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昌黎地区红地球葡萄小棚架独龙干整形修剪技术
《河北果树 》 2014
摘要:红地球葡萄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优质晚熟鲜食品种,2011年全国栽培面积已超过7万hm2,是我国鲜食葡萄中仅次于巨峰的第二大主栽品种,在我国鲜食葡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昌黎位于北纬39°25'~39°47',土壤为褐土,通透性好;气候温和,年日照时数为2 809 h,年平均气温为11.3℃,≥10℃的积温3 814℃,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86 d;年降雨量550~770 mm,主要分布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昌黎地区1990年引入红地球葡萄,主要采用小棚架独龙干整形,主蔓总长一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野生白鲜皮3种药用成分含量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了科学评价东北地区野生白鲜皮的药材质量,以产自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和辽宁4个省域8个地区的野生白鲜皮为试验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白鲜皮中梣酮、黄柏酮和白鲜碱3种药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参试药材样品的梣酮和黄柏酮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但白鲜碱含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不大,其中吉林梅河口药材样品的梣酮、黄柏酮和白鲜碱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226 1%、0.612 9%和0.032 3%。东北地区野生白鲜皮的药材质量普遍较好,其中吉林梅河口所产药材质量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总体上都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大;处理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明显,灌溉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电导率愈大,棉花生育期结束后,降雨对各处理盐分的淋洗率介于29.40%~40.40%。土壤水分和盐分剖面分布受制于土壤质地、降雨和棉花蒸发蒸腾耗水;干旱时期,土壤干燥,盐分表聚,湿润时期与之相反。棉花成苗率、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和霜前花率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籽棉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S3和S4,其中,S4与S1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通过改变马克隆值对纤维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S4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咸水灌溉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途径模型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MAPK超家族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多重序列比对及保守位点分析,构建玉米大斑病菌中的MAPK级联途径模型,为深入研究该植物病原菌中MAPK级联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HMMER 3.0软件搜索基因组,鉴定并获得MAPK超家族成员序列、基因组定位信息;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GSDS工具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利用ClustalX、MEME工具分析MAPK蛋白激酶区的保守性及保守位点。【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发现了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将MAPK分为Kss1/Fus3、Slt2、Hog1及Ime2 4类;MAPKK分为Pbs2、Ste7及Mkk1 3类;MAPKKK分为Ste11、Bck1及Ssk2 3类。基因组定位及基因结构分析表明,MAPK超家族散布在基因组中,且MAPK基因的结构最为复杂多样,MAPKK次之,MAPKKK结构最简单。多重序列比对与保守位点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激酶结构域均高度保守,其中MAPK具有保守的"-TxY-"磷酸化位点,MAPKK含有保守的"-SD[V/I]WS-"磷酸化位点,MAPKKK含有"-G[S/T][V/P][F/M][W/Y]M[A/S]PEV-"特异性保守位点。【结论】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包括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及多重序列比对和保守位点分析,在玉米大斑病菌中构建了Fus3/Kss1-homolog、Slt2-homolog、Hog1-homolog和Ime2-homolog4条MAPK级联途径,其中Ime2 homolog为一条新发现的MAPK级联途径。该信息为深入解析植物病原真菌MAPK超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MAPK基因超家族 系统进化 保守基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组成与分布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对河北大豆产区13个县(区)市28个采样点采集的273份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样进行了生物纯化,最终共获得67个分离物,经ELISA和RT-PCR检测确认其中56个为SMV分离物。利用全国统一的SMV鉴别体系将这些分离物归为9个株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河北地区SMV株系组成和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SC7和SC11仍为流行株系;SC8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检测到SC12、SC13和SC15;发现SC1、SC3和SC18共3个新株系。今后应对SC3株系的发展动态予以密切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