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籽仁脂肪和蔗糖含量的胚、细胞质、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和蔗糖含量是影响花生品质的重要因素,了解其遗传特性是开展花生品质改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5份脂肪含量和蔗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的花生品系配置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广义遗传模型对籽仁中脂肪和蔗糖含量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主要受胚加性效应控制,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蔗糖含量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生籽仁中脂肪含量和蔗糖含量显著负相关(r=-0.886**),其中以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杂交亲本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高脂肪含量品系18-1951和高蔗糖含量品种冀花甜1号是优良的供体亲本,以其为亲本,分别有利于提高花生籽仁的脂肪和蔗糖含量.


微生物菌剂对金银花生长和品质的调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3种不同微生物菌剂(生物冲施肥、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坤益健100)对金银花生长特性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金银花分别施用3种不同微生物菌剂,测定金银花相关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坤益健100对金银花新稍长度和新生叶数提高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分别提高59.67%和39.20%;生物冲施肥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作用效果最佳,较对照分别提高10.06%、30.41%和22.75%;对金银花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生物冲施肥>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坤益健100,较对照分别增产51.04%、20.39%、9.40%;与对照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后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绿原酸、浸出物含量明显提高,总灰分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微生物菌剂对金银花生长、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显著,综合评价结果为生物冲施肥效果最佳,坤益健100次之.


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11种杀菌剂中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同时选取对两种叶部病害兼具防效的最佳药剂再与中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产品混配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确定该药剂田间施用浓度和增效组合.结果显示,各供试药剂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25%丙环唑EC、25%戊唑醇WP、40%氟硅唑EC、30%氟菌唑WP、12.5%烯唑醇WP在供试各浓度下对2种病菌抑制率均为100%,田间小区药效筛选测定中,25%戊唑醇WP防治效果最好,对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两种叶部病害防效分别为81.07%和72.22%.田间试验中,25%戊唑醇WP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最佳施用浓度为2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59.48%和53.96%.在减量50%情况下防效有所下降,配施氨基寡糖素后,防效可提高37.40百分点和22.98百分点,与最佳施用浓度防效相当,达到了减药增效的作用.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抗逆性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防治因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活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筛选抗逆优良品系对于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昆虫病原线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评价昆虫病原线虫的抗逆性差异及生防潜力,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17个采自不同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高温、低温及干燥环境的抗性.结果显示:Steinernema tielingense LFS65、S.ceratophorum HQA87和S.carpocapsae All线虫对高温的抗性强,40℃处理6 h后,线虫个体死亡率低于10%,显著低于其他线虫品系.将线虫在-5℃低温处理72 h后,Steinernema sp ZLS3和S.carpocapsae All线虫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14%,1.93%);其次是S.feltiae LFS67、S.feltiae JY90和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CWZ1.在抗干燥试验中,抗逆性较好的是Steinernema sp ZLS3、S.carpocapsae All和S.ceratophorum HQA87,在25%甘油溶液中处理72 h后3种线虫个体死亡率低于10%.测试了9个抗逆性较强线虫品系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发现S.ceratophorum HQA87、S.tielingense LFS65、S.feltiae JY-90和S.carpocapsae All处理36 h后,大蜡螟死亡率即可达到100%.可见,筛选出的高抗逆性线虫品系具有较好的田间应用潜力.本研究可为昆虫病原线虫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抗逆性;致病力


谷子SiPRR73基因的光温调控模式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特性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技术从延谷11号谷子中克隆SiPRR73基因,通过系统分析SiPRR73组织表达特异性,对不同光周期处理、不同光温组合处理以及5种非生物胁迫处理的响应特点,揭示光周期、温度对SiPRR73的调控模式及SiPRR73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从延谷11号克隆得到SiPRR73基因2 928 bp的cDNA序列,包含2 283 bp的CDS区,编码760个氨基酸;SiPRR73蛋白与C4家族作物糜子、哈氏黍、高粱、玉米PRR73蛋白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SiPRR73在顶端第2片叶中表达水平最高,在根、茎、穗部表达水平较低。短日照、长日照条件下该基因均表现光照期表达水平高于黑暗期的特点,且整个营养生长期短日照条件下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长日照,SiPRR73受光诱导表达和光周期调控。温度决定SiPRR73表达峰的数目,光周期决定SiPRR73表达峰出现的时间,光周期和温度共同参与了SiPRR73的表达调控。PEG和低温胁迫总体上诱导SiPRR73表达,NaCl在胁迫早期诱导该基因表达,后期总体表现为抑制状态,Fe胁迫则早期抑制该基因表达,后期总体诱导其表达,SiPRR73对ABA胁迫的响应特点接近NaCl。以上研究表明,谷子SiPRR73表达具有光依赖性,光周期和温度以互作模式调控SiPRR73表达,推测SiPRR73参与了谷子对不同光温环境的适应性调节过程,并且在应对干旱、低温、ABA、NaCl、Fe胁迫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盐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高效利用河北低平原区浅层地下咸水资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矿化度(1,2,4,6,8 g/L)灌溉水对土壤盐分分布与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溉水中矿化度的增加,0~20 cm厚度的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同时土壤孔隙率逐渐降低.与淡水处理(1 g/L)相比,矿化度为2 g/L的灌溉水浇灌的麦田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盐分含量未出现明显增加;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株高以及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未呈现明显差异.然而,当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到4 g/L以上时,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盐分含量大幅增加,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籽粒产量出现显著下降,减产主要因素为咸水灌溉导致的冬小麦穗数减少.在该灌溉模式下,推荐冬小麦咸水灌溉的适宜矿化度低于2 g/L.


