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近缘种Ipomoea trifida (Kunth) G.Don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及PCR筛选体系建立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对甘薯近缘种I.trifida的基因组文库进行了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法测定I.trifida(2x,编号DLP4597)基因组大小为531.699 Mb。以叶片为材料采用包埋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物理剪切进行基因组DNA片段化并进行末端平滑化和磷酸化处理,脉冲场电泳回收33~48 kb的DNA片段,然后连接到Fosmid载体pCC1FOS(Epicentre)上,包装转化大肠杆菌EPI300,构建了I.trifida的基因组Fosmid文库,该文库包含101 952个单克隆,保存于1 062个96孔培养板中,平均插入片段35 kb,覆盖基因组约6.7倍,理论上任意片段筛出率达到99.88%。以20个96孔板为一组构建三维PCR筛选体系,共分为53个组(第53组包含22个96孔板),每组包含1个超级池,20个板池,12个列池,8个行池,理论上最多通过93个PCR反应即可筛选到1个阳性单克隆。随机选择来自I.trifida的10个基因进行文库克隆筛选,平均阳性克隆数为8.2个,最少阳性克隆数为3个,最多为16个。
关键词: 甘薯近缘野生种 基因组 Fosmid文库 文库筛选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中后期 防好病虫害
《农药市场信息 》 2014
摘要:目前正值雨季,河北省北部春谷区的谷子将进入抽穗期,夏谷区的谷子已开始拔节,也是谷子病虫害高发期。这一时期,危害谷子的病虫害种类和症状多样,农民朋友难以掌握,更不知道怎么防治,而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期,等危害重时再用药为时已晚。因此,必须了解谷子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法,以对症用药,确保谷子丰产。一、病虫害种类病害:主要是谷瘟病、白发病和褐条病,部分地区纹枯病近几年有加重趋势。其中谷瘟病是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国性的重要病害,必须做好防治工作。田间湿度大为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现代农村科技 》 2014
摘要:葡萄霜霉病是第一大葡萄病害,在春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早落、早衰,影响树势和营养贮藏。随着霜霉病的不断蔓延发展,霜霉病早发成为葡萄霜霉病的一个新特点,侵染花序和幼果,霜霉病发病扩散迅速,防治不力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中与杀虫剂靶标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了解二点委夜蛾中与杀虫剂靶标和代谢抗性相关的基因信息及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变化,以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测序结果为依据,通过筛选和蛋白质注释分析,分别获得与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NADH脱氢酶、羧酸酯酶、烟碱型乙酰胆碱、超氧化物歧化酶、Na+通道、过氧化氢酶、乙酰胆碱酯酶相关的基因序列184、39、29、21、19、9、8、7、5个。其中,表达量发生变化的基因多在幼虫中上调表达,上调表达基因共88个。注释结果显示,上述上调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棉贪夜蛾、棉铃虫、家蚕蛾和甘蓝夜蛾等鳞翅目昆虫的相关序列匹配度较高。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杀虫剂靶标相关基因 代谢相关基因 细胞色素P450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 抗病虫棉花杂交种冀棉3536的选育及其特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培育高产稳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种,解决广大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逐年严重发生、棉花产量低等突出问题,探讨培育高产稳产品种的新思路。利用杂交方法,将海岛棉的优良性状转育到陆地棉中,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母本南36,转育抗虫基因培育抗虫棉父本南21;配制、鉴定筛选优势组合(南36×南21)F1即冀棉3536,200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棉3536高产稳产,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综合性状优良。其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于不孕籽数量少,铃重高且稳定。冀棉3536的育成,为不孕籽性状列入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性状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玉米田杂草群落消长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连续免耕对玉米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倒置"W"取样法调查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田杂草种类和数量,用生测法测杂草鲜重,玉米成熟后测产。结果表明:免耕覆盖麦秸和免耕玉米田的杂草种类由12种增加到13种,旋耕玉米田杂草种群构成没有变化,有11种杂草。免耕覆盖麦秸1~5年,其玉米田杂草数量比旋耕田少,6~7年,二者杂草数量差异不大;免耕1~4年,免耕玉米田的杂草数量与旋耕田相比互有消长,从第5年开始免耕田杂草数量一直比旋耕田多;免耕覆盖麦秸的玉米田牛筋草所占比率明显降低,而马唐所占比率呈增加趋势。连续免耕3年后,免耕覆盖和免耕田玉米产量均下降,前者的降低幅度低于后者。免耕覆盖麦秸能减少玉米田杂草发生数量,而随免耕年限的延长抑制效果下降;免耕年限越长玉米田杂草发生越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双尾法定位大豆水溶性蛋白QTL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水溶性蛋白是大豆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大豆品质及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以高水溶性蛋白含量(38.70±1.32)%的冀豆12和正常水溶性蛋白含量(32.40±1.08)%的黑豆(ZDD03651)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88个家系的F8、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双尾法在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对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年中重组自交家系群体表型均呈现正态性超双亲分离,在30%,20%,10%这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共检测到大豆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相关的QTL 23个,分布在A1、A2、C2、D1b、D2、E、F、H、I、K、L、M和O等13个连锁群中,其中13个QTL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2年中在10%的选择压力下同时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qSPC-6-1和qSPC-8-1。其中qSPC-6-1的连锁标记为Sat_062,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9.66%,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qSPC-8-1的连锁标记为Satt177,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7.98%,增效基因来自于黑豆。该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分子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