲本菌株的EC50值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戊唑醇在对海南省稻瘟病菌的防治上与上述药剂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戊唑醇抗性菌株的离体适合度进行测定发现,相比于亲本菌株,2株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且孢子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此外,其对强酸和强碱环境更加敏感,致病力也大大减弱。因此,海南省稻瘟菌株对戊唑醇产生抗药性突变的频率较低,其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显著下降,抗药性风险较低。此外,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与常用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可在生产上通过交互轮换使用或与多作用位点保护剂混合使用等策略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巨大侧耳耐高温优质新种质创制及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单核体杂交技术创制巨大侧耳新菌株,并对杂交菌株进行评价,以期为热区食用菌产业提供耐高温优异种质资源。【方法】基于菌株来源、耐高温测定和出菇农艺性状等评价指标,选取农艺性状优良且互补、耐高温差异明显的巨大侧耳菌株PG46和PG79作为杂交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获得单核菌株,并对其进行交配型鉴定。将不同来源、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杂交,结合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结构和拮抗线的方法,筛选获得新菌株,对其进行耐高温检测、出菇农艺性状和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筛选出热区适栽的耐高温、高产、优质的巨大侧耳新种质。【结果】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从PG46菌株获得14个单核菌株,其中7个为A1B1交配型,7个A2B2交配型;从PG79菌株获得8个单核菌株,其中2个为A1B1交配型,6个为A2B2交配型。通过单核体两两杂交后共获得28个杂交组合,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筛选到15个杂交菌株具锁状联合结构,其中9个杂交菌株菌丝长势较好。对9个杂交菌株和2个亲本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到1株菌丝体耐高温(40℃胁迫18 h仍可恢复生长)、生育期短(5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2和20 d)、商品性状好(菌盖圆且规整,菌柄较短,耐储存)、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13.13 g/100 g,粗纤维含量17.93 g/100 g,氨基酸含量7.57 g/100 g)的杂交新菌株PGH6。【结论】通过单核体杂交育种获得了1株高产优质耐高温的杂交新菌株,为我国热区巨大侧耳菌株产业提供了新种质。


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橡胶单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后胶园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相比橡胶单作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养分影响排序为:剑川红>紫薯>大牛角,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排序为:大牛角>剑川红>紫薯。胶园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品种对土壤特定菌群丰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趋势是显著降低特有细菌如绿弯菌门(Chloroflexi)、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等的丰度,显著增加特有真菌如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梳霉门(Kickxellomycota)等的丰度。LEfSe分析发现间作马铃薯富集了一些参与物质循环或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大牛角、紫薯和剑川红分别富集了16、26和31种标志微生物。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与胶园土壤特定细菌、真菌门丰度有显著相关性,养分和酶活性增加,降低细菌门丰度,增加真菌门丰度。综上所述,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了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特定细菌门和增加特定真菌门的丰度;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其富集不同有益微生物相关。本研究为胶园林下间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橡胶树 马铃薯 间作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 微生物多样性


微塑料输入对热带农田土壤N2O排放及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引发的土壤生态与环境问题已备受关注.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输入对热带典型农田土壤性质、N2O排放及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海南典型辣椒-玉米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添加5%聚乙烯(PE)微塑料和添加5%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微塑料(PBAT)这3个处理.结果表明,两种微塑料的添加均增加了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其中PBAT较PE影响更大;PE和PBAT处理分别增加66.07%和119.65%的铵态氮(NH4+-N)含量,降低8.56%和29.68%的硝态氮(NO3--N)含量.PBAT处理显著增加土壤N2O累计排放量(P <0.05),增幅为254.92%,而PE处理较CK无显著差异.此外,PE和PBAT处理均增加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MR)和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NNR),且PBAT较PE影响更明显.PBAT处理可提高ureC基因丰度,而PE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微塑料的输入均降低了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AOA-amoA、AOB-amoA和nxrA),且PBAT处理较PE影响更为显著.PBAT处理显著增加了nirK、nirS、nosZ和Fungal nirK基因丰度(P <0.05);而PE处理对其无明显影响.相关分析表明,N2O排放量与NH4+-N排放强度、pH、DOC、SOC和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可降解微塑料相比,可生物降解微塑料更强烈地改变热带农田土壤性质,并通过促进反硝化作用加剧土壤N2O的排放.
关键词: 微塑料(MPs) 土壤性质 氮转化 氧化亚氮(N2O)排放 功能基因


