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陆相湖盆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与成储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
《石油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孔喉大小与分布、孔喉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是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的核心内容。将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微米CT扫描等手段相结合实现了储层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类型、形貌、分布及连通性等的定性表征;恒速压汞与高压压汞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连通性及不同尺度孔喉物性贡献等特征的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油气成储机制研究主要涉及储层成岩演化与致密化机理、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及致密砂岩油气充注与聚集等方面的内容。以成岩演化为约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演化过程,结合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明确储层致密化时间与决定因素,是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研究的重点;以此为基础,将油气充注史与致密化史相结合,可以确定致密砂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对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孔喉结构及其配置关系控制油气能否进入致密砂岩储层,而储层润湿性的改变则影响油气在其中如何聚集。
关键词: 储集性能 成储机制 致密砂岩 油气储层 泉头组 陆相湖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硒在水产养殖中的生物利用和毒性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硒(Se)是一种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能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硒的生理活性功能与硒存在的形态密切相关。本文简单介绍了硒的理化特性,归纳了不同形态硒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形态硒对水生生物吸收、抗氧化、免疫方面的作用;探索硒在重金属条件下拮抗、解毒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旨在系统研究不同形态硒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对经济水产品生长、免疫、肉品质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黄、渤海中异戊二烯的浓度空间分布与海-气通量
《中国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方法测定了2014年5月黄海、渤海所取海水样品中异戊二烯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海-气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海、渤海海域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范围为6.02~32.91pmol/L,(平均值±标准偏差)为(15.39±4.98)pmol/L,在黄海中部海域出现浓度高值;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与叶绿素a(Chl-a)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2=0.2529,n=49,P<0.001),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异戊二烯生产和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春季黄海、渤海异戊二烯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78~192.43nmol/(m~2·d),(平均值±标准偏差)为(24.08±30.11)nmol/(m~2·d),表明我国陆架海区是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优质源储耦合关系的控藏作用:对比松南致密油与松北致密气成藏条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耦合关系在致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本文应用地化测试、恒速压汞、常规压汞、含烃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和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气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1)优质源岩生、排烃中心基本吻合超压高值区,超压到达的边界就是致密油气富集边界。2)孔喉结构约束下的松南泉四段优质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10×10~(-3)μm~2,松北沙河子组优质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05×10~(-3)μm~2。3)时间上,形成致密油气藏的前提条件是源储之间应具备"先致密后成藏"的匹配关系,这是决定其成藏机理的根本;空间上,2个研究区的"甜点区"均发育在近源、强压、高渗的优质源储叠合部位,其展布特征受控于优质源储的空间耦合关系。
关键词: 控藏作用 时空耦合关系 优质源岩 优质储层 松辽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羌南-保山板块都古尔地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
《地质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羌南-保山板块腹地都古尔地区识别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辉长岩形成年龄为110.4±1.4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辉长岩具有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Rb、Pb、Nd和Ti,亏损Ba、K、Sr和Y,具有洋岛型玄武岩的亲缘性。该辉长岩为尖晶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存在少量的石榴子石残留。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和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辉长岩形成于板内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洋脊俯冲的产物。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都古尔 辉长岩 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和南海北部海水中的总溶解无机As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对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珠江口、南海北部总溶解无机As(TDIAs,[TDIAs]=[As~(5+)]+[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TDIAs在珠江口和南海北部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夏季和秋季珠江口TDIAs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t检验,置信度为95%)。夏、秋季珠江口TDIAs均呈现不保守混合行为,尤其在河海混合初期清除现象较明显,其清除百分数均在30%左右。珠江口向南海TDIAs的年输送通量约为(4.0~4.6)×105kg。珠江口邻近海域表层TDIAs浓度较高,南海北部陆坡底层由于受到黑潮次表层水影响TDIAs浓度有所升高。夏、秋季南海北部陆坡TDIAs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夏季南海北部主要受水团混合影响,表现出保守混合行为。珠江口和南海北部TDIAs浓度与世界其他河流以及大洋相比均处于自然水平。
关键词: 总溶解态无机As 分布 季节变化 珠江口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泵浦激光器驰豫振荡噪声对光纤激光水听器的影响
《光子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用相位生成载波解调的光纤激光水听器系统中3kHz附近频域内固有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首先测量得到泵浦激光器的驰豫振荡频率峰值,随后以400 Hz为间隔逐渐降低相位生成载波信号频率,观察固有噪声峰值的移动方向和大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载波信号频率的降低,固有噪声峰也向低频方向移动,移动间隔同样为400 Hz.可知相位生成载波解调算法中高频载波调制信号与泵浦激光器的驰豫振荡频率叠加是形成探测频谱固有噪声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高频载波调制信号频率的方法对驰豫振荡噪声进行抑制,消除了探测频谱中的固有噪声峰,得到了较为平坦的本底噪声谱.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纤激光水听器 分布反馈光纤激光器 相位生成载波 驰豫振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鲁西地块新生代断裂体系活动性与深部动力机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其具有左旋走滑性质,并与NE向断裂共同控制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地球物理资料揭示,鲁西地块深部15~20km处存在一条缓倾滑脱带和大规模低速异常体,浅表多米诺式断裂体系归并到该滑脱带,表现为深浅部构造的脱耦性,深部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区域控制发育了鲁西地区两条NW向中强地震带。动力学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并在地幔楔中发生小尺度对流有关,并造成了鲁西地块的隆起抬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生消过程体系导热系数动态变化特性
《制冷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基于瞬变平面热源技术的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研究了冰生消过程中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根据体系状态的变化,冰的生消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未结冰过程(纯水)、结冰过程(冰水混合)、纯冰过程、融冰过程(冰水混合)、完全融解(纯水)。实验温度从10.3℃降至-11.0℃,然后再升至10.3℃,5个阶段中测得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592~0.669 W/(m·K)、0.603~2.284 W/(m·K)、2.019~3.106 W/(m·K)、0.611~1.945 W/(m·K)和0.596~0.598 W/(m·K)。结果表明:水结冰融冰过程中,体系导热系数发生动态变化,并且体系导热系数值可能不是纯冰或冰水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当温度接近冰点时,水或冰的结构可能改变,导致体系导热系数突变。由于冰和水的密度不同,在结冰融冰过程中体系局部微环境的冰水两相可能存在微弱的自然对流,进而影响体系的导热系数。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冰的生消过程一般接连发生,考虑体系导热系数动态变化的因素,可以避免热平衡失调影响生物环境或涉冰构筑物结构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抗逆境生理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逆境胁迫生理是当前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紫菜养殖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紫菜主要生长于潮间带或者低潮带区域,海水环境中各种非生物胁迫是影响紫菜产量的重要威胁。近年来,随着m RNA差异显示、抑制消减杂交、c DNA代表性差异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紫菜抗逆生理的基因调控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科学认知。本文综述了紫菜在高低温、干出、光照、营养盐与重金属等胁迫因子影响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抗逆调控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展望。本研究拟为今后改良紫菜抗逆性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