芽胞杆菌与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叶部微生物群落及霜霉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机制,结合生物学测定与显微表型观察方法分析其对葡萄霜霉病菌及活孢子囊的抑制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对葡萄叶部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葡萄霜霉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对活孢子囊的抑制率为99.05%;两者协同应用对微生物细菌种群有显著影响,枯草芽胞杆菌的优势占位作用明显;但对微生物真菌种群无显著影响;两者协同应用造成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度增加至90.59%,对跨膜电位的抑制率为94.29%,呼吸链酶复合物I~V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56.39%、22.47%、47.90%、60.52%和90.91%,说明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在受到明显损伤和出现代谢功能障碍的同时,呼吸链酶活性明显被抑制,从而导致葡萄霜霉菌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受阻.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时主要通过促进枯草芽胞杆菌竞争占位和增强对霜霉菌线粒体功能的破坏作用达到预防与治疗葡萄霜霉病的目的.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葡萄霜霉菌 协同作用 微生物种群 线粒体功能 机制


饲用小黑麦青贮对湖羊血浆指标、瘤胃形态及发酵参数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比例饲用小黑麦青贮对湖羊血浆指标、瘤胃形态及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60只体重[(20.37±1.93)kg]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羊,每只羊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用10%(T1组)、20%(T2组)和30%(T3组)的饲用小黑麦青贮替换部分粗饲料(玉米青贮和花生秧).4组饲粮等能等氮,精粗比为70∶30.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T2组湖羊血浆β-羟丁酸(BHB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T1组(P<0.05),T3组血浆BHBA含量显著高于T1组(P<0.05);T2组和T3组血浆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血浆肌酐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2组湖羊血浆瘦素和脂联素含量显著高于T1组(P<0.05).3)各组湖羊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肌层厚度、黏膜层厚度和固有层厚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T3组湖羊瘤胃pH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1组(P<0.05);T3组瘤胃丙酸含量显著低于T1组(P<0.05),乙丙比值显著高于T1组(P<0.05);试验组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湖羊羔羊饲粮中添加饲用小黑麦青贮对其血浆指标以及瘤胃形态无不良影响,其中10%添加比例能改善湖羊瘤胃发酵性能,建议在肉羊生产上饲用小黑麦青贮指导添加比例为10%.
关键词: 小黑麦青贮 湖羊 血浆指标 瘤胃形态 瘤胃发酵参数


土壤肥力差异对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评价区域土壤基础肥力差异、明确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农田土壤培肥和优化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5—2013年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开展的967组“3414”夏玉米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了河北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基础地力差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高于低平原,速效钾含量略低于低平原;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6133 kg/hm2,高于低平原的581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1.2%和69.0%;山前平原在不施肥条件下获得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最小值分别为14.9 g/kg、1.07 g/kg、19.1 mg/kg和127 mg/kg,低平原则为16.0 g/kg、0.76 g/kg、18.8 mg/kg和106 mg/kg。影响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38.6%和24.8%;影响低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45.0%和32.2%。本研究表明,山前平原土壤培肥要以稳定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为主攻方向,低平原则要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为目标。
关键词: 基础地力 土壤培肥 边界线分析 冀中南平原 夏玉米


微喷带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宜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模式,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在同一试验地重点分析了微灌方式下冬小麦研究对小麦植株成穗比例、穗部变异、产量及耗水特征影响,设置了5个微灌处理试验,“限水稳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1、T2处理);“节水高产”模式设2个灌水处理(分别为T3、T4处理)。T5处理为微灌模式下足水处理和1个畦灌对照处理T6。结果表明:微灌模式处理小麦成1穗组比例、2穗组比例高于传统畦灌,成3穗组、4穗组比例显著低于传统畦灌;微灌模式增加了小麦植株成1、2穗能力,单穗质量整齐度明显高于畦灌模式;2014—2015年,T3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T4处理,二者产量略高于畦灌对照和T5处理,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略高于T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畦灌模式增加23.0%。2015—2016年,小麦产量T6>T5>T3>T4>T2>T1,其中T6显著高于T1、T2处理,较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以T3处理最高,较畦灌增加40.3%,综合考虑节本增效、节水生态方面,微喷带灌溉模式下春灌2水的灌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为最佳灌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