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荔枝漆酶(LAC)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荔枝漆酶(LAC)基因家族的数量、结构和进化关系,可以为解析漆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荔枝果皮褐变机制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LAC基因家族成员数量、保守结构域、家族成员的亚细胞定位及染色体位置、系统发育和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器官和采后贮藏果皮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基因组中共鉴定出61个LAC家族成员,编码的氨基酸残基长度在127~958 aa,分子量在14.07~103.47 Da,等电点在4.42~10.34;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有19个LAC家族成员定位在叶绿体中,17个LAC家族成员定位在液泡中,其他成员分别定位在内质网、细胞外基质等。61个荔枝LAC家族成员分别定位在10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3号和8号染色体上LAC基因数量最多,且呈簇状分布于染色体一端。系统发育树将荔枝LAC家族分为5个亚组,第Ⅴ亚组最大,有30个家族成员,第Ⅳ亚组最小,仅有8个家族成员。荔枝LAC家族的结构域组织相对保守,具有典型的Cu-oxide漆酶结构域。荔枝LAC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了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与漆酶家族功能多样性相关。10个荔枝组织器官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除Lch08g07950-mRNA-1基因外,其余61个基因在荔枝各组织中表达量均较低。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Lch08g07950-mRNA-1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其在采后荔枝果皮中的表达水平与褐变发生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荔枝漆酶基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荔枝果皮褐变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致病力的时间效应及对血淋巴的影响
《生物安全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正相关性,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处理后,红棕象甲血淋巴总量和血淋巴酯酶均呈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处理后 72h的血淋巴总量和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 39.73%和 53.36%;血淋巴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虽在 60h时有一个短暂的回升,之后又迅速下降,其中在处理后 72 h,血淋巴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 74.96%.[结论]嗜菌异小杆线虫H06 品系的侵入破坏了红棕象的血淋巴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昆虫病原线虫对红棕象甲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血淋巴 致病机理


乳白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glaucum的西松烷二萜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运用各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了乳白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glaucum的化学成分.结合波谱数据、文献数据对比和理化性质等,从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是sefsarcophinolide(1)、(+)-isosarcophine(2)、sarco-militatin D(3)、sarcophytonolide J(4)、(1S,3E,7E,13S)-11,12-epoxycembra-3,7,15-triene-13-ol(5)、sarcophytonin B(6)、(-)-eunicenone(7)、lobophytin B(8)和arbolide C(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6显示出微弱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对肿瘤细胞K562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关键词: 软珊瑚 Sarcophyton glaucum 化学成分 西松烷型二萜 细胞毒活性


4种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大肉棱丝瓜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外源褪黑素(MT)、抗坏血酸(AsA)、钙(Ca)和硅(Si)对大肉棱丝瓜抗低温能力的影响,对8℃低温条件下大肉棱丝瓜幼苗叶片进行外源物质喷施处理,从幼苗形态、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方面研究4种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丝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00μmol/L MT、50 mg/L AsA、12 mmol/L Ca、1.5 mmol/L Si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大肉棱丝瓜幼苗的抗冷性,其中以50 mg/L AsA缓解效果最好,能够降低大肉棱丝瓜幼苗的冷害指数以及叶片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的积累,减少了叶绿素的损失,有效缓解低温对大肉棱丝瓜幼苗的伤害。


黄化病槟榔园中8种植物植原体分子检测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槟榔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明确发病槟榔园中植原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自然寄主种类,对于全面揭示该病害循环途径及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海南不同地区发病槟榔园中表现典型植原体病害症状的植物样品进行调查、采样,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揭示相关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变异规律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从 6 个山黄麻丛枝样品中扩增到植原体 16S rRNA和secA基因片段,不同样品的 2 个基因序列均一致,从 1 个苦楝丛枝样品中扩增到 16S rRNA基因片段.基于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山黄麻植原体与已报道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 100%,苦楝植原体与已报道苦楝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 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黄麻丛枝植原体与 16SrⅩⅩⅩⅡ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 16SrⅠ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海南已报道槟榔黄化植原体 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 100%.及时清理发病槟榔园中苦楝等植原体自然寄主,消除病源,切断植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槟榔黄化病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
关键词: 植原体 槟榔黄化病 自然寄主 分子检测 遗传多样性


橡胶树割面涂施制剂载体黏度及其成膜性比较研究
《应用化工 》 2023 CSCD
摘要:针对现有橡胶树割面涂施制剂,其载体成膜粘附性不是很理想,存在容易被雨水冲刷、成膜不均匀、容易干裂等缺陷.选择聚乙烯醇(17-88)、聚乙烯醇(24-88)、聚乙烯醇(22-99H)、壳聚糖、海藻酸钠、聚甲基纤维素钠 6 种常见的胶体制剂载体,对其黏度及成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聚乙烯醇(17-88)、聚乙烯醇(24-88)、聚乙烯醇(22-99H)三种材料黏度及成膜性相对较好,适宜作为橡胶树割面涂施制剂载体,其中聚乙烯醇(24-88)载体最佳,其浓度为5%~10%适宜.聚乙烯醇(24-88)载体黏度适中,易于配制,成膜均匀,附着力强,耐折性好,机械性能稳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橡胶树割面涂施制剂载体.


