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钾互作效应对甘草产量影响的研究
《土壤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最优混合"311"设计方法,研究人工栽培甘草的最优混合施肥,为甘草优质高产提供施肥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土壤上氮、磷、钾对三年栽培甘草产量影响大小为:施磷>施氮>施钾;因子互作效应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互作效应(正效应)大于氮磷互作效应(负效应)大于磷钾互作效应(负效应);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土壤人工栽培(三年生,干货)甘草商品草产量大于6000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151.5~171kghm-2、施纯P2O564.5~88.5kghm-2、施纯K2O67.5~106.5kghm-2。


追施沼肥对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用沼肥作追肥,设置10个不同施肥水平,研究其对小麦不同时期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量15000~30000 kg/hm2的处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产量要高于对照以及追施化肥的。追肥量大于30000 kg/hm2的会抑制小麦的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速率。沼肥施用量在27000~30000 kg/hm2,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含量比不施肥和追施化肥处理有显著的提高,光合速率增加了22.3%~70.8%,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30.1%~117.6%,产量提高了20.3%~40.6%,增产效果显著。在半干旱地区中上等肥力的麦田,沼肥作追肥的最佳施肥量应在27000~30000kg/hm2之间。


肉苁蓉寄生对梭梭幼苗水分生理特征及生长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肉苁蓉的寄生对其寄主梭梭幼苗水分生理代谢及其生长的影响,以寄生和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同化枝的含水量、自然饱和亏、离体同化枝保水力及蒸腾速率,同时测定了2种条件下梭梭的株高、地径、冠幅,并对其当年新生枝的生长量进行定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寄生肉苁蓉后,梭梭同化枝的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及保水力均小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水分饱和亏增大,抗旱能力减弱。寄生肉苁蓉后,梭梭的蒸腾速率下降,其树高、地径、冠幅和新生枝生长量普遍小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


荒漠草滩生态养鸡模式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 》 2009
摘要:对荒漠草滩生态养鸡模式以及鸡的放养密度、适应性、部分生产性能和肉质等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滩为鸡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较丰富的食物.荒漠草滩生态养鸡模式完全抑制了笼养鸡的呆板、怪癖等症,鸡的发病率极低,而且鸡肉肉质鲜嫩,鸡味浓郁,合乎现代市场要求,发展前景好.


宁夏枸杞异型绒毡层发育的超微结构特点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薄和超薄切片技术对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异型绒毡层的来源、结构及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枸杞异型绒毡层由药隔绒毡层和药壁绒毡层组成,两种绒毡层除了来源、形态及分布位置不同外,其分化、成熟和降解时间,以及细胞质组成、分泌物成分等均有差异。(2)小孢子母细胞期间,药隔绒毡层细胞电子密度大,具有很强的脂质性质,光滑内质网和脂质小泡很丰富;而药壁绒毡层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粗糙内质网较多。四分体后期,两种绒毡层细胞均含有很丰富的核糖体、粗糙内质网和分泌团。减数分裂前,两种绒毡层的细胞壁出现松散并呈絮状。之后,由于不同发育时期绒毡层细胞的不同分泌物在絮状细胞壁中的分布,致使二者的细胞壁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3)从小孢子早期开始,两种绒毡层细胞的质膜都发生了局部解体。分析推测,在母细胞期间药隔绒毡层具有较高的糖和脂类合成率,药壁绒毡层具有较高的蛋白质类合成率;在四分体后期,药隔绒毡层具有加强胼胝质酶合成和分泌的功能;而两种绒毡层絮状松散的细胞壁和局部解体的质膜有利于绒毡层的较大颗粒分泌物大量、顺利地分泌出绒毡层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