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补充外源营养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外源营养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 Rao and Kurian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其日取食节律。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浓度为10%的混合糖液、葡萄糖、蔗糖、蜂蜜、果糖、清水和不饲喂后,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雌蜂寿命分别为14.67、11.22、11.03、10.00、9.58、4.67和3.65 d、雄蜂寿命分别为13.93、10.67、10.62、9.60、9.53、3.50和2.72d;取食混合糖液、葡萄糖、蔗糖、蜂蜜、果糖和清水后,雌蜂总产卵量分别为180.45、149.80、147.30、112.35、122.45和31.05粒,取食混合糖液处理组的寿命和总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不论补充营养还是清水,该蜂的产卵都是先升高后下降。10%的混合糖液为最佳浓度。取食频率为1d吸食1次的寿命最长。该蜂分别在8:00-9:00和15:00-16:00出现取食高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豆属种质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对20份蝴蝶豆采用苗期干旱胁迫-复水法进行抗旱性评价,观察了叶片的萎蔫过程和复水后的恢复状况,并测定了相对电导率(REC)、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电导率和脯氨酸随之增加,叶片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随之降低,丙二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叶绿素无明显变化,复水后,各指标又能恢复至胁迫初期状态。对干旱胁迫9 d后测定的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表明抗旱性较强的种质有CIAT5006、CIAT5627、050319012、020411050、060306037蝴蝶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威马逊”对雷州半岛植胶区橡胶树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台风"威马逊"于2014年7月18日在徐闻沿海登陆,平均风力14~17级,对雷州半岛橡胶树造成严重灾害。调查发现:雷州半岛橡胶开割树受灾率100%、风害级别4.16级、断倒率76.12%、风害指数69.39;橡胶中小苗受灾率100%、平均风害级别3.09级、断倒率34.14%、风害指数51.50。通过对不同树龄和品种风害情况分析表明:开割树中树龄小(30年以下)的风害重于树龄大(30年以上)的,未开割树树龄大的风害重于树龄小的,开割树灾害重于未开割树;红星1品种开割树表现出极强的抗风性能,为开展抗风选育种研究提供材料;未开割树热垦525品种受灾最重、93-114受灾最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CHS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芒果CHS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果实着色中的分子机理,以芒果果实的c DNA和D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得到了一个CHS基因,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03,分子重量为43.29 k Da。基因组扩增得到了1 315 bp的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含有1个内含子,对其在幼嫩叶片和成熟叶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不同时期的叶片中都有表达,在红色幼嫩的叶片中表达量较高,成熟叶片中表达较低,初步推断该基因可能的叶片中黄酮类物质合成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兜兰、白芨等的CHS蛋白序列亲缘关系较近,可以与白芨、问荆草、甘蓝等聚为一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额翠尺蛾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测定了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proquadraria Inouce)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绿额翠尺蛾在荔枝树的四周嫩叶上均能产卵,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产卵量显著高于中位的产卵量;绿额翠尺蛾的卵散产,通常一片叶只有一粒卵;卵主要产在荔枝嫩叶长度为7~36 mm的叶尖上,其中长度为12~21 mm叶上的产卵量最多;雌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很强的选择性,在荔枝、龙眼、芒果和莲雾4种寄主植物上,荔枝上的卵量显著多于其余3种寄主植物;绿额翠尺蛾雌成虫产卵对荔枝品种也有很强的选择性,在妃子笑、三月红、无籽、风霜、丁香5个荔枝品种上,最喜产卵于妃子笑和丁香上,而在三月红和风霜上的卵量很少。研究结果可为该虫进一步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酵母双杂交 BBTV DNA2 ORF诱饵质粒构建及其互作蛋白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束顶病毒DNA2组分编码蛋白的功能尚不清楚,为了揭示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BTV Haikou4分离物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利用Gateway重组技术将BBTV DNA2 ORF构建到酵母双杂交系统(Pro QuestTM Two-Hybrid System,Invitrogen)的诱饵载体pDEST-32中,并通过酵母表型验证、诱饵质粒毒性验证以及自激活验证。结果显示,转有pDEST32-DNA2 ORF质粒的Ma V203酵母菌具有弱的自激活背景,在3-AT浓度为25 mmol/L的Se C-Leu-TrpHis平板上生长较弱,但在3-AT浓度为50 mmol/L Se C-Leu-Trp-His平板上不生长,表明诱饵质粒背景自激活可被浓度为50 mmol/L的3-AT所抑制。在该条件下共转pDEST32-DNA2 ORF和文库质粒到MaV203感受态细胞进行互作蛋白筛选,通过PCR和测序等手段最终鉴定35个候选蛋白基因,分别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生长发育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抗逆相关蛋白和未知蛋白等。酵母双杂交BBTV DNA2 ORF诱饵质粒的构建及其与寄主互作蛋白的筛选,为揭示DNA2组分的蛋白功能提供了科学线索。
关键词: DNA2 ORF 酵母双杂交 质粒构建 自激活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刚果(布)耐花叶病高产木薯品种筛选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花叶病对非洲国家每年的木薯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获得耐花叶病木薯品种,对17个木薯栽培种(包括6个华南系列品种)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K-265的产量最高,为42.15 t/hm2,8个月后发病率较轻,为12%,属于耐花叶病的高产木薯品种,适宜在刚果(布)大面积推广种植。I93产量中等,为25.95 t/hm2,但叶片的花叶病发病率最低,是1个高耐花叶病毒病的木薯品种,在刚果(布)花叶病高发地区可推广种植。华南系列木薯品种除SC101外,其他5个品种均属高感花叶病品种,产量在7.90~13.26 t/hm2,不适合在刚果(布)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ABA处理对采后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研究采后分别用0、50、100、200、400 mg/L的β-氨基丁酸(BABA)处理对在常温(22~25℃)贮藏条件下芒果果实抗病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防御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BABA采后处理显著降低了芒果果实的病情指数和病果率,从而提高了芒果的商品果率,对芒果采后抗病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中100 mg/L的BABA处理效果最好。在贮藏过程中,BABA(100 mg/L)处理不仅显著提高了芒果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同时也提高了芒果抗性物质总酚和木质素的含量以及贮藏早期过氧化氢(H2O2)的水平。表明防御酶、抗性物质及活性氧可能参与了BABA诱导芒果果实采后抗病性的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