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咖啡果皮覆盖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不同咖啡废弃物覆盖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揭示咖啡废弃物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机制,为热区咖啡种植园土壤健康保育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咖啡种质资源圃,分别设置未覆盖咖啡废弃物(C)、覆盖咖啡枯落物(L)、覆盖咖啡果皮(P)和同时覆盖咖啡枯落物和果皮(PL)4种覆盖处理;监测咖啡园生态系统微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预测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同时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咖啡废弃物覆盖驱动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演替的关键因子.[结果]咖啡果皮覆盖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分别达11.95%和16.19%,但对其他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影响不显著;一方面,咖啡果皮覆盖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此外,咖啡果皮覆盖显著提高变形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提升效果分别达18.79%和82.52%;但显著降低蓝细菌门相对丰度.与之相比,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另一方面,咖啡枯落物覆盖显著提高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放线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尽管咖啡果皮或枯落物覆盖改变部分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但土壤微生物主要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结论]咖啡果皮覆盖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并促进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以及推动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咖啡果皮覆盖栽培有助于维持咖啡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进而促进咖啡园土壤健康保育以及咖啡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咖啡废弃物 枯落物 覆盖栽培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羧甲基壳聚糖基水凝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Cd2+和Pb2+的同时检测研究

现代化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了竣甲基壳聚糖-多巴胺水凝胶材料并用作电极修饰材料,成功实现了对Cd2+和Pb2+的同时检测.通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利叶红外光谱仪和各种电化学技术对材料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最优条件下,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 Cd2+和 Pb2+的线性检测方程分别为I=0.40×logC(Cd2+)+2.10,R2=0.994、I=1.35×logC(Pb2+)+2.99,R2=0.993;线性范围分别为0.01~5、0.05~5μmo1/L;检出限分别为6、8nmo1/L.该水凝胶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6%~106%,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添加回收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水凝胶 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型巨大侧耳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巨大侧耳(Pleurotus giganteus)是国内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典型的耐高温特性,在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团队通过前期在热区进行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筛选到 2 株具有不同出菇温型的菌株,分别适合于热区的热季和凉季栽培,可有效保障当地巨大侧耳市场的全年供应.为充分了解巨大侧耳的菌丝体营养需求和适宜培养条件,本研究以筛选到的高温型(PG46)和中温型(PG79)巨大侧耳菌株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比较和分析 2 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液体发酵条件,并对液体发酵中菌丝体生长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PG46 和PG79 的生长条件基本一致,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最适 pH 为 7,最适温度为 25~28℃;但在 30℃时,中温型菌株 PG79 的菌丝体开始遭受高温胁迫,菌落形态开始出现不规则现象;正交试验论证了单因素结果,且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均为:氮源>pH>温度>碳源.液体发酵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当摇床转速为 150 r/min,装液量为 120 mL,接种量为 12%时,更适宜巨大侧耳菌丝体生长;PG46 和PG79 的菌丝体生长均呈"对数增长"的动态模式,分别在第 15 天(0.95 g)和第 13 天(1.09 g)获得最高菌丝生物量,且PG79 始终高于PG46,与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差异一致(PG79>PG46).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温型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高温胁迫条件优化、杂交育种,以及深入开展巨大侧耳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巨大侧耳 不同温型 营养需求 生长条件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小实蝇对不同波长单色光及不同颜色LED灯的趋性反应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橘小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我国的果蔬生产。本研究利用昆虫趋光性,在室内使用光谱范围广、高分辨率单色仪以及自制昆虫趋光行为反应盒测定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在交配前后对8种不同波长单色光的行为反应,并利用智能调控波长LED灯测定橘小实蝇雌雄虫对不同颜色光的趋向率。结果表明,橘小实蝇雌成虫交配前趋光率较高的光为400 nm紫光和550 nm黄绿光,交配后为500 nm绿光、550 nm黄绿光;雄成虫交配前对400 nm紫光、500 nm绿光和550 nm黄绿光敏感,交配后对紫光区400 nm和黄光区575 nm敏感;趋向率对比试验中,与日光对比,雌成虫明显更加趋向506 nm绿光,雄成虫则对506 nm绿光和553 nm黄绿光的趋向率更高。综合分析橘小实蝇在单色光刺激下的趋避光行为反应和对不同颜色LED灯趋向反应,可见橘小实蝇对绿光和黄绿光更为敏感。

