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性能评价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LNL31)活性,开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试LNL31不同稀释倍数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的防效,以及对海南大叶种茶茶树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影响;采用16S r 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微生物菌剂条件下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LNL31稀释液对坏损外担菌ER01、胶孢炭疽菌CG02、尖孢镰刀菌FOC4、柑橘黄单胞杆菌XC01、大肠杆菌DH5α 5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对ER01、CG02和FOC4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9.04%~93.00%。田间施用LNL31 500倍稀释液处理的防病促生作用最显著,与化学药剂吡唑醚菌酯处理相当,LNL31 1000倍稀释液次之。施药后14 d,LNL31 500倍液、1000倍液对茶饼病的防效分别达91.98%和89.17%。LNL31对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促生作用分别达23.14%~36.17%、32.10%~51.38%、27.66%~40.00%和28.88%~36.14%。喷施不同浓度的LNL31后,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增加,主坐标分析(PCo A)结果表明,喷施LNL31对叶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在目分类水平上,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是较占优势的细菌目;在属分类水平上,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是最优势的内生细菌属,其次是1174_901_1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线性判别分析(LEf Se)结果显示,喷施LNL31的处理中具有9~14个指示菌群,而对照指示细菌属只有7个;物种丰度聚类分析表明,喷施LNL31的处理中独有优势属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与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的丰度相似,根瘤菌属与1174_901_12的丰度相似。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呈正相关,与甲基杆菌属、拜叶林克氏菌属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呈负相关;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LNL31处理的好氧菌、生物膜形成、革兰氏阴性菌、耐受压力、可移动元件、兼性厌氧菌丰度增幅达到3.24%~14.78%,潜在致病菌下降5.70%。该研究结果表明,LNL31表现出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能显著改变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为茶饼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 茶饼病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分析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内生菌及腐生菌,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本研究利用LC-MS和GC-MS法测定16株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产量,并通过Ward法聚类分析对不同菌株进行品质类型的分类。结果表明:16株菌株中均能检测到4种植物激素、3种有机酸和5种脂肪酸。植物激素分别为脱落酸(ABA,平均产量125.36μg/kg)、吲哚乙酸(IAA,平均产量40.28μg/kg)、水杨酸(SA,平均产量6.63μg/kg)和茉莉酸(JA,平均产量4.95μg/kg),ABA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激素。有机酸为琥珀酸(平均产量336.04μg/g)、维生素C(Vc,平均产量10.03μg/g)和莽草酸(平均产量0.58μg/g),其中琥珀酸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酸。脂肪酸分别为反亚油酸(平均产量58.99μg/g)、亚麻酸(平均产量28.15μg/g)、硬脂酸(平均产量21.35μg/g)、棕榈酸(平均产量17.07μg/g)和油酸(平均产量15.22μg/g)。利用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累积状况对16株间座壳属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把D. biconispora D43菌株单独归为一个类群,该菌株的ABA(443.86μg/kg)、琥珀酸(1115.98μg/g)、莽草酸(1.21μg/g)和油酸(60.75μg/g)的产量均最高,而反亚油酸产量(7.08μg/g)最低。综合分析认为D. biconispora D43菌株在琥珀酸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潜力。研究结果为间座壳属真菌在食品、化工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间座壳属 植物激素 有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凝固方式对天然橡胶脂肪酸含量及性能的影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酸是天然橡胶(NR)中重要的非胶组分之一。文中通过2种品系(热研73397和IAN873)、3种凝固方式(甲酸凝固、硫酸凝固、自然凝固)和2种标准胶工艺(全乳标准胶工艺(WF)、凝胶标准胶工艺(TSR))制备样品,研究了凝固方式对天然橡胶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探明脂肪酸含量变异性对NR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方式会对非胶组分带来明显影响,其中硫酸凝固方式下样品脂肪酸含量保持效果最佳,而自然凝固方式下样品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在力学性能方面,在WF工艺下,非胶组分的适当降解有利于硫化反应的进行,这对应于自然凝固方式硫化胶具有最高的力学性能,而硫酸凝固的力学性能最低;在TSR工艺下,随熟化时间的延长,自然凝固硫化胶的力学性能降低。相同工艺下,IAN 873品系的重均分子量和凝胶含量均高于热研73397,而经过凝块熟化后甲酸和自然凝固样品的凝胶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硫酸凝固的凝胶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其TSR工艺样品的凝胶含量最低,这说明硫酸凝固阻碍了熟化过程中橡胶分子链发生结构化。