播期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燕麦生育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燕麦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最适播期,本试验于2023年设置3月6日、3月22日、4月6日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燕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6日与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接近,4月6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明显缩短.随着播期延后,3个燕麦品种生育期积温、株高均呈下降趋势;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穗粒数、产量最高;3月6日播期的燕麦千粒重最大;不同品种燕麦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燕麦的最适播期为3月22日,此播期下燕麦生育期适中,可获得更高的产量;燕麦品种坝莜8号产量最高,适宜于单一种植体系,而花早2号生育期最短,可作为燕麦-玉米轮作体系推荐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燕麦高产栽培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数据支撑.


云南元江诺丽果汁对正常大鼠血压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云南元江诺丽果汁与其他种类诺丽果汁对正常大鼠血压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以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试验前后正常大鼠血压和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变化。正常大鼠麻醉后经十二指肠灌注药或果汁,采用直接测压法测定血压,读取试验前后的血压值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分别给予造模成功的小鼠相对应的药物或果汁,每日给药或果汁1次,连续给药或果汁9 d,并在第10天采集小鼠血液测定其空腹血糖数值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分析大鼠血压发现,云南元江高剂量组在注射云南元江诺丽果汁前后血压值无显著差异;中剂量组在注射90 min前后血压值差异极显著;低剂量组在注射240 min前后血压值差异显著;中剂量组降血压效果最佳。分析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发现,注射云南元江诺丽果汁的低、中、高3个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且低剂量组的降血糖效果最佳;大溪地诺丽果汁降糖率为0.00%。云南元江诺丽果汁具有降血糖和降血压的双重功效,且低剂量组降血糖的效果最显著;诺丽由美国夏威夷引种至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对其降血糖的功效并无显著影响。


不同产量水平橡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不同产量水平(高产、中产、低产和死皮)的橡胶林,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期为橡胶林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4种产量水平橡胶林的土壤样本中共鉴定出17门、53纲、99目、164科、305属、385种细菌种类,获得2116个OTUs。共有的细菌优势门类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共获得1622个真菌OTUs,分属17门、49纲、113目、242科、424属、644种,其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为优势真菌门类。随着橡胶树产量水平的降低,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但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真菌Ace指数、Chao1指数呈增加趋势,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下降,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上升。主坐标(PCoA)分析表明,细菌或真菌群落结构在不同产量水平橡胶林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土壤pH和C/N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pH、速效钾和全氮是影响细菌优势门类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真菌优势菌门则主要受土壤pH、速效钾和碳氮比的影响。


间作槟榔调控咖啡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促进咖啡植株发育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是世界上闻名的饮料作物,长期单一化种植导致土壤生物功能退化,影响植株健康生长.间作槟榔是改善咖啡园土壤生物功能的有效措施,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咖啡间作槟榔对根际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8.24%和70.30%;相对于单作,间作模式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真菌丰富度对种植模式的响应更显著;间作咖啡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拥有更多独有的扩增子序列变异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而真菌独有ASV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属(如Pedomicrobium, Mycobacterium等)与咖啡植株生长显著相关;与咖啡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能够富集根际土壤中与养分循环(如Bradyrhizobium, Trichoderma, Bryobacter)和抑制植物病原菌(如Trichoderma, Penicillium, Streptomyces)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和对潜在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促使植株健康生长.另外,间作模式下咖啡根际土壤能够富集与氮素循环和芳香化合物降解等功能相关的微生物.综上,咖啡间作槟榔可富集有益功能微生物,调控咖啡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缓解咖啡连作生物障碍.该研究为生产上应用复合栽培模式,助力咖啡绿色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根际土壤微生物 植株健康 土壤生态功能 复合栽培模式 咖啡绿色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