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过量铁胁迫对豌豆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膜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培条件下过量铁胁迫对豌豆(Pisum sativum)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膜组分及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铁浓度的升高,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潜在光化学速率(Fv/Fo)、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大量子产额(Yield)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都逐渐下降,而初始荧光(Fo)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逐渐上升;同时,过量铁胁迫造成叶片叶绿体膜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增加,进而引起膜流动性的急剧升高。可见过量铁胁迫除导致幼苗光合作用的气孔抑制外,还直接伤害了光合机构,引起光能原初捕获能力和光能同化效率的降低,同时也造成了叶绿体膜不饱和度增加使得膜功能下降,引起幼苗光合能力的下降。

关键词: 叶绿体膜 铁过量 豌豆 光合特性 脂肪酸 膜流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休闲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求夏休闲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水肥高效利用、麦田生产力及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本研究通过对4种夏休闲耕作方式下麦田0cm-20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杂草生长量、有机物质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定位监测,结合籽粒和生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播前,夏闲期高留茬翻耕播种油菜(深翻绿盖)比对照(传统耕作)0cm-200cm土层土壤少蓄降水仅为2.4mm;深翻绿盖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3.0%,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35.2%和96.7%;深翻绿盖处理杂草生长量为对照的41.4%,翻压归还农田的有机物质、全氮、全磷和全钾比对照分别提高326.5%、716.7%、300.0%和829.6%。由此可知,深翻绿盖处理在不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的条件下,把夏休闲期裸地无效蒸发的一部分降水转化为油菜生物产量,减少了土壤水分的非生产性消耗,提高了有限降水的利用效率,有效的抑制夏闲期杂草生长,显著加强了麦田系统的物质循环,实现了耕地的用养结合。

关键词: 夏休闲期 耕作方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杂草发生 养分归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为干扰对玛曲高寒退化草地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玛曲高寒草地退化日趋严重,位于黄河第一弯的甘肃省玛曲县是黄河径流重要的汇集区和黄河上游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补充黄河水量约达45%,但由于人口和牲畜的增加,掠夺式经营使草场退化严重,湿地萎缩。全县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其中沙化面积达5×104hm2以上,且每年以10.8%的速度蔓延。笔者综述了近年来人为干扰对玛曲高寒退化草地的影响,对玛曲县高寒草地生态环境恢复和沙漠化防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玛曲 高寒草地 人为干扰 影响

西藏秋播燕麦苗期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草原与草坪 2011

摘要: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回接及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将西藏秋播燕麦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病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0℃;在10~30℃均可产孢,20℃时的产孢量最大。培养温度不同,孢子大小亦不同,20℃时孢子最大;15℃时孢子隔膜数最多。分生孢子在10%的燕麦叶汁中,5~35℃均可萌发,15~35℃5h的萌发率≥90%;20~30℃5h的萌发率>95%。对燕麦、玉米、高粱、青稞、小麦、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关键词: 燕麦 褐斑病 麦根腐平脐蠕孢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50个主要小麦品种(系)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及成株期抗病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选用26个来自国内外具有不同毒性谱的条锈菌菌系,对50个甘肃省主要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进行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合系谱分析,分析推导其所含抗条锈基因,同时对43个品种(系)进行了分子检测。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中梁25含有Yr3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20含有Yr3a+Yr4a+Yr16及未知抗病基因;Y9220-12含有Yr9+YrCle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14、陇原932、陇育216及陇原992含有Yr9及未知抗病基因;陇鉴9343、93保4-4、天选43、贵农22含有Yr10+YrMor;兰天19含有Yr12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17、95-111-3、98-178-3-2-4、92R137含有Yr26。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兰天21等14个品种(系)含有Yr9,兰天17、92R178含有Yr26。其余品种(系)含有未知抗病基因。田间抗性鉴定及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和成株期抗条锈性结果不完全一致,兰天16等10个品种(系)可能具有成株抗性,兰天14等10个品种(系)可能具有慢条锈性。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基因 基因推导 分子检测 甘肃省

2009年甘肃省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对甘肃省9个市的21个县、区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采集病害标样,进行病原分离。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在全省各玉米种植区均普遍严重发生,病田率100%,病穗率和病株率平均为63.57%和34.47%。初步分离结果表明,全省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轮枝镰孢菌,但在地区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茎基腐病 调查

沿祁连山冷凉地区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各种土传病原菌少,虫口密度小,是生产优质无污染蔬菜的理想产区。与甘肃中部高原夏菜主要生产区域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耐密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研究了陇单3号、先玉335、郑单958在甘肃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陇单3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82 5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20 319.75 kg/km2,穗粒数625粒、千粒重392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 0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9 494.00 kg/km2,穗粒数601粒、千粒重343.6 g;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 0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6 173.00 kg/km2,穗粒数568粒、千粒重359.1 g。分析结果还表明,各穗部性状中,随着密度的增加秃尖变长,其余性状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都在降低。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DREB1A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DREB1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克隆的DREB1A基因与已发表的DREB1A基因序列(AB007787)的同源性为99.69%。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121-DREB1A,为进一步利用DREB1A基因综合改良植物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DREB1A基因 转录因子 抗旱性 克隆 拟南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施钙肥防治黄冠梨果皮褐斑病试验初报

中国果树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幼果期喷施氨基酸钙等6种不同钙肥对防治套袋黄冠梨果皮褐斑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幼果期喷施钙肥能显著降低套袋黄冠梨果皮褐斑病的病果率及病情指数,供试的6种钙肥以幼果期连喷施3次氨基酸钙1 000倍液或CA2000钙宝700倍液防效最佳,果实采收时病果率分别为3.03%、4.91%,病情指数分别为1.33、1.99,而对照果实病果率为14.93%,病情指数为6.53;0~1℃条件下冷藏120天后,病果率、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

关键词: 黄冠 套袋 钙肥 果皮褐斑病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