关键词: 橘小实蝇 趋光行为 绿色防控 波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特性的木薯对二斑叶螨防御机理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和我国木薯主产区的四大有害生物之一.抗螨品种的选育与利用是实现害螨绿色综合防控的重要手段,作物中具有抗螨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和其调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培育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作物抵御虫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合成通路基因在木薯抗二斑叶螨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抗、感螨木薯品种被二斑叶螨取食不同时间(1、4 d)后,黄酮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感螨木薯品种面包、SC9 和BAR900 的CHS、PGT1、F3H、FLS、LAR、C3'H和CYP93B_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降低(1 d)再升高(4 d)至螨害前(0 d)水平的趋势,而抗螨木薯品种C1115、SC9 和缅甸中的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显著升高(1 d)再降低(4 d)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螨害前(0 d)的水平.进一步比较螨害前后抗、感螨木薯品种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发现,二斑叶螨为害 1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CHS、PGT1、FLS和C3'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螨木薯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这 4 个基因的表达量与木薯抗螨性呈显著正相关.螨害前(0 d)和螨害 4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也高于感螨木薯品种.该研究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受螨害后,可能通过诱导黄酮合成基因的上调,从而增加具有抗虫功能的黄酮类代谢物含量以抵御二斑叶螨为害.该研究为深入阐明木薯抗螨分子机理、选育和创制抗螨木薯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抗、感螨木薯品种 黄酮合成通路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田间不仅在水面上部水稻植株中有丰富的节肢动物群落,水体中也有很多水生昆虫。弄清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海南稻田环境监测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于2021年在海南省南繁区和非南繁区10个地市进行了稻田水生昆虫种类调查,共捕捉到水生昆虫4目10科29种。在南繁区的三亚和非南繁区的文昌稻田进行了整个生长季水生昆虫群落动态研究,结果显示水生昆虫群落在三亚和文昌稻田不同生长期都可以存在,每生长期种类为15~19种,数量为每百丛12.7±0.7~33.3±1.00头,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期。水生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100~2.581,均匀性指数为0.726~0.924,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092~0.137。三亚和文昌群落物种相似度为0.947,优势种相似度为1.000。截斑脉蜻Neurothemis tullia稚虫,真龙虱Cybister sp.可能是稻田水体环境变化的敏感种类。稻田环境变化和污染可能影响水生昆虫种类,对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的监测和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三亚 文昌 稻田 水生昆虫 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龙脑樟枝叶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脑樟为目前国内提取天然冰片效益最高的植物,为助力其道地产区的确定,本研究根据龙脑樟的习性,拟选取国内8个产地的龙脑樟枝叶为材料,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天然冰片;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其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纸片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运用96微量孔板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各个产地龙脑樟枝叶提取的天然冰片中化合物含量具有差异性,其中以右旋龙脑、樟脑、d-柠檬烯、α-葎草烯、4-萜烯醇、桉叶油醇、莰烯以及d-α-蒎烯等为共有成分,且以右旋龙脑含量最高,樟脑次之,各产地中以湖北远安的右旋龙脑含量最高(82.47%),以广东乳源的右旋龙脑含量最低(41.63%);各个产地提取的天然冰片对3个供试菌种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且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4.60~27.95 mm;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250~1250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范围为0~1000μg/mL,总体以湖北远安和江西吉水的综合抑菌效果最佳,广东乳源最差.由此可见,右旋龙脑含量最高的产地抑菌效果最佳,反之抑菌效果欠佳,因此,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其主要成分含量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为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品质评价及天然冰片的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龙脑樟 右旋龙脑 相对含量 抑菌活性 天然冰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为提升茶树精油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互叶白千层的嫩枝叶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贮藏温度下,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异松油烯与α-松油醇相对含量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其中35℃对烯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影响较明显.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等化合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化合物共轭效应等有机化学相关原理,揭示了松油烯-4-醇在贮藏过程烯醇类化合物的代谢路径,为指导茶树精油生产和贮藏提供了理论支撑.[结论]不同贮藏温度均能影响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好贮藏温度对提升茶树精油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茶树精油 烯类化合物 醇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法 贮藏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及抗菌活性评价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一类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健康珊瑚礁中丰富的共附生放线菌群体是珊瑚抵御各种致病菌的重要防线,因此,这类放线菌是寻找抗菌活性分子的重要资源,其药用潜力巨大.[目的]从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共附生放线菌,并从中筛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确定目标菌株;将目标菌株涂布于不同氯化钠浓度的ISP2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测试其盐度耐受能力;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NanoPore和Illumina方法完成目标活性放线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在线分析预测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结构类型.[结果]从6份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得到104株可培养放线菌,根据菌落形态和分离来源去重后对其中27株放线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初步鉴定为盐孢菌属(Salinispora)(25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株)和戈登菌属(Gordonia)(1株).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盐孢菌株SH098抑菌活性最好,该菌株在无盐的培养基中不生长,盐耐受范围为2%-5%,其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盐孢菌株SH098基因组中21.93%的基因序列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预测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有待深入发掘.[结论]首次从我国西沙石珊瑚中分离得到具有嗜盐特性和抗农业病原细菌活性的盐孢菌,丰富了我国西沙海域来源的专性海洋放线菌资源,为海水养殖业的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提供新菌种资源,也为后期挖掘新型抗菌活性物质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石珊瑚 共附生放线菌 分离培养 沙栖盐孢菌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薯猪"生态循环农业的设想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杂交马铃薯育种技术已获突破和水稻育种进入分子设计育种阶段的背景下,笔者提出"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猪、粪尿肥田"的"稻薯猪"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期缓解我国饲粮进口压力,助力破解种养脱节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环境危害等问题.文中分析了"稻薯猪"模式利用水稻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并用于动物蛋白生产的可行性,探讨了该模式的运行特点和落地形式.按照农业系统工程设计原理,"稻薯猪"全系统可分为大田种植管理、马铃薯贮藏、马铃薯主饲化和猪饲养、粪尿处理和还田等4个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进行分头优化、集成和建模,探索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因地制宜、规模适中的"稻薯猪"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推广.

关键词: 水稻 杂交马铃薯 冬闲田 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