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播对青绿苔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 2016
摘要:采用1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及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等3种草坪草和青绿苔草(Carex leucochlora)进行混播成坪研究,筛选出适合与青绿苔草混播的草种,达到成坪目的。青绿苔草播种量设计为5 g/m~2和10 g/m~2,按3∶1、6∶1、10∶1的质量比混入草坪草种子。结果表明:混播冷季型草坪草后,青绿苔草播种量为5 g/m~2处理的株高明显优于10 g/m~2播种量;青绿苔草与多年生黑麦草5 g/m~2混播时根长明显优于其他处理。


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测量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穗长和小穗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是育种家非常关心的两个穗部形态参数。为快速测量这两个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测量方法,首先采用形态学处理算法去除麦芒得到麦穗主部图像,然后采用拟合麦穗主部中心曲线的方法来计算麦穗长度,最后采用将曲线穿过小穗区域并统计灰度差异的方法计算小穗数。针对4个品种的50个麦穗进行测量试验,以验证算法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穗长和小穗数同步提取算法不仅适用于较直立的麦穗,而且适用于弯曲的麦穗;和人工用直尺沿穗身测量穗长的方法相比,本文穗长提取算法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47cm,相对误差为3.95%;和人眼计数测量小穗数的方法相比,本文小穗数提取算法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6(≈2),相对误差为7.89%,能有效同步测量穗长和小穗数。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穗长 小穗数 同步测量 形态学处理 曲线拟合


科技进步增产的“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的验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6
摘要: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科技进步增产的"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定义了用相邻10年平均单产之差表示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及其趋势,结论是科技进步是单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力;(2)分别定义了用每年单产与5、10、20年平均单产对比关系的概率作为短、中、长期单产稳定性的指标;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稳定性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3)就全国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科技进步增产加速的时间越早;发达地区单产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下降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初期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面积大量增加,回升原因是科技进步持续作用于中、低产田而使其单产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粮食增产 多年平均产量移动模型 验证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八十五 设施蔬菜农渔光伏互补调控系统设计
《农业工程技术 》 2016
摘要:背景光伏组件背景"农渔光伏互补"是在温室棚顶利用太阳能发电,温室内进行蔬菜生产及渔业养殖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建设棚顶以及地面空闲空间的光伏工程实现清洁能源发电,最终将电能并入国家电网或为周边电力不便的荒山林地农业项目提供能源,同时在温室内将光伏科技与现代化农业和循环养殖业密切有机结合。发展现代化高效农


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智慧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科技创新导报 》 2016
摘要:研究和建立农作物生长感知与智慧管理技术对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研究以小麦、水稻、冬枣、苹果的安全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如下研究:(1)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实时感知模型与品质指标预测模型;(2)集成研制农作物生长及环境感知节点;(3)研发农作物生长及环境感知传感器网关;(4)构建农作物生长及环境感知设备智能管理系统;(5)建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精确诊断与调控模型;(6)集成构建基于实时感知信息的农作物生产智慧管理系统;(7)开展农作物生长感知及智慧管理技术的组装测试与示范应用。通过该课题的实施,预期将提升水稻、小麦、冬枣、苹果等的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建立上述农产品生产全程动态感知与智慧管理关键技术。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八十四 2BPZ-300型大粒种子穴盘育苗精准播种机的研制及测试
《农业工程技术 》 2016
摘要:大粒种子穴盘育苗播种装置包括机架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排种器、播种驱动机构、输送带、输送驱动机构和控制器。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播种的单粒率达到96.5%,三次重复测试其漏播率为2.1%,重播率为1.4%,控制精度和性能优越。针对72穴穴盘作业的生产效率可达140盘/h。


产后不同时间进行子宫冲洗对子宫炎患牛发情率的影响
《当代畜牧 》 2016
摘要:奶牛产后不发情或发情延迟是制约奶牛场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子宫炎症。目前使用的提高发情率的措施效果欠佳。笔者对107头被诊断为子宫炎的奶牛进行子宫冲洗,并于产后14 d~55 d和产后60 d对发情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后14 d~55 d的患牛子宫冲洗后3个月内发情率明显好于产后60 d冲洗的,分别为70.88%和46.67%,二者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研究表明,产后冲洗时间与发情率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及时发现子宫炎,尽早处理,能收到很好治疗效果,减少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