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剑麻斑马纹病抗病新品种-热麻1号剑麻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发展,目前关于斑马纹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为了培育出剑麻斑马纹病抗病新品种,本研究分别以剑麻斑马纹病抗病品种粤西114和感病品种H.11648为父母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热麻1号剑麻.利用常规方法对热麻1号剑麻叶形、叶色、叶缘刺有无、叶缘刺类型、叶顶刺类型、叶长、叶宽、叶基厚度、顶刺长、顶刺基部宽、株高、花序形状、花轴高、花梗数、花、果实、种子、年展叶数、周期展叶数、生命周期、纤维率等进行分析,采用壁低渗火焰干燥法、流式细胞术结合菌斑接种法对热麻1号剑麻倍性、基因组大小以及对烟草疫霉的抗性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热麻1号剑麻叶片剑形、肉质、刚硬、叶片灰绿,叶面平整有蜡粉,叶顶有1.2~2.0 cm锐刺,叶缘无刺,叶片绕茎呈螺旋状排列上升;叶长约130 cm,叶宽约16 cm,叶基厚度约3.5 cm.株高1.8~2.5m,圆锥形花序,花轴高3~7m,花梗数20~32个,完全花、花黄色、花瓣6枚;蒴果、长圆形、成熟时黑褐色,种子半月形,黑色、纸质;周期展叶360~400片;纤维率约3.5%,纤维长约100 cm;生命周期6~9 a;热麻1号剑麻为四倍体(2X=4n),染色体数目为104~118,2C DNA含量为11.69 pg,对烟草疫霉高度抗病或免疫,有望成为剑麻斑马纹病发病区的先锋品种.


荔枝(桂味、玉荷包)果皮褐变相关因素的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桂味和玉荷包 2 个荔枝品种采后储存过程中果皮褐变引起的成分变化,对其储存过程中果皮的色泽、褐变相关酶活力以及褐变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所测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在 4℃储存条件下,与桂味相比,玉荷包果皮更易褐变,玉荷包储存 3 d时果皮局部便出现明显褐变现象,而桂味则在储存 7 d时才有类似现象.储存期间(0~14 d),2 个荔枝品种果皮褐变均会导致果皮总酚、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减少,果皮的pH均呈上升趋势,且桂味果皮pH的上升幅度低于玉荷包.此外,2 个荔枝品种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玉荷包下降幅度大于桂味;果皮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均略有下降,玉荷包果皮的POD活力约为桂味的 1.33 倍.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总酚、黄酮、PPO和pH 4 个指标与荔枝褐变色度呈显著相关,且 2 个荔枝品种间及褐变过程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有效区分荔枝品种和果皮褐变状态.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抑制荔枝果皮褐变现象的研究,以及荔枝果皮酚类活性物质的提取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CRISPR/Cas9编辑MeHNL基因创制低生氰糖苷木薯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中含有潜在毒性的生氰糖苷,其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且导致加工成本增加.因此,利用生物技术开展低生氰糖苷木薯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木薯醇氰酶基因MeHNL进行了编辑.该基因编码催化生氰糖苷分解的α-羟基腈裂解酶,编辑靶点位于第1个外显子上,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稳定转化获得了27株阳性植株.[结果]测序分析显示,其中 26 个株系被编辑,编辑效率高达 96.3%.编辑类型主要包括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少数为碱基替换和大片段缺失.氰化物检测试剂盒染色和HPLC测定分析表明,编辑株系中的氢氰酸和生氰糖苷含量均显著降低.与非编辑植株相比,编辑植株的叶片细长,暗示了MeHNL可能对木薯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结论]利用CRISPR/Cas9 技术获得了低氰化物的木薯种质,为开展生氰糖苷代谢影响木薯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改性壳聚糖/百里香精油复合涂膜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壳聚糖进行接枝改性,并与百里香精油复合,探究复合涂膜在荔枝贮藏期间的保鲜效果.方法 在活化剂的作用下,对壳聚糖接枝季磷盐和山梨酸,提高其水溶性和抗菌活性,然后与纳米纤维素、百里香精油制备复合膜液,将复合膜液用于荔枝的常温保鲜,对荔枝的 pH、质量损失率、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固形物含量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并与超纯水、咪鲜胺、壳聚糖等对照组进行对比,探究复合涂膜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处理组相比,改性壳聚糖/百里香精油复合涂膜具有较好的阻隔性能,能有效减少荔枝的质量损失,减少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流失量,抑制霉菌的生长与褐变.结论 改性壳聚糖/百里香精油复合涂膜具有保持荔枝质量、延长贮藏货架期的能力,并且涂膜液来源经济,有较高的实用推广性和发展前景,能够实现经济、绿色、高效、持久的保鲜效果.


