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旱地苹果园高垄覆膜集雨保墒技术

农村百事通 2012

摘要:干旱少雨是制约黄土高原苹果园优质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地苹果园高垄覆膜集雨保墒技术经过4年来的实地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操作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电灌区主要问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甘肃农业科技 2012

摘要: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间套作种植后,玉米和油葵植株矮化或弱化,主要产量要素降低;胡麻、豌豆与玉米间作可改善经济性状,而与油葵间作则相反.玉米与胡麻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玉米与豌豆间作.

关键词: 间套作 土地当量比 生产优势度 系统稳定性 兴电灌区 Intercmpping pattern Land equivalent ratio Production dominance System stability Xingdian irrigation are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改良

甘肃农业科技 2012

摘要:选择2种简化的棉花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进行适当精简改良后与传统CTAB提取法进行实验对比的结果显示,改良SDS-CTAB法所提DNA得率较高,纯度好,但其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改良CTAB法操作更加简捷,但DNA得率相对较低,所得DNA溶液浑浊度较高。相对于传统的CTAB提取法,两种改良方法都能够更加快捷的得到足量且纯净的基因组DNA,完全能够满足转基因后代PCR筛选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棉花 基因组 DNA SDS法 CTAB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规模转基因彩色棉花后代筛选方法研究

中国棉花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验证田间卡那霉素筛选与PCR分子鉴定相结合作为大规模转基因棉花后代筛选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以该方法对转基因棉花不同品种的T1至T3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卡那霉素抗性表现有差异,在确定卡那霉素筛选最佳条件后,陇棉2号经过5.0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0~3d观察期;BC05经过5.0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0~4d观察期;陇绿棉3号经过3.0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0~5d观察期,可以明显识别植株是否对卡那霉素有抗性。此法快速筛选的820株阳性植株中,PCR分子鉴定有14株呈假阳性,164株具备外源目的基因,卡那霉素筛选的准确率为20%。因此,田间卡那霉素筛选是一种快速的棉花转基因后代筛选方法,但可靠性不足,如结合目的基因PCR分子鉴定,则是一种大规模转基因棉花后代群体筛选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大规模筛选 PCR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新品种'醉人香'的选育

北方果树 2012

摘要:'醉人香'葡萄品种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于1985年以'巨峰'为母本,'卡氏玫瑰'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后代幼胚经试管培养获得杂种植株.经过移栽成活.1993年开始正常结果,其中1个株系表现优良,具有香气特殊、品质优等特点,被选定为优良株系,代号85-1-23.随后进行苗木扩繁,

关键词: 葡萄品种 新品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选育 优良株系 杂种植株 试管培养 杂种后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旧膜再利用方式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地膜覆盖后旧膜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探讨旧膜再利用后旱地胡麻的增产机理,在大田环境下,比较了旧膜直播(T1)、旧膜覆土直播(T2)、旧膜秸秆双重覆盖播种(T3)、春天揭旧膜覆新膜播种(T4)、秋后整地覆新膜春天播种(T5)及露地播种(T6,CK)6种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土壤水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地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旧膜继续留至翌年,仍具有一定的保墒和增温效应,光合面积和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量增加。不同旧膜再利用方式的保墒效果主要表现在胡麻现蕾期前,保证了胡麻全苗、壮苗,叶面积对旧膜再利用方式的响应基本与之一致,各处理均高于CK,且以T4处理均在枞形期及现蕾期效果最优,而开花期以T5处理居高。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T4处理较高,而生育后期T5处理居高。T4和T5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及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CK,降低了干物质在主茎+分枝+果壳中的分配比例,T1、T2、T3介于T4和T5之间。籽粒产量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4最高,达1 509.52 kg.hm 2,其余依次为T5、T1、T2、T3和T6,分别为1 370.77 kg.hm 2、1 171.84 kg.hm 2、1 158.47 kg.hm 2、1 011.36 kg.hm 2和620.52 kg.hm 2;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应各处理分别比CK增加153.63%(T4)、129.82%(T5)、97.49%(T1)、85.71%(T2)和64.41%(T3)。说明春天揭旧膜覆新膜播种方式是兼顾保水高产的最优胡麻耕作方式,适宜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旧膜 再利用方式 胡麻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2)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的重要入侵害虫,常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现已传入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对我国全国苹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批准设立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郑州果树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以及相关省区植保部门等16单位参加。本文对该项目执行3年中在苹果蠹蛾关键生物学特性、实用监测和防治技术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详细情况可通过苹果蠹蛾信息网(www.codlingmoth.net)获得。

关键词: 苹果蠹蛾 监测 防治 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

张掖试验场苹果蠹蛾防治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甘肃农业 2012

摘要:苹果蠹蛾是世界众多国家所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苹果、梨、杏、桃、沙果等水果,可通过果品和苗木运输远距离传播。2005年传入甘州区后,呈现了扩散传播速度加快、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仅2006年对试验站果品产业造成了近16.8万元的经济损失,苹果蠹蛾危害的加剧,不仅给试验场果品产业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品种陇鉴9821抗条锈遗传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CSCD

摘要:冬小麦品种陇鉴9821是以甘肃陇南感病生产品种洮157为受体,以高粱总体DNA为供体系统选育而成,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条锈性。本文对陇鉴9821抗条锈性及其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得出,陇鉴9821对供试菌系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不同,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显示对CYR29和CYR33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病性鉴定和抗谱比较分析,认为陇鉴9821对CYR29和CYR33表现显性抗病性的基因是2对不同的抗条锈病基因,其中1对来自洮157。陇鉴9821可作为生产品种及抗源材料在生产上利用。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陇鉴9821 条锈病 遗传分析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2

摘要: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关键词: 春小麦 大豆 玉米 连作 轮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