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花芒(Mangifera odorata)的性状描述与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花芒(Mangifera odorata)是漆树科(Anacardiaceae)芒果属(Mangifera)植物的一个种,该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家。2005年中国引进香花芒品种并保存在农业部儋州芒果种质资源圃。引进后项目组对其开展了物候期、植物学性状、品质学性状和抗病虫性评价,结果表明:香花芒具有生长势强和周年开花的特点,在中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栽培品种相比,香花芒鲜食品质较差但贮运性较好;在品质性状方面,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C和矿质元素(K、Ca、Mg、Cu、Zn、Mn、B)均高于贵妃芒;香花芒抗病虫性强,高抗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和横线尾夜蛾,抗白粉病和脊胸天牛,适合于做砧木和育种材料,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和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干圣女果粉的水分吸附性质及玻璃化转变温度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吸附理论,在水分活度为0.11~0.90范围内,环境温度为25℃条件下,采用静态称质量法研究冻干圣女果粉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mg calorimeter,DSC)测量不同水分含量下的玻璃态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_g),并采用Gordon-Taylor方程对其进行了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冻干圣女果粉在25℃条件下的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的类型都为J型,属于Ⅲ型等温线;在水分活度为0.23~0.76范围内存在明显的解吸-吸附滞后现象,属于H_3型等温线。GAB和Peleg模型都描述冻干圣女果粉的吸附特性。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冻干圣女果粉的T_g显著降低;Gordon-Taylo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其玻璃化转变曲线。对比水分活度贮藏理论和玻璃化转变理论,发现二者在预测冻干圣女果粉贮藏稳定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肉与木薯皮营养成分的研究初报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木薯块根的利用价值,选取3个木薯品系,分别测定木薯肉、木薯皮中7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木薯肉鲜样干物质含量为31.5%~42.1%,木薯肉干样粗淀粉含量为76.4%~87.0%,均极显著高于木薯皮;木薯皮鲜样含0.28~0.63 mg/hg的β-胡萝卜素和11.9~26.1 mg/hg维生素C,木薯皮干样含25.0%~28.2%粗蛋白、10.5%~21.5%可溶性糖、14.0%~19.9%粗纤维,均极显著高于木薯肉;与相关研究比较,木薯肉营养优于或不亚于甘薯和马铃薯,木薯皮营养优于或不亚于米糠和小麦麸皮。此外,木薯肉和木薯皮中均存在高干物质含量、高粗淀粉含量和低粗纤维含量的相互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酶解处理对火龙果果皮果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火龙果果皮为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对其进行果粉加工,比较不同酶解处理形成的果粉色泽、营养组成、成粉特性及抗氧化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未经酶解果粉的色泽较好,能很好地保持火龙果果皮原有的色泽、ho=1.81;加热酶解果粉的颜色则趋于黄色、ho=80.6;未经酶解样品的含水率较高(6.23%),限制了其耐贮性能,但总黄酮含量(70.45 mg/g)略高于酶解样品;常温酶解样品的Vc含量最高,其次为未经酶解样品,而加热酶解样品中的Vc含量最低、仅为0.34 mg/g;成粉性能方面,未经酶解果粉的休止角较小、为45.48°,但分散性较常温酶解样品差;FRAP和DPPH抗氧化能力表明,未经酶解果粉样品的抗氧化性能较强,其次为常温酶解,加热酶解果粉的抗氧化性能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SSR-PCR技术分析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全国主要香蕉产区95个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进行ISSR分析,了解其遗传多样性,为香蕉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8条引物,对香蕉枯萎病菌进行ISSR-PCR分析,采用NTSYSpc v2.10e软件分析其遗传结构。【结果】从3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重复性好、特异性高的引物,共产生52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92.3%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菌株间的Nei遗传距离(D)为0.57-1.00,供试菌株以遗传距离为0.68阀值可以分为A、B、C、D、E、和F共6个类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06%、5.20%、2.08%、39.58%、1.04%、1.04%。【结论】病原菌菌株间的遗传变异很大,差别很明显,ISSR聚类组群的划分与病原菌的寄主和小种有很明显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橡胶树风害坡度的影响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坡度产生橡胶树的风害差异为目的,通过对橡胶树>4级风残树的累积风害数据统计,对海南岛橡胶树胶林样地进行系统的风害分析。调查结果,在轻风害、中风害类型区,85%的坡体不同坡度受风害程度为:>25°的坡体风害最严重,其次为15°~25°,<15°风害程度最小。在重风害类型区,90%的坡体>25°的坡体风害最严重,其次为<15°的坡体,15°~25°风害程度最小。结果显示,轻风害区坡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中风害区只有>25°坡体与15°~25°差异显著,重风害区各坡度级别差异极显著。坡面之间的差异以>25°坡体最严重。海拔于100~200 m地区,大部分坡体的坡度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海拔抬升,坡度之间差异逐渐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光合效应和产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槟榔胡椒间作体系中胡椒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2009~2012年在海南胡椒与槟榔间作优势区,研究4种间作和单作条件下,胡椒不同生育期完全展开叶的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光合参数以及叶面积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胡椒与槟榔间作明显提高胡椒产量,偏土地当量比(PLER-M)高于其所占面积比例的134%~189%,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分析胡椒光合参数与产量相关关系,发现胡椒灌浆期光合参数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气孔导度对产量的正效应最大,以气孔导度为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产量做回归分析,发现灌浆期对产量的贡献率达52%。胡椒与低密度槟榔间作提高或显著提高了胡椒灌浆期叶片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可能是胡椒产量间作优势的主要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剑麻茎酿酒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工业废弃物剑麻茎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剑麻酒酿造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将高温蒸煮过的剑麻茎打碎后,添加0.4%的α-淀粉酶,在65℃、p H 6.4条件下进行液化处理2 h;然后添加0.4%的糖化酶,在60℃、p H 4.5的条件下进行糖化处理4 h;最后添加0.8%的安琪酿酒曲和0.8%的安琪高活性酿酒酵母,在p H 6.5、28℃下进行发酵20 d,一次蒸馏得到15°左右的独特香味的剑麻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2.00;2对主基因分别具有正向部分显性和正向超显性作用,加性效应值均大于其显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值(i+jab+jba+l)为负值。从遗传率上看,回交世代和F2的主基因的值分别为55.14%、43.56%和95.22%,多基因的值分别为16.10%、26.57%和0,环境变异在4.78%~29.87%间。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决定了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部分影响。在白粉病抗性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加性效应,选用白粉病抗性基因较多的材料作为亲本,并在早代进行选择,尤其是F2代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