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952条记录
国审玉米新品种京科青贮516的选育及配套技术

种子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京科516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适合做青贮的玉米新品种,母本为MC0303,父本为自选系MC30。该品种在适宜地区生物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强、纤维品质优良,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春播区作青贮玉米或作春播收获籽粒种植。

关键词: 玉米 青贮玉米 京科516 新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居群马蔺抗旱性评价及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草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北方不同居群的15份野生马蔺种质材料采用温室苗期模拟旱境胁迫-复水方法,于干旱胁迫0,5,10,15,20,25 d和复水后5 d分别取样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C)、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叶绿素SPAD值、相对含水量(RWC)、植株相对生长率(RGR)等生理与生长指标,利用欧氏最大距离法聚类分析划分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和弱抗旱3个抗旱级别,研究其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在连续干旱胁迫下,3个抗旱级别马蔺种质材料的REC、Pro和MDA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幅表现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弱抗旱,于胁迫前20 d三者间REC差异不显著,但胁迫到25 d时,呈显著差异(P<0.05);于胁迫前15 d三者间Pro、MDA差异不显著,但胁迫到20和25 d时,差异均显著(P<0.05)。3个抗旱级别种质的叶绿素SPAD值和RWC呈逐渐下降趋势,降幅表现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弱抗旱,分别于胁迫到20和25 d达到显著差异(P<0.05)。复水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关键词: 马蔺 抗旱性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沈单16和郑单958玉米单交种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自行设计的玉米茎秆穿刺仪,对玉米地上第三茎节中部椭圆形短轴垂直于茎秆进行穿刺,测定玉米茎秆穿刺阻力。通过P1、P2、F1、F2、BC1和BC2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茎秆穿刺阻力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茎秆倒伏性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两个单交种的F2分离世代群体均呈双峰分布,BC1和BC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茎秆耐穿刺性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D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34.5%~45.7%,多基因遗传力41.6%~56.3%,两者在控制玉米茎秆耐穿刺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抗倒伏性状的有效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茎秆 穿刺 抗倒性 遗传

人工植被建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然降雨条件下,以裸露坡地为对照,研究两种人工植被玉米与草地建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雀麦地建植1 a以后,越年7月份覆盖度可达75.6%,是同期玉米地的1.7倍,8月份高度、密度、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1个生长季内的地上生物量可达4 238.0 kg/hm2,0-30 cm地下生物量为4 991.4 kg/hm2,是玉米地的5.5倍。人工植被建植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入渗率,降低坡地水土流失,2007年草地雀麦地表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为14 528.9 m3/km2和77.9 t/(km2.a),保水、固土能力达到87.5%和98.9%,是玉米地的1.7倍和1.1倍,与玉米地相比,水土保持效果更好。同时,不同植被次地表径流流失防治效果受降雨影响较大,降雨量与降雨强度越大,草地防治效果越明显,且草地建植与玉米种植相比,次土壤侵蚀防治效果更加稳定,有利于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

关键词: 自然降雨 人工植被 水土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坪修剪及模拟降雨对苄·甲磺药效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反枝苋、藜为测试杂草,研究了草坪修剪和不同时间段模拟降雨对10%苄.甲磺可湿性粉剂防除杂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2 d修剪显著降低药剂的杂草鲜重防效,药后5 d修剪与不修剪没有显著差异.药后0 h降雨30 mm.h-1,对反枝苋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比无降雨分别低20.0%和3.5%,药后0、1 h降雨对藜株防效比无降雨分别低20.5%和18.0%,鲜重防效约低10.0%,差异达显著水平,药后2 h降雨与无降雨差异不显著,对藜的影响大于反枝苋.草坪施用苄.甲磺后,其修剪或浇水管理应分别于药后5 d和2 h进行.

