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渭北苹果褐斑病发生与防治
《西北园艺(果树) 》 2011
摘要:渭北旱塬是我国苹果优生区,目前的主要栽培品种红富士、秦冠、嘎拉、红星等占总栽培面积的93%,粉红女士、玉华早富、秦阳等新品种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广面积逐渐扩大。但大多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天水小麦白粉病菌越夏及有性时期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植物保护 》 2011 CSCD
摘要: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扁桃砧木Nemaguard和Lovell试管苗生根培养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扁桃砧木Nemaguard和Lovell试管苗诱导生根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以1/2 MS+0.5 mg/L IBA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试管苗生根率最高。在诱导生根初期进行黑暗处理能明显提高生根率,以暗培养10 d处理最好。添加1 g/L AC可以提高生根率,但AC浓度继续升高时生根率下降。用100 mg/L IBA溶液浸泡基部对试管苗嫩稍生根诱导效果明显,但生根细弱,根条数较少。将嫩梢先在1/2 MS+1.0 mg/L IBA培养基中培养6 d后,再转接到1/2 MS培养基中,可以促进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应用田间原位根系行分隔技术研究了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和施氮对玉米抽雄期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和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间互作和施氮均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与两种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均呈正相关,而与蚕豆的根瘤重呈负相关;抽雄期的土壤含水量与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呈显著的负相关。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但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也就是间作后增加了玉米根系水平尺度的生态位。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单作和分隔的多。因此,种间互作和施氮扩大了两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即扩展了两者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生态位,增加了作物吸收养分的有效空间,从而提高了间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根系行分隔 根系形态 施氮 地上部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勘定小麦条锈病病菌越冬的海拔上限,明确不同海拔地区病害的越冬率。2008-2010年作者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为基点,对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麦田小麦条锈菌的越冬情况进行了大田随机调查和病田定点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是导致当地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年份小麦条锈菌在天水地区海拔1 293~2 080 m地带可以越冬,其越冬率随海拔降低而增高;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间越冬率存在差异。越冬海拔上限与过去研究结果相比有明显提高,在海拔2 080 m地带越冬率为0.65%,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文中还对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冬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甲霜·种菌唑4.23%徽乳剂对玉米苗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农药科学与管理 》 2011
摘要:研究了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种子处理对玉米苗期病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3.375、4.5、5.4g a.i./100kg种子包衣不仅对玉米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出苗率和田间长势、株高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以上,3种剂量包衣种子对玉米茎基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75%以上,其中以5.4g/100kg种子包衣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达到82.9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