野生有柄灵芝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开发利用灵芝资源,本研究对采自西藏墨脱县的一份野生灵芝子实体标本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有柄灵芝Ganoderma gibbosum.将此菌株作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温度、pH这4个因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择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有柄灵芝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最适温度为25℃,适宜pH为7.0.驯化出芝栽培基质配方选用杂木屑58%、玉米芯20%、麦麸20%、石灰1%、石膏1%,40 d左右菌丝满袋,覆土一周后出现原基,50 d左右子实体成熟.初步成分分析表明,有柄灵芝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5%和10.8%.本试验成功对野生有柄灵芝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为有柄灵芝作为新的药用菌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橡胶树树皮细胞木质素显示方法的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西橡胶树是最重要的人工栽培产胶植物,树干割胶是当前从橡胶树乳管组织中获取天然橡胶的唯一途径。割胶后的排胶特性直接决定胶乳的产量,但其排胶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橡胶树树皮的膨压是乳管排胶的主要初动力,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木质素含量的高低与膨压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橡胶树树干树皮细胞中木质素含量的研究较少,缺乏通过形态结构研究分析木质素含量高低的研究。以橡胶树RY8-79和PR107成龄树树皮为研究材料,制备石蜡切片,分别以Wiesner反应方法、M?ule反应方法以及番红染色结合荧光显色的方法对树皮组织中的木质素进行了染色定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镜明场下,Wiesner反应方法和M?ule反应方法能显色薄壁细胞壁中的木质素成分,但颜色浅淡,很难区分不同品系之间的差异;番红染色后能观察到薄壁细胞中浅紫红色的木质素成分,但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品系之间同样很难区分;番红显色后结合546 nm绿光激发则能观察到木质素组织明显的红色荧光,不同细胞类型和不同品系之间差异明显,RY8-79薄壁细胞中木质素荧光明显弱于PR107,表明该品系中木质素的含量低于PR107。碘-溴染色显示次生乳管的结果表明,次生乳管分布的位置和木质素显色较深尤其是荧光强的部位一致。由此推测乳管及其周围的细胞中木质素含量较高,这一现象在PR107中尤其明显。此外,Wiesner反应和M?ule反应不仅需要间苯三酚、盐酸和高锰酸钾(KMnO4)等危险化学试剂,而且反应时间不好把控,切片容易从载玻片上脱落以及细胞壁易破损;而番红染色结合荧光观察所用试剂则是安全无毒的且细胞结构完整。综合比较不同的方法,番红染色结合荧光显色是当前最适合橡胶树树皮组织细胞中木质素显色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区分木质素含量的高低,而且安全、简便易操作。


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咖啡驼孢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和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由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的咖啡黄锈病(coffee leaf rust,CLR)致病类型,对保护中国咖啡种质资源以及指导主栽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和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分布在中国咖啡主栽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咖啡种质资源圃CLR病样,在超感病基因型寄主上进行扩繁及单孢分离,在特定基因型寄主上对咖啡驼孢锈菌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并推导出相应的致病类型。【结果】57份样品中,有42份样品(占73.68%)被成功扩繁,有27份样品(占64.29%)被保存。根据样品信息录入23个CIFC条目,共鉴定出3种致病类型:XXXⅦ(v2,5,6,7,9),占86.96%,为优势致病类型;New race(v2,5,6,7),占8.69%,为在中国种质资源圃CLR调查的首次报道;XXXIV(v2,5,7,9),占4.35%。【结论】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驼孢锈菌群体遗传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原有致病类型已渗入位于主栽区内的种质资源圃,并在基因型相近的寄主上加速进化;新的致病类型在主栽区内的咖啡基地和种质资源圃之间随机流动,并对当前主栽品种的抗性造成威胁。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CLR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咖啡 咖啡驼孢锈菌 种质资源圃 致病类型 毒力基因


水稻亮绿叶突变体bgl-2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色突变体不仅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材料,同时对杂交水稻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观赏稻打造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点,促进乡村振兴.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辐射诱变获得的一个水稻亮绿叶突变体bgl-2,比较了突变体bgl-2与野生型 SIPI 在叶片颜色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突变体bgl-2叶片呈现出不同于野生型 SIPI的亮绿色.在分蘖期利用 95%的乙醇提取测定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发现突变体 bgl-2 的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SIPI 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突变体bgl-2其他的植株形态发现,其剑叶和倒二叶叶尖均表现不同于野生型 SIPI 的弯折形态,且剑叶显著短于野生型SIPI,同时其株高也显著矮于野生型SIPI.收种后拷种发现,突变体bgl-2的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均显著小于野生型SIPI,但其长宽比与野生型SIPI的相比无显著差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分蘖期野生型SIPI和突变体bgl-2剑叶叶细胞结构,表明突变体bgl-2的细胞壁显著增厚,但细胞膜外膜厚度显著减小,内膜几乎退化,且其叶绿体超微结构中的类囊体的片层结构比野生型SIPI的疏松.通过将突变体bgl-2作为母本,野生型SIPI作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 代植株,调查发现其叶片表现正常绿色,且剑叶和倒二叶形态正常,而自交后的F2 代群体分离出叶色差异明显的正常绿叶苗和亮绿叶苗.统计群体中植株表型的分离比,卡方测验表明其符合隐性单基因的 3∶1 遗传分离模式.上述结果明确了突变体bgl-2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为突变体bgl-2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和促进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后续将进行BGL-2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