关键词: 草坪 修剪 模拟降雨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康佛伦斯梨树冠相对光照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

果树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树冠分格法系统研究了康佛伦斯梨树冠不同层次和部位相对光照强度、果实品质的差异和相对光照强度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冠不同层次相对光照强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同一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从内膛到外围逐渐增大;相对光照强度小于3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树冠下部;果实主要分布在光照条件较好的1.0~2.5m冠层内,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可滴定酸均与相对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果实产量品质因素与相对光照强度的回归方程,获得了最大果实产量和最佳品质因素所需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别是:果实产量67.2%,单果质量56.5%,果实硬度58.2%,可溶性固形物55.0%,可滴定酸39.7%。

关键词: 康佛伦斯 树形 相对光照强度 产量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非酸/酸性状SCAR标记的转化与验证

园艺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筛选到的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紧密连锁的3个AFLP标记特异片段序列信息,设计特异引物BFPA1/A2、BFPB1/B2和BFPC1/C2。3个特异引物在‘京玉’桃、‘美味’油桃及其正反交F1代69株群体中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BFPB1/B2在果实性状表现为酸的后代个体中扩增出分子量大小为158bp的特异条带,且根据特异片段AT-CTA199不同部位设计的引物都能稳定扩增,只是片段大小有所差异;特异扩增检测F1群体分离结果与原先AFLPAT/CTA标记完全一致,表明AFLP标记已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该SCARBFPB1/B2标记与D基因的连锁距离为2.99cM。利用SCARBFPB1/B2标记对‘大久保’桃ב兴津’油桃的F2群体60株个体的果实非酸/酸性状进行检测,基因型与表型性状符合率为96.7%,并且表现为共显性标记。特异引物BFPA/A和BFPC/C的扩增多态性条带在亲本及后代中消失。

关键词: 非酸/酸 AFLP SC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玉米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全国单产15000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41块。与往年相比,2008年玉米高产田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多数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高产田在高温寡照的四川省首次出现。41块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为88110穗/hm2、穗粒数530粒、千粒重368.3g、穗粒重191.4g。高产田的产量取决于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光温条件、品种和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光温条件 耐密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肥料不同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产中常用的草炭∶蛭石(1∶1)为育苗基质,研究了包膜控释肥料(CRF,19-10-11)不同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确定育苗阶段合理的控释肥料用量及基质中适宜的氮素含量。试验共设5个处理,控释肥料用量分别为0、3.42、6.84、10.26、13.68kg.m-3,4次重复。结果表明:控释肥料用量在3.42~6.84kg.m-3情况下,可为黄瓜幼苗提供充足的氮素供应,同时也可满足植株对磷、钾的需求,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的累积量、根长及根系表面积较大,与此对应的移栽期基质适宜无机氮含量在292~884mg·kg-1之间。根冠比随控释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黄瓜 控释肥料 根系特征 根冠比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aG和phaC基因在烟草叶绿体中的转化及其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medium-chain-length-PHAs,mcl-PHAs)属于微生物聚酯。羟酰-CoA-ACP-转移酶和II型PHA合酶是mcl-PHA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将编码羟酰-CoA-ACP-转移酶的基因phaG与水稻叶绿体psbA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连接构建表达盒RpsbA-pro-phaG-RpsbA-ter,将II型PHA合酶的基因phaC与水稻叶绿体16SrRNA基因的强启动子Prrn及rbcL基因的终止子连接构建表达盒prrn-phaC-RrbcL-ter,连同壮观霉素抗性基因aadA表达盒prrn-aadA-TpsbA-ter一起克隆进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同源片段rbcL和accD之间,得到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pTGC。用包裹有质粒pTGC的金粉子弹轰击烟草无菌苗叶片,经壮观霉素筛选后获得6株叶绿体型转基因植株。对T0代和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且T1代转基因植株已同质化。RT-PCR分析结果证实外源基因已在转录水平上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自交及正反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遗传方式遵循母性遗传规律,不存在转基因的花粉漂移现象。

关键词: 烟草 叶绿体转化 phaG和phaC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