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铃虫辐射不育效应研究
《核农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棉铃虫经辐照诱导的不育效应。用60 Coγ射线处理棉铃虫蛹,成虫的羽化率随着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和死蛹率增加。不同时期辐照蛹对成虫羽化率有明显影响。棉铃虫辐射不育以采用羽化前2d 的老熟蛹辐照为好,其羽化率为86-54 % 。卵的不育率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根据F1 代辐射遗传不育效应的研究认为:棉铃虫当代亚不育剂量以300 Gy 为宜。


柑桔黑腐病菌生长和产孢生物学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柑桔黑腐病菌Alternariacitri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条件 ,结果表明 :病菌在 2 7℃菌丝生长最快 ,在 30℃产孢最多 ;甘露糖是最好的碳源 ,D 缬氨酸是最好的氮源 ,Czapek培养基是菌丝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 ,桔叶汁培养基是产孢的最适宜培养基。


板栗贮藏期病害发生规律研究
《植物保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 1 999年对板栗贮藏期病害调查结果表明 ,浙江省板栗贮藏期病害发生严重 ,病害率高达 44 0 0 %~82 6 1 % ;病害症状复杂 (有 7种 ) ,前期以褐变、黑腐为主 ,后期以干腐为主 ;病原物有壳二孢属、刺盘孢属等 1 1种。不同板栗品种之间的病害率有较大差异。板栗进入贮藏期后 30d ,病害率迅速上升 ,1个月后魁栗品种病害率仍然上升 ,而青毛软刺、毛板红、油光栗上升缓慢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关系的初步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以水稻抗、感细菌性条斑病亲本杂交F_2代构建的抗、感近等基因集团为材料,研究了接菌前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对抗病和感病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尽管两者酶活性都存在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但感病植株酶活性上升的时间早于抗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电点(pI)为4.2~5.3之间的酶带,暗示细菌性条斑病菌能诱导过氧化物酶的某些等位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多条同工酶带的变化。本文还对研究植物抗病性与同工酶关系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近等基因集团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抗病性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 (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 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 POD和 SOD均增加 ,CAT减少 ;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康福多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残留试验表明 ,用 2 0 %康福多浓可溶剂 60 0ml/hm2 喷施防治稻飞虱 ,在田水中原始沉积量为 0 .11~ 0 .2 5mg/kg ,半衰期为 5.9~ 7.9d ;在土壤中原始沉积量为 0 .0 8~ 0 .16mg/kg ,半衰期为5.3~ 2 4 .6d ;在茎叶上原始沉积量 2 .82~ 6.99mg/kg ,半衰期为 6.5~ 6.8d。最终残留量试验 ,表明在水稻卷叶螟、稻飞虱发生期喷药 2次 ,施药剂量为 30 0~ 60 0ml/hm2 ,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期为7d ,在糙米中残留量均低于 0 .0 5mg/kg ,在土壤和茎叶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小于 0 .0 83mg/kg和0 82 2mg/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