关键词: 天然橡胶 凝固方式 非胶组分 脂肪酸 力学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柱花草种质耐低磷综合评价及低磷响应基因挖掘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等重要过程.柱花草是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其对热带酸性土壤低磷胁迫的适应性表现出基因型差异.本研究对30份柱花草种质进行了耐低磷综合评价分析并挖掘了根系低磷响应基因.结果表明,低磷处理显著抑制了柱花草地上部的生长,然而,低磷促进了根系的生长,且不同柱花草种质耐低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分析表明,不同柱花草种质可分为耐低磷种质(3份)、不耐低磷种质(14份)和中间型种质(13份)三大类型.其中,耐低磷柱花草种质“TF0277”可以通过增加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适应低磷胁迫.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分析挖掘到柱花草“TF0277”根系低磷响应差异表达基因1496个,包括791低磷上调表达和705个低磷下调表达基因.参与磷活化利用、磷吸收和转运以及磷信号调控等相关基因可能在柱花草“TF0277”适应低磷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挖掘耐低磷柱花草种质和低磷响应基因可为培育磷高效柱花草新品种提供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

关键词: 柱花草 低磷胁迫 隶属函数分析 转录组 低磷响应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虫酰胺聚乳酸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农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溴氰虫酰胺农药利用率低和对非靶标生物急性毒性高等问题,制备性能较好的溴氰虫酰胺聚乳酸微胶囊,以期为该药剂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溴氰虫酰胺为芯材,聚乳酸为壁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溴氰虫酰胺聚乳酸微胶囊。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不同芯壁材质量比例、壁材浓度、油水相比例、乳化剪切速度、磁力搅拌速度及搅拌时间对溴氰虫酰胺微胶囊载药量、包封率、粒径的影响,同时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及生物测定对微胶囊的外观形貌、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缓释性能、杀虫活性、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进行性能评价。[结果]各单因素对溴氰虫酰胺微胶囊制备均具有影响,影响主次依次为芯壁材质量比>油水相体积比>乳化剪切速度>聚乳酸浓度>磁力搅拌时间。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为芯壁材质量比1∶2、磁力搅拌时间4 h,聚乳酸质量浓度120 g/L、乳化剪切速度4500 r/min、油水相体积比1∶20。较优工艺制备的微胶囊载药量为(30.78±0.39)%、包封率为(92.34±1.16)%,微囊中位径为(16.89±0.21)μm、跨距为(1.13±0.02)μm。[结论]该方法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光稳定性较好,持效期长,提高了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可为药剂的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溴氰虫酰胺 聚乳酸 微胶囊 溶剂挥发法 性能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海南五指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指山市作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及成因对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完整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指山市为评估单元,选取2001、2005、2010、2015、2021年Landsat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用Sen趋势分析和MK检验分析RSEI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分析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01-2021年五指山市RSEI先下降后上升,RSEI均值从2011年的0.579波动上升到2021年的0.682;2001-2021年五指山市RSEI一般和良等级的占比最大,超过92.27%;RSEI等级为良的区域波动增加,RSEI等级为一般的区域波动减少,这表明五指山市RSEI呈高质量波动式增长。2)空间尺度上,RSEI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集中在低海拔水系周边的乡镇;一般等级主要围绕差和较差等级的周围;良和优等级分布在四周、中东部海拔高地区。RSEI显著改善区域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一致;而显著退化区域则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地区。3)变化趋势上,研究区有92.58%的区域呈增加趋势,显著改善区域有5.93%;RSEI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有7.42%,显著变差的有0.01%;趋势变化显示,21年间五指山市RSEI整体呈变好趋势,但是显著改善区域面积有限,仍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4)驱动因子分析,气温、高程为主的自然因子和生产总值为主的社会因子是2021年五指山市RSE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在单因子中具有最大解释力,气温和高程交互作用对RSEI解释力最高,而降水对五指山市RSEI不具影响力。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五指山 最优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成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花紫珠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有效成分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中草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分析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情况,发掘与有效成分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以期为裸花紫珠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103份裸花紫珠种质资源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变异性分析,并利用14对SSR标记对供试品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lssel 2.1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SSR标记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 裸花紫珠中7种有效成分含量变异丰富,可作为关联分析的理想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K=3时,供试品分为3个亚群,3个亚群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内(61%)。在91个SSR位点成对组合中,不论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D)。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有21个,占全部位点组合的23.08%。D'值主要集中在0.3~0.5和0.5~0.7,占SSR标记全部对数的84.62%,表明所选种质间基因重组概率与突变概率较低。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GLM模型中,发现有11对标记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在MLM模型中,6对标记与4种有效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在GLM和MLM模型中,均检测到CnH305与连翘酯苷B和木犀草苷相关联(P<0.05),CnH155与木犀草苷和毛蕊花糖苷相关联(P<0.01),CnH156、CnH357和CnH205与异毛蕊花糖苷相关联。结论 供试裸花紫珠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5对SSR标记能够很好的关联到药效成分含量,可以为裸花紫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裸花紫珠 SSR标记 群体结构 连翘酯苷B 木犀草苷 毛蕊花糖苷 异毛蕊花糖苷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输华柑橘种苗传带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柑橘种苗传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估其在我国的风险水平,为其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确定境外输华柑橘种苗中可能传带的有害生物259种,包括53种真菌,9种细菌,9种病毒,11种线虫,167种昆虫,1种软体动物,1种杂草,8种螨类(包括蜘蛛)。根据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未分布或分布未广)、官方管制情况、随输华柑橘种苗传带的可能性,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18种,包括真菌4种,细菌7种,病毒4种,线虫2种,昆虫1种。从入境、定殖、扩散可能性、经济影响等方面对以上18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高风险有害生物14种,极高风险有害生物4种。根据有害生物中风险水平最高者作为柑橘种苗的检疫风险,判定输华柑橘种苗的检疫风险为极高。最终确定以上双胞双镰孢(Bisifusarium dimerum)等18种有害生物为输华柑橘种苗中需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 柑橘种苗 有害生物 风险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淹水胁迫和解除胁迫对诺丽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是我国诺丽主产区,夏季台风导致的短期淹水胁迫频发,但目前鲜有诺丽应对短期淹水胁迫和胁迫解除后生理响应研究,且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生长 6 个月的诺丽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连续浸没 15 d的方法模拟短期淹水胁迫,在淹水后第 1、3、7、10、15 天时测定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脯氨酸(Pro)含量、根系活力(TTC)、根系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并于解除胁迫后第 1、7、15 天测定相关指标,在主产区选取淹水和不淹水地块连续 3 a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诺丽受淹水胁迫后生理响应迅速,较不淹水对照处理,淹水第 1 天时叶片 Pn下降,Pro 含量增加,根系中 MDA 含量上升,根系活性下降,POD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这些指标在前 7 d内均变化显著.而 7 d后,除TTC和SOD活性仍显著变化外,其他指标的变化程度趋缓,表明叶片和根系逐步适应淹水胁迫;诺丽生物量根冠比(RSR)在淹水初期保持不变,但在 3 d后显著下降,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诺丽植株短期内即已响应淹水胁迫;胁迫解除后各生理过程逐步恢复,在 15 d时,诺丽光合作用、TTC基本恢复,但MDA等过氧化物含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表明前期胁迫形成的过氧化物其毒害作用短期难以消除.主产区多年多点的产量也表明,短期但频繁的淹水胁迫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降幅在 21.64%~35.21%,这可能与胁迫造成的过氧化物毒害有关.因此,短期淹水胁迫不仅在胁迫期间对诺丽生理过程有较大影响,而且在胁迫解除后其不利影响仍长期存在,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与产量.因此,在种植诺丽时应考虑地势较高且排水较好的地块,并做好排水系统;在易积水种植区,应在 72 h内排走积水,可将影响降至最低.

关键词: 诺丽 淹水胁迫 胁迫解除 生理响应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硫氧还蛋白基因HbTRXo2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作为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在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 RT-PCR 从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克隆了硫氧还蛋白基因 HbTRXo2,该基因编码区长 594 bp,编码 197个氨基酸.预测HbTRXo2 蛋白的分子量为 21.90 kDa,理论等电点为 7.59.蛋白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TRXo2 含有 TRX保守结构域,与其他植物 o型硫氧还蛋白聚在一起,表明该蛋白属于 o型硫氧还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HbTRXo2 基因在橡胶树根、树皮、胶乳、成熟叶、衰老叶、新梢、雌花和雄花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胶乳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同健康橡胶树相比,割面干涸橡胶树树皮和胶乳中HbTRXo2 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在低温、聚乙二醇(PEG)诱导的干旱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甲基紫精(MV)诱导的氧化胁迫处理下,HbTRXo2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该基因参与了橡胶树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为了研究HbTRXo2 在抗逆中的功能,本研究构建其酵母表达载体,并转入酿酒酵母INVSc1 菌株中,获得重组酵母INVSc1(pYES2-HbTRXo2).比较重组酵母INVSc1(pYES2-HbTRXo2)和转空载体对照酵母INVSc1(pYES2)在H2O2、PEG和低温胁迫处理后的存活差异.结果显示,重组酵母INVSc1(pYES2-HbTRXo2)在PEG和H2O2 处理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酵母,而在低温胁迫处理后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酵母,表明转HbTRXo2 基因提高了重组酵母对干旱和氧化胁迫的抗性,但降低了对低温胁迫的抗性.以上研究结果证明,HbTRXo2 在橡胶树产排胶和抗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HbTRXo2 在橡胶树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硫氧还蛋白 橡胶树 基因表达 酵母表达 抗氧化性 非生物逆境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