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武汉地区烟粉虱的危害及其生物型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价武汉地区主要作物上烟粉虱的危害状况与发生程度,并采用mtDNA COⅠ基因测序方法鉴定了烟粉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葫芦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9科34种(变种)作物,其中以长茄、棉花、番茄、烟草、四季豆以及菜豆上的虫口密度较大,作物受害较重;同源性分析发现,在武汉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以入侵型Q型的比例最大(86.1%),入侵型B型的比例次之(11.1%),本地种群ZHJ1型最小(2.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种子纯度的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一种准确评价小麦品种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在比对了400个小麦品种的SSR、EST-SSR和AFLP-SCAR指纹以及对上千份种子进行纯度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检测种子纯度的策略:(1)联合使用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检测种子纯度,并推荐了7对SSR引物、5对EST-SSR引物和3对AFLP-SCAR引物为检测种子纯度的核心引物;(2)在待测品种的种子之间比对核心分子标记位点的带型,当某(些)个体与多数个体之间≥3位点的带型不同时,方可判定为杂株。此外,本文还就如何提高种子纯度检测的工作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出了合理利用核心引物和合理混合DNA样品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玉米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玉米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十分先进。我国与美国自然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玉米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有较大差距。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为提升我国玉米生产和科技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对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甘21(ZG21)、06-115两个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6种氨基酸对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氨基酸处理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组分相同,均含有9种硫苷。氨基酸对甘蓝硫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显著提高06-115硫苷的总含量、脂肪族硫苷的含量和4-甲基硫氧丁基硫苷含量,其中半胱氨酸处理含量最高,比对照分别提高63.0%、69.6%和69.1%;半胱氨酸处理提高了3-吲哚基甲基硫苷含量,达到725.6μmol/kg,FW;半胱氨酸处理也显著提高了中甘21硫苷的总含量、脂肪族硫苷的含量、吲哚族硫苷含量和4-甲基硫氧丁基硫苷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7.2%、39.6%、15.3%和26.2%。半胱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处理都提高了3-吲哚基甲基硫苷的含量,其中半胱氨酸处理最高,达到292.7μmol/kg,FW,其次是谷氨酸和甘氨酸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抗旱品种筛选鉴定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点抗旱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在完全雨养的条件下,京科521、京单28、ZX584、京科25、郑单958、先玉335等表现良好,产量较为突出,抽雄吐丝期间隔一般在3~4d,产量多在9000~10500kg/hm2,如京科521平均产量为10305kg/hm2,较农大108增产16.1%,最高产量可达11263.5kg/hm2,较对照农大108增产26.86%。ZX584三点平均产量9550.5kg/hm2,较农大108增产7.61%。京单28平均产量9591kg/hm2,较农大108增产8.06%。株高和穗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542。保绿性和产量不相关,相关系数为-0.0405,穗长和产量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73,但相关不显著。ASI值(出苗-吐丝间隔)和出籽率对品种产量影响比较显著,均为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加密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密度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是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基础。以小麦品种"京花1号/小白冬麦"的双单倍体(DH)群体和"农大015/复壮30"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作图群体,选用在DH群体双亲间的339个多态性标记和在RIL群体双亲间的343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作图群体各个株系的基因型,对本中心近年开发的SCAR、EST-SSR标记以及他人开发的SSR、EST-SSR标记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利用连锁分析软件Joinmap4.0将2个作图群体的结果整合,最终构建了10个连锁群,将217个SSR、EST-SSR和SCAR位点定位在9条染色体上,进一步提高了小麦遗传图谱的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污泥返料量对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条垛式堆肥法,对污泥堆肥温度及氮素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堆体中添加不同量成品腐熟干污泥能够使堆体快速升温并在高温期维持较长时间,所有添加干污泥的处理均能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要求。添加30%~40%干污泥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控制氮素以铵态氮形式累积和损失,并且硝态氮损失也较少,堆肥结束后全氮损失量分别为12.26%和9.86%。经过50d的污泥堆肥化处理,物料由原来的深黑色变为灰黑色腐殖质状,疏松,臭味消失,基本达到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试部位、温度对苹果品质近红外分析准确度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苹果为试材建立常温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研究测试部位和样品温度对分析模型精度的影响,并探讨温度补偿模型最少用果量。结果表明,阳面2点和阴面2点光谱混合后平均所得光谱建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水分和颜色模型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分别达0.8274和0.8005;当不同温度样品添加量达到校正集样品数的20%时基本可以消除温度波动对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温度补偿验证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和颜色温度混合校正模型预测标准误差分别比常温模型低15.52%~29.77%、13.68%~31.68%和45.9%~88.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溪红点鲑的特殊动力作用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4.5±0.5)℃条件下,测定了平均体重(26.5±2.0)g(n=260)溪红点鲑(Salvelinusfontinalus)饱食和空腹状态下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实验组共测定了260尾个体,空腹状态下标准耗氧率和标准排氨率分别为(175.00±8.49)mg/kg.h及(2.91±0.40)mg/kg.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趋势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然后恢复到初始水平,最大值分别为(375.93±9.73)mg/kg.h和(16.01±0.37)mg/kg.h,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饱食后(6.0±0.3)h和(7.0±0.5)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发生改变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3.0±1.5)h及(23.0±2.0)h,耗氧总增量和排氨总增量分别为(2641±137)mg及(164±10)mg。结果显示,溪红点鲑饱食排氨率的变化过程与其饱食耗氧率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具有类似的特征,表明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溪红点鲑的SDA总耗能的18.8%±1.2%由蛋白质分解代谢所提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