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512条记录
新疆奇台地区甜菜种植模式发展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糖料 2014

摘要:总结分析了新疆奇台糖区十多年来甜菜种植模式,可分为露地直播栽培模式、开沟起垄人工点播栽培模式、地膜覆盖栽培模式。2009—2013年地膜覆盖栽培模式较1999—2003年露地直播栽培模式平均产量增加了23.85t/hm2,产量提高了84.6%。

关键词: 甜菜 栽培模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新稻42号的选育及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摘要:新稻42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和伊犁禾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育成的中晚熟粳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食香味佳、抗逆性强等特点。该文介绍了新稻4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新稻42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超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棉花早衰现象调查及其原因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正常棉株与早衰棉株根系活力、营养状况及其土壤养分情况,明确新疆棉花发生早衰的原因,为防治棉花早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早衰棉田进行田间调查、多点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植株而言,重度早衰植株叶绿素含量(SPAD值)、根系活力分别降低53.3%和77.4%,植株吸收氮、磷、钾量分别降低2.8、2.1和1.1倍。早衰植株单株结铃数远低于正常植株,其产量仅为正常棉株产量的52.2%。【结论】根系活力下降使得棉花氮、磷、钾吸收量显著降低是导致棉花早衰、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棉花 早衰 SPAD值 根系活力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DC模型模拟干旱区农田有机碳的变化趋势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碳变化趋势以及农田的固碳效率。【方法】选择国家灰漠土长期肥力监测试验中的5种处理(hNPKM,NPKM,NPKS、NPK、CK),采用DNDC模型对土壤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150年(2010~216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固碳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性,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施肥时间之间符合抛物线方程,其中施用连续高量有机肥处理130 a后,土壤有机碳将达到极大值108.35 g/kg,固碳速率为52.95%;施用常量有机肥128 a,有机碳达到极大值63.86 g/kg,固碳速率为28.41%;秸秆还田处理121年后有机碳达到极大值19.14 g/kg,固碳速率为7.70%;施用化肥145 a,土壤有机碳达极大值17.54 g/kg,固碳效率为6.18%;而CK处理土壤有机碳逐年减少,仅为5.74 k/kg,比试验初始有机碳值降低3.08 g/kg。【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碳的固碳速率最高,化肥平衡施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也具有固碳效果,但固碳速率小于化肥有机肥配施,而不施肥土壤有机碳逐渐减少,因此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的双赢。

关键词: DNDC模型 农田有机碳 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养分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进行大田试验和变量施肥,研究不同处理下红枣产量变化。【结果】间作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红枣产量增加;相对于清耕处理,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结论】枣园间作棉花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但在成龄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因此要协调好二者关系,适时调整栽培措施。

关键词: 红枣 间作 棉花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翻耕作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播前不同翻耕深度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针对典型的连作滴灌棉田,于播前设置20、40和60 cm的3个不同深度翻耕处理,于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壤剖面的上述内容,研究其变化。(1)土壤容重随翻耕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表层土壤容重降幅大于深层土壤容重;(2)3种深翻处理下土壤剖面含水率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随翻耕深度增加,0~20 cm土壤含水率呈上升趋势,20~40 cm土壤含水率变幅不大,40~60 cm土壤含水率则显著下降;(3)灌水后,深翻20 cm的土壤含盐量为0~20 cm>20~40 cm>40~60 cm,但随翻耕深度的增加,0~20 cm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20~40 m和40~60 cm的土壤含盐量迅速上升趋势,至深翻60 cm时,土壤含盐量则为40~60 cm>20~40 cm>0~20 cm。对连作滴灌棉田播前进行60 cm的超常深翻,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提高0~2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含盐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关键词: 翻耕深度 含水率 含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ater-Bi和PBS可生物降解膜降解特征及对加工番茄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Mater-Bi可生物降解地膜和自制PBS完全生物降解膜为试材,通过覆膜和填埋试验探讨2种可生物降解膜在加工番茄农田中的降解特征和应用效果,以实现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膜解决新疆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结果表明:Mater-Bi膜降解诱导期为45d左右,PBS诱导期为30d,在农田填埋90d后,Mater-Bi的重量降解率为96.3%,PBS膜降解率为44.45%,二者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性好;2种降解膜局部降解后,膜下0~25cm各土层的地温均小于普通膜,以Mater-Bi黑色降解膜温度最低;2种降解膜提高了加工番茄的成熟度和单株果数,但单果重和产量降低,Mater-Bi膜处理产量降低2.16%,PBS膜处理减产7.08%,如果配套适宜的栽培措施并延长降解诱导期,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膜 降解性 地温 加工番茄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农业研究

科技资讯 201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将通过解读循环经济,并且将其联系农业发展,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生态农业进行探讨。提出生态农业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可持续 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改良措施下新疆重度盐渍土壤盐分变化与脱盐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盐渍化土壤不同改良措施的治理效果,以新疆新开垦的重度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盐+农业改良措施、暗管排盐+农业改良措施、化学改良+农业改良措施和天然对照区,通过3 a的试验研究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与不同改良措施脱盐效果。结果表明:人为灌溉、农田蒸散量、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生育期灌水对耕层土壤盐分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871。整个改良过程中农业改良措施处理表层和底层盐分含量较高,根区隔盐处理盐分表聚现象明显,暗管排盐、化学改良处理均表现出底层盐分明显高于表层。从各处理3a的脱盐效果来看,第1年脱盐效果均不理想,第2年脱盐率显著提升,其中根区隔盐和暗管排盐处理各土层脱盐率均超过44%,改良效果最好,由于土壤总盐分含量减少第3年各措施脱盐率明显降低。总体来看,各改良措施均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处理在0~80 cm耕层脱盐率分别为61.33%、59.37%,优于其他处理;化学改良处理0~40 cm土层脱盐效果优于底层,其脱盐率为55.32%,明显高于农业改良处理的脱盐率45.42%,但0~80 cm土层脱盐率2处理间差异不大。新疆盐碱化程度重,农田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工程改良结合农业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综合治理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新疆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有效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灌溉 改良措施 地下水埋深 脱盐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肥条件对抗旱春小麦新旱68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村科技 2014

摘要:为了研究抗旱春小麦品种新旱688在拜城县山旱区及不饱灌地区的丰产性、抗旱性和适应性,采用不同水肥管理条件试验种植,确定适宜该品种种植的栽培模式,为新旱688在山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本试验设在拜城农业试验站试验地,前茬为甜菜,土质为壤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