杀鱼爱德华氏菌质膜蛋白酶HtpX致病作用与受调控研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鱼爱德华氏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病原菌,能够感染鱼类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对全球水产养殖业构成巨大威胁.当前对该菌致病机制的认识仍不清晰.质膜蛋白酶HtpX被认为与蛋白酶FtsH一起参与膜蛋白的质量控制,受包膜应激感应调控因子CpxR调控. FtsH和CpxR在杀鱼爱德华氏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HtpX的作用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htpX敲除株发现,杀鱼爱德华氏菌HtpX与细菌耐高温和妥布霉素等环境压力密切相关,发现HtpX参与了细菌运动性和抗宿主血清作用;致病性实验表明, HtpX在细菌对上皮细胞黏附、巨噬细胞内的存活与增殖以及对宿主全局性毒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发现htpX启动子的活性受CpxR的正调控,并可能依赖于CpxR磷酸化水平.本研究为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质膜蛋白酶HtpX 致病性 调控机制 CpxR


铜绿假单胞菌PaHNHK01的鉴定及其对剑麻烟草疫霉的生防效果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11648 因高产的优点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剑麻栽培品种,但极易受到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的侵染,生产上防治剑麻斑马纹病主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抗病育种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但农业防治费时费力,长期化学防治可能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甚至污染环境,抗病育种难度大且周期长,因此开辟新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为防治剑麻斑马纹病,本研究以烟草疫霉为病原靶标菌,成功分离到 1 株拮抗细菌 PaHNHK01,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PaHNHK01 为假单胞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和离体叶片防效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解有机磷能力、解无机磷能力、固氮能力和产铁能力等,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率为 89.79%.该菌能够有效抑制烟草疫霉菌的菌丝生长,使病原菌出现产孢能力下降、菌丝膨大畸形、分支增多的现象;在离体叶片防效试验中PaHNHK01 对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效果达到 88.62%.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EC50 值为 20.3679 μL/mL,当PaHNHK01 粗提物浓度为 80 μg/mL时,其抑菌率达 89.36%,PaHNHK01 粗提物的EC50 值为 11.9456 μg/mL.此外,菌株PaHNHK01 对 12 种不同植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表明菌株PaHNHK01 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有望开发成为生防产品,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海南橡胶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森林与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 3 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 5 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胶林的 6 个土层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开展研究,分析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 个研究区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均为文昌>东方>琼中,全氮含量为东方>文昌>琼中,土壤碳氮比表现为文昌显著高于琼中和东方(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则文昌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P<0.05).(2)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其中6~1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最高,0~5 a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31~35 a橡胶林土壤全氮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最高.(3)从土层垂直分布看,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磷比及氮磷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差异.(4)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郁闭度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同养殖模式的文昌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文昌鸡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文昌鸡现代集约化生产模式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 2 种养殖模式下的文昌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试验选取 15 000 只健康文昌鸡母雏,育雏期结束后随机分为 2 组,A组采用传统"放养+育肥"养殖模式,B组采用集约化笼养模式,每组设 3 个重复.饲养至 115 日龄时,测定并对比 2 种模式下文昌鸡母鸡生产性能、肌肉品质,并分析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B组的成活率、出栏体重、腹脂率高于A组(P<0.05),耗料增重比低于A组(P<0.05);B组肌肉红度值、天门冬氨酸含量虽然低于A组(P<0.05),但肌肉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A组(P<0.05),肌肉品质总体差别不大.由于人工成本低、鸡成活率和出栏体重高,B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A组,且每只文昌鸡能够增加 6.32 元利润.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集约化笼养模式能够降低文昌鸡生产成本,且对肌肉品质风味影响不大,能大幅度提高养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文昌鸡 传统养殖 集约化笼养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