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黄瓜穴盘育苗株型化学调控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采用基质表面喷施(即1次)、基质表面喷施+子叶展平时刚露心时叶面喷施(2次)及浸种3种处理方式,研究缩节胺、矮壮素、多效唑、乙烯利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处理对夏季黄瓜幼苗生物学性状、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PC400mg/kg(2次)、PP33320 mg/kg(1次)、CCC 400 mg/kg(2次)、浸种CEPA5000 mg/kg 4种处理组合下胚轴相对对照明显缩短,有效控制了夏季黄瓜秧苗徒长。壮苗指数增加,根系活力提高,增加了干物质向根系的分配率,提高了秧苗质量。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抗病相关酶PPO、POD、CAT活性增强,脯氨酸含量增加,增强了黄瓜的抗逆(病)性。

关键词: 黄瓜 植物生长调节剂 穴盘苗 调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阶段盐分胁迫对棉花生长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生育阶段盐分胁迫下棉花的水分调节机制,采用筒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NaCl)灌溉对不同生育阶段棉花"冀棉616"生长指标和一些水分生理指标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4 g·L-1后就会抑制棉花营养生长,但较少影响生殖生长(蕾期和花铃期);盐分胁迫没有影响棉花蕾期生育进程,但推迟了苗期生育进程,并有促进提前吐絮的作用;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不同生育阶段棉花叶片的气孔阻力均呈递增趋势,而叶绿素相对含量在苗期时呈递增趋势、蕾期时呈先增后减趋势、花铃期呈递减趋势;盐分胁迫显著增大了调查时期内除叶片以外所有器官的干鲜比,而叶片干鲜比基本稳定;盐胁迫下,棉花具有优先供给叶片水分和降低叶片蒸腾耗水的水分调节机制。

关键词: 咸水 灌溉 棉花 生长指标 干鲜比

麦套春棉粮棉双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1技术概述麦套春棉技术将传统春棉一年一熟改为小麦、棉花一年两熟,充分利用棉田冬春空闲期的光热资源,以及小麦、棉花套作形成的边行优势,实现棉花与小麦的双高产。选用早熟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与棉花品种相配套,10月下旬播种小麦时预留棉行,4月下旬套种中早熟棉花品种,突出"双早"技术核心,小麦要早收、棉花要早熟,协调好小麦与棉花的茬口衔接、共生期,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提高机械化程度。2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线虫的葡萄砧木新品种8909-05介绍

河北果树 2014

摘要:线虫是葡萄主要害虫之一,对葡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然而,葡萄种植者为了更快地获得经济回报,很少采用休耕和轮作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施用杀线虫剂和熏蒸消毒剂的方法防治线虫,但这些方法易使线虫产生抗药性,同时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利用砧木解决线虫危害成为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是当前砧木育种多以培育抗葡萄根瘤蚜的品种为目标,对培育抗线虫砧木的工作开展较少。由USDA/Fresno发布的Freedom和Harmony两个葡萄砧木品种,虽然对线虫具有抗性,然而不抗葡萄根瘤蚜。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水)。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kg·hm-2。【结果】在供水量较高和较适宜的条件下(年供水量大于609.5 mm),水分不是氮肥肥效发挥的限制因素,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供水量较低的条件下,肥效受较大抑制,供水对产量贡献较大。供水量和施氮量有明显的耦合效应,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冬小麦分别为134.8和126.4kg·hm-2、夏玉米分别为176.8和127.2 kg·hm-2。限水和适水下单季施氮量分别为300和240 kg·hm-2时,地上部总氮量达较高值,但限水和适水下夏玉米和限水下冬小麦氮量超过60 kg·hm-2、适水下冬小麦施氮量超过120 kg·hm-2时,秸秆残留氮素明显增加,对籽粒氮的贡献变小。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随年度推移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小麦季施氮量60 kg·hm-2处理随年份增加降低尤为迅速。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量限水240 kg·hm-2、适水120 kg·hm-2就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降低。【结论】限水条件下水是限制氮肥肥效发挥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水分条件可更有效的提高氮肥肥效,因此在干旱年型应降低施氮量。中高产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311.6和253.6 kg·hm-2,此时最佳产量可分别达16 127.5和17 272.9 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不同时期育成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大豆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1983~2011年育成审定的4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3年产量试验,分析了不同育种阶段品种产量与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1983~1985年育成品种产量在2 000~2 500kg·hm-2,1989~2004年育成品种产量在3 000~3 500 kg·hm-2,2004~2011年育成品种产量在3 500~4 500kg·hm-2,2004~2011年育成品种的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显著高于1983~1985年育成品种,增长率分别为44.34%和14.70%;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节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荚粒性状、品质性状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是决定产量最重要的因子,其次是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育种进程中,产量、株高、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的改良潜力较大,而蛋白含量的改良潜力较小,株高(93.58%)、主茎节数(89.68%)和百粒重(86.49%)的广义遗传力很高(85%以上),其余性状的遗传力在65%以下,建议选育过程中对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进行早代选择。因此,适当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粒重是河北省育种方向之一;但在主抓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因子同时,应协调与主要因子相关的性状。

关键词: 河北省 不同年份 大豆 育成品种 产量构成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林保水剂在苹果苗栽植上的应用效果

北方果树 2014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与市售保水剂相比较,研究"富思德"农林保水剂对苹果苗移栽成活率、生物量、SPAD值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思德"农林保水剂比市售保水剂在提高苗木成活率,增加苗木生物量,提高叶绿素含量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富思德"农林保水剂比对照和市售保水剂移栽成活率分别提高15.56%~16.67%和3.34%~4.45%;每米叶片数分别增加12.75%~14.71%和5.72%~7.14%;SPAD值分别增加8.57%~14.92%和2.17%~8.15%。"富思德"农林保水剂和市售保水剂分别比对照的土壤水分含量增加23.86%~44.16%和42.64%。

关键词: “富思德”农林保水剂 苹果苗移栽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象、生态因素对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澄清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与气象因素、田间生态环境的关系,2011~2013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系统监测,在田间对其主害代幼虫发生为害系统调查,并结合当地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收获至玉米被害期,高温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持续时间越长、高温强度越大、出现时间越早、影响越大;降雨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但是强降雨对其不利。综合黄淮海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贴茬播种并灌溉造墒的适宜生态环境是造成二点委夜蛾群体积累和暴发为害的重要因素。田间调查中还发现,在二点委夜蛾为害期,田间湿度大,但不积水,有利于该虫在田间取食潮湿或腐烂的麦秸,而田间干旱时,麦秸干燥,幼虫难以取食,反而更趋于寻找玉米幼苗钻蛀,玉米被害更加严重。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发生为害 温度 降雨量 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物安全观下黑龙港地区节水农业的可持续研究

南方农业 2014

摘要:借鉴食物安全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水资源利用现状、种植业结构的布局、饲料用粮的压力、从业劳动者的素质、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影响黑龙港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构建以食物安全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农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港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食物安全 节水农业 可持续研究 河北省黑龙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了明确冬小麦生产上合理的施氮量,2012~2013年在河北省南部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某农户地块,进行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设施氮量0(CK)、120、180、240和300 kg/hm2计5个处理,其中50%作底肥、50%在拔节期追施,测定了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冬小麦生育期群体数量、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进行了施氮量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小麦成穗率无显著性差异,施氮量为180~240 kg/hm2时可满足构建合理群体的需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千粒重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穗粒数无明显变化,最终产量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本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式方程为y=-0.026 8x2+9.037 1x+6 114.7,施氮量对产量呈报酬递减型,当施氮量为168.6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此时小麦产量为6876.5 kg/hm2。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群体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