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滴灌次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时空分布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冬18号为材料,利用双管分根管栽法,模拟田间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后不同滴灌次数W1(6次)、W2(7次)、W3(9次)、W4(11次)(每次内、外管分别滴30 mm)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0~100 cm土层初、次生根干重和长度、根系活性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次数及总滴灌量的增加,0~4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并延缓该土层的初生根干重和根长的衰减、促进次生根干重和根长增长,增加孕穗期至花后20 d初、次生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系活性,而对40~10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影响较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4最高,分别为25.5 g·管-1和1.36 kg·m-3。当滴灌量少、湿润土层浅时,小麦深层初、次生根生长易受严重抑制,且根系分布浅,初生根提前衰老,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关键词: 滴灌量 冬小麦 初生根 次生根 根干重 根长 时空分布


吐鲁番市葡萄果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吐鲁番市葡萄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指导合理施肥和培肥土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内0~60 cm表层土壤全氮含量(0.203~0.954 g/kg);有机质含量(9.884~18.001 g/kg);速效氮含量(56.54~84.5 mg/kg);速效磷含量(12.427~76.107 g/kg);速效钾含量(125.25~200.5 g/kg),变异系数(0.15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
《农产品加工(学刊) 》 2014
摘要:通过在吐鲁番地区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研究,摸清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明确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进行高效低残留农药的筛选试验,为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在定点对葡萄白粉病发病时间、发生规律、筛选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白粉病初期发病为6月开始发病,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达盛期,9—10月停止发病,其中三唑酮和甲基硫菌灵对葡萄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因此,加强葡萄防病栽培技术的应用,在葡萄白粉病发生初期采用三唑酮、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统方统治,喷药3次,间隔7 d/次,可以有效控制葡萄白粉病。


木质素生物合成中肉桂醇脱氢酶基因(CAD)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质素(Lignin)是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为植物细胞壁提供了必要的强度、疏水性以及对外界恶劣环境的抗性。其中肉桂醇脱氢酶(CAD)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参与S-木质素、G-木质素和H-木质素的合成。本文主要对CAD基因特征、CAD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及酶学分析、CAD基因在木质素合成调控中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且对CAD基因的研究方法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帕米尔高原葡萄延晚栽培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设施葡萄延晚栽培叶片光合作用,探讨设施葡萄延晚栽培生理生态特性,指导设施内环境调控,建立高效优质栽培模式。【方法】在设施延晚栽培条件下,以红地球、克瑞森、木纳格、秋黑和里扎马特葡萄为试材,采用英国PP-system公司TPS-2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并研究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结果】延晚栽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午休过程中,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略微升高;各品种光能利用效率在19:00至21:00较白天有所提高,木纳格光能利用率高于其他品种;克瑞森、木纳格和里扎马特09:00左右气孔导度较高。【结论】延晚栽培葡萄木纳格光合作用较强;光合午休同时存在着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两类因素;克瑞森夜间具有较高的呼吸速率,木纳格和里扎马特次之。


壳聚糖对悬浮种衣剂理化指标改变与持效期关联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14
摘要:研究将壳聚糖分别按照0.5%、1.0%、1.5%、2.0%的用量加入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中,测定其成膜时间、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包衣覆盖率、种子表面药剂浸水脱落率等理化指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壳聚糖悬浮种衣剂混配药剂拌种,达到延长药效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通过对悬浮种衣剂的理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壳聚糖能明显的改善指标性质,成膜时间和包衣脱落率均高于现用悬浮种衣剂,提高药剂在种子表面附着率。研究结论:壳聚糖通过改变悬浮种衣剂理化性能来影响有效成分释放,在成膜时间和剂量的释放上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使原药的功效得到明显的提高,悬浮种衣剂的持效期延长,减少农药的使用剂量,保护环境。


棉花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基因(GhHCT)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特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shikimate/quinate hydroxycinnamoyl transferase,HCT)是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影响木质素G/S-单体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棉纤维中木质素含量与纤维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开花后16 d(16 DPA)的棕色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新彩棉6号纤维为材料,克隆了1个木质素代谢相关HCT类似基因,命名为GhHCT(GenBank登录号:KF749428)。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棉花不同器官及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推定的GhHCT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5.2 kD,等电点为5.69。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同其他物种HCT蛋白显示出很高同源性(82%~95%)。GhHCT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HHAAD酰基转移酶功能结构域以及一个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DFGWG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hHCT与槿麻(Hibiscus cannabinus)HcHCT基因有最近的亲缘关系(94.9%)。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GhHCT在新彩棉6号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16 DPA的胚珠中表达最高,其次在花和茎中也有较高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低。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hHCT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棉纤维中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前期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天然彩色棉纤维品质进行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线索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天然彩色棉 莽草酸/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 木质素生物合成 实时定量PCR 表达分析


振荡浸提时间对不同保存方式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测定值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振荡浸提时间对土壤NO_3-N、NH_4-N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土壤氮素研究提供分析测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高、中、低三种肥力灰漠土,2 mol/LKCl溶液作浸提剂,以不同振荡的时间浸提鲜土、冷藏土和冷冻土,用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浸提液中NO_3-N、NH_4-N含量。【结果】不同肥力土壤以不同方式保存后,振荡浸提时间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影响,鲜土、冷冻土测定结果比冷藏土稳定。振荡浸提30~60 min时,NO_3-N和NH_4-N的测定值相对稳定。【结论】从经济、可靠的角度衡量,无论是新鲜土壤,还是冷藏或冷冻土壤,测定土壤矿质氮含量的振荡浸提时间为30 min即可。对于土壤矿质氮含量极高的土壤,振荡浸提时间应延长至60min。
关键词: NO_3-N NH_4-N 振荡浸提时间 保存方式 灰漠土


新疆吐鲁番盆地生产甜型酒用无核白葡萄优势条件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 2014
摘要:葡萄产业是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支柱产业,无核白葡萄又是吐鲁番地区葡萄生产中唯一的主栽品种。目前,其无核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地区葡萄面积和产量的90%~95%,为世界五大无核白葡萄品种种植区之一。截至2012年底,吐鲁番葡萄总产量达83.5万吨,葡萄干总产量达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3万吨的92.3%,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葡萄圣城"。吐鲁番地区无核白葡萄栽培历史悠久,经历了鲜